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小学课程表的分析演示教学

对小学课程表的分析演示教学

对小学课程表的分析
对小学课程表的分析
某市一小学一年级(1)班的课程表
在当今社会课程体系愈加完善,课程的设计也越来越符合社
会,儿童,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

课程实施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课外拓展活动也受到重视,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数学,英语,电脑等学科,强调知识的自身需要和价值,属于知识本位的课程;体育与健康,情感教育,卫生教育等,倾向于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角度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属于儿童本位的课程;品德与生活从儿童生活的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属于社会本位的课程。

现代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数学,外语,音乐,美术都属于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认识世界,更有效的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说话,游戏,综合探究属于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影响着班级的以至于学校的风气,班会的开展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学校、班级风气。

但课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够真正的实行,课程安排上太过紧凑,一些课程不受重视等等,如何编制一种既能科学执行上级规定的课程计划,又能充分满足学生与教师需求的课程表呢?
有几点建议
(一)要有明确的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
当学校在讨论编制课程表时,首先要明确我们的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课程表的灵魂。

这一问题被弄清楚了,编制课程表就有了方向。

否则,在处理其他复杂的问题或关系时,我们就会受制于具体的细节。

考察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动向,我们注意到:课程的机会平等、课程的弹性化、跨学科的综合化、课程的人性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符合课程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学校编制课程表指明了方向。

随着课程论的兴起,课程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现代课程观强调儿童的主体参与性、课程的过程性和体验性等思想已成为多数教育家的共识。

课程观的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我们在课程表的编排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

(二)明确课程表决策者及相应职责
为了能显示课程表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学校应成立一个类似于“课程表编制委员会”的常设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应包括校长、教务行政人员、课程学者、教师学生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和谐对话,对课程表编制形成决策。

校长是课程表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校长在课程表编制中的任务是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协调各种关系。

教务行政人员是课程表编制的具体操作者,其主要任务是制订计划,分析各种因素,了解各方人士的意见建议,完成课程表的编制以及负责对有关人员进行指导、解释、协调等工作。

课程学者相
当于国外的课程顾问(Curriculum Consultant),是一位在课程理论和技能方面颇有影响,或者说是一位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的人,他主要对课程表编制提供建议和帮助。

教师和学生代表是课程表的执行者和受惠者,其主要任务是对课程表进行评价,以及提供课程表执行的反馈意见。

学生家长及社区代表对学校课程表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并有责任为编制课程表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三)充分考虑课时安排弹性因素
在我国的中小学里,几乎都是统一的时刻表、划一的课时长度,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下面的这些情况:美术课上,学生刚调完色彩,下课铃声就响了,教师只能结束上课,学生也只能匆匆放下画笔;语文课上,教师与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阅读课文以等待下课铃声……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目前我们的课程表在课时安排上还缺乏足够的弹性。

尤其当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引入学校后,每次学习活动的方式、时间都会依据任务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提高课时弹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如何才能体现课时安排的弹性呢?最为常见的模式就是将“课段”(block time)这一概念引入课程表中。

①即课程表打破原先一律以课时为单位(每节课45分钟)的结构,加入一些以“课段”为单位的课。

可以是两个课时(90分钟)作为一课段,也可以是二个半课时或三个课时等等,总之可以依据具体各门课的特点与需求来适当调整课段的时间。

虽然每次上课的
时间增长了,但每周上课的次数会相应减少以保证总课时量的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