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温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程编制说明

低温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程编制说明

低温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程地方标准
(送审稿)编制说明
一、立项背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冷冻低温食品的消费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蔬菜类、水果类、肉类、禽蛋类、奶类、水产类等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衰老、易腐烂的生物特性,是流通难度和风险较大的鲜活商品。

从采收到上市的整个物流过程中,对储运温度、机械伤害、气体组成等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导致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为使农产品在采收、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及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外观、色泽、营养及风味,达到保质保鲜,减少损耗,延长保存期及调控市场需求的一整套综合设施和管理技术手段。

而农产品冷链物流是其自然特性与市场消费需求所决定的,它是一个特殊的物流系统,既有为农产品流通经营市场服务的经济属性,也有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应急情况下保障农产品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的公益性,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备的关键基础条件之一。

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是贵州省最大的货物集散中转地之一,来自全国的进出口冷冻产品大部分通过贵阳流向省内各地,因此集中了全省的冷库,冷库数量和规模都是全省之最。

但在食品冷链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经济长期欠发达,成规模的冷藏库屈指可数,多以1000吨以下的小冷库为主。

物流配送各自为政,存在着严
重的不规范现象。

如有的低温库在夏秋高温季节,由于设备和管理的原因,根本达不到库温的最低要求,在食品的保持期内无法控制食品的腐败变质,严重影响食品的品质,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以贵阳市为例,目前需冷链物流的自产商品化农产品每年已达140万吨以上,因冷链物流条件差,每年损失达30万吨,市场价值10亿元。

同时也带来食品安全问题,近来,因冷链市场管理不善,造成冷链食品来源不清、证照不全,冷藏期间食品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

国家在2014年6月1日实施的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新增冷藏保鲜要求,强调了产品贮藏过程中防止污染的要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2010年至2015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要求推进冷链物流技术,保障冷链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食品冷藏保鲜技术规程。

二、目的和意义
为建立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为冷链物流行业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的建立作技术支撑,确保低温食品在冷藏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特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制订进货验收、入库、仓储管理、分拣理货、运输配送等环节的低温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程。

本规程可用于企业对冷冻、低温食品的包装、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物流环节的操作规范的管
理,作为企业间冷链产品交易的参考,也可作为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依据。

通过标准体系的推广落实,使标准真正起到引导、规范行业发展,在食品的供给与品质保障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进而促进我省食品冷链的健康发展。

三、任务来源
根据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质监局关于征集2015年度标准化项目的公告》黔质技监公告【2015】2号,申请该项目。

2015年5月28日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省质监局关于下达贵州省2015年第一批标准化项目的通知》,本项目为“贵州省2015年立项地方标准项目计划表”第41项,由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周红、陈建民、龚萱、李荣华、张颖、李占彬、孙海达、宋影、黄英。

四、工作概况
接到任务后,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认真组织实施,制定了工作计划,并逐步实施。

1、工作计划
2015年6月:成立标准编制起草工作组,组长牵头,组员进行分工。

起草组由周红、陈建民、龚萱、李荣华、张颖、李占彬、孙海达、宋影、黄英组成,周红任组长。

会议确定了规范的制定原则,即按照GB/T —2009《标准
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写。

并就规范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广泛、细致的讨论。

2015年6月-2015年9月完成调研、收集有关资料;
2015年10月-2016年3月:分析数据及资料,初定技术指标编写标准草案;
2016年4月-10月:形成草案(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报省质监局公开征求意见;
2016年10月-11月:形成标准文本送审稿及编制说明;
2016年12月-2017年2月:形成标准文本(报批稿)及编制说明。

2、工作程序
2015年6月-9月,起草组赴云关冷链、安顺市幺铺冷库、毕节市海子街冷库等进行调研、收集有关资料。

2015年10月,起草组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收集到的资料和调研情况,初定规程的主要内容。

2015年10月-2016年3月,起草组认真整理资料,起草标准文本讨论稿。

2016年4月,起草组讨论了规程讨论稿,确定将规程交云关冷链进行意见征求。

2016年6月,收集建议,对标准文本进一步优化,2016
年7月形成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

2016年8月,起草组进行征求意见稿讨论,起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16年9月,起草组将修改完善的规程文本送云关冷链和瀑布冷链进行验证,进一步收集意见和建议。

同时函请贵州瑞丰冷链物流港有限公司、贵州佳航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贵阳乾元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贵州贝瑞物流有限公司、贵州梓涵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冷链物流公司等征求意见。

2016年10月,赴湖南红星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考察,对标准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

起草组召开会议,根据收集到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完善标准文本,形成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2016年12月,根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反馈的《贵州省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审查记录表》对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进行完善,形成送审稿。

五、编制原则
1、在贵阳市冷链物流市场进行试用,面向市场,服务于冷凝市场生产。

2、积极吸纳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在此基础上使该标准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3、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4、综合国内相关标准,因地制宜,结合贵州冷链物流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满足市场需求。

5、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农药和兽药使用准则,参考了其他省市的食品冷链技术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六、编制内容
《低温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标准首先对冷链、低温贮藏食品、低温食品、冻藏食品、冷害、冷库等专业术语进行了定义。

2、其次从进货验收、入库、仓储管理、分拣理货、运输配送、质量管理要求、冷库安全等流程制定了操作规范要求。

七、关键技术参数及确定依据
1、温度要求及监控
制定了肉禽类、水产类、果蔬类等食品低温贮存温湿度推荐条件,并要求在库房转角、门口处设置温度计和(或)温度探头,保持温度监控记录,当温度超过标准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温度达到要求,2小时监测1次,库温记录档案至少保存2年;
2、库房内货位的间距要求
制定了低温库顶棚、高温库顶棚、顶排管、墙、墙排管、风道底面、冷风机周围、手推车通道、铲车通道中货物应保持的距离;
3、质量检查
规定了按月对食品干耗情况、食品变色情况进行检查并记
录,对双回路电源和备用制冷设备及温度巡检仪每年检查并记录;
4、质量管理关键控制点
对进货验收中保质期、感官检测、温度检测、检测报告和肉禽类、水产类、果蔬类的冻藏温度和冷藏温度规定了监控方法、监控频率、记录要求等。

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及水平对比
1、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
未采用。

2、水平对比
国内只有上海市和深圳市制定了地方标准,其中上海市制定的《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DB 31/T 388,主要对食品冷链流程、冷藏储存、批发交易、配送加工和销售终端等流通环节的温度控制、质量卫生管理要求进行了规定;深圳市制定的《食品冷链技术与管理规范》SZDB/Z 41 ,主要规定了食品冷链中的包装、运输、储存、分拣和配送、批发与零售环节的温度控制及管理规范。

以上标准均没有对温度条件、监控要求、关键限值等进行规定,而且地域环境不同、基础不同,不适合贵州省的冷链市场情况。

目前我省未有冷链物流管理的相关标准出台,也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九、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本规程是在国家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因此与它们没有冲突。

本规程不与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矛盾。

与现行法律法规协调一致,目前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只有DB 31/T 388-2007《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SZDB/Z 41-2011《食品冷链技术与管理规范》等两个地方标准,因为地域环境不同、基础不同,标准没有可比性。

十、推荐性建议
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

十一、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1、首先应在实施前保证文本的充足供应,让每个使用者都能及时得到文本。

这是保证新规范贯彻实施的基础。

2、发布后、实施前应将信息在媒体上广为宣传,必要时组织宣贯。

3、本规程可操作性强,可在集贸市场推荐应用。

4、针对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给起草部门,以利于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低温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程》编写小组
2016年1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