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篇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一、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涵义和起源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
在古籍中“廉政”一词很少同时出现,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中。
“廉”字可见的最初含义是堂屋的侧边,语出《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
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汉代以后,“廉”成为了官吏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
而“政”在《释名》中的解释是“正也,下所取正也”,这就要求官员具有正直、正义、无私的优良品德。
廉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使政治廉洁,按照现代政治实践理解,廉政是与贪腐直接对立的一种行为,此外还应当包含勤政务实,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方面。
决定廉政文化形态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出现,贪与廉、勤与惰的对立观念,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就必然产生。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同样是随着公共权力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更为重要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为贪腐行为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贪腐行为出现后,廉洁政治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诉求。
在上古五帝时期先民们就有了朦胧的廉政意识,如部落联盟中的首领推举在五帝时期发展到了禅让制,使有德者居于首领之位,此时勤政、节俭、爱民、尚贤的公仆意识随之出现。
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外延——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对义利关系的不同认识。
古代廉政思想是德治思想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则是廉政思想的理论外延。
德治思想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廉政思想是古代廉政思想的主流,它包含以民为本、清廉节俭、举贤任能、正己修身等方面。
其中以民为本主要体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和安民保民。
西周时期先贤们提出了“敬天保民”、“民惟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和“君民同忧乐”思想,充分的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北宋时期,范仲淹将孟子这些思想进一步提炼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员思想道德追求。
儒家学派以“礼、义、廉、耻”为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成为了两千年来人们的行为准则,在这四项标准中“廉”又居于核心地位,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
三、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表现形式无论哪一种思想都是为一个目标服务,廉政思想同样不例外,它是为现实政治统治服务的。
廉政思想在实际中不仅仅作用于官吏,对统治者同样适用,他们的廉政思想表现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一)廉政思想在统治者自身方面的表现廉政思想在统治者自身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明法纪、秉公办事,倡行节俭,励精图治,勤政为国,以身作则。
统治者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人,他的治国之道直接决定了国家兴衰。
严明的法纪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统治者带头守法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及“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东汉马廖《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充分说明了统治者所起到的表率作用。
魏武帝曹操率兵出征,正逢麦熟时节,于是他下令凡有践踏麦田者一律处死。
不料,他自己的马受惊闯入麦田,为严明法纪,曹操便割发代首,作为自罚。
勤政为国则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
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同样清代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二)廉政思想在官吏任用时的表现官员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官员有区别于普通人的道德要求,即官德。
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要求为官之人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官德修养可以通过学习先进、自我反思、积极实践等方式提高。
官员是统治阶层的组成部分,在对官吏任用时具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在官吏选拔阶段注重官员道德教育,注重品德,任人唯贤。
古代官德的要求是公、善、慎、廉。
公,为政必须用心公,公以服人,公以治国。
公私分明,就不会嫉贤妒能。
善,“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
”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重,绝不能自持高贵。
慎,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廉,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则谋之。
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
《尚书咸有一德》提出“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在向晋平公推荐人才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做法是任人唯贤的一个典型事例。
四、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措施为了向既定的方向前行,实现既定目标,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明确提出了加强廉政建设的原则,而且将这些原则细化为各种廉政规定。
总结各时期的廉政规定和事例,中国古代王朝在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方面大致分为以下五种。
一是清洗运动,清洗运动是古代国家政权在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方面最为暴力、血腥的一种,通常具有涉及人数众多,株连广泛的特点。
二是设立专门人员、机构管理,历代王朝政权,为保证官吏的清正廉洁,在政治体制上还专门设置了察廉之官和常设机构。
秦汉时期作为朝廷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其副手的御史中丞及之下的侍御史等辅佐,专事“察举非法”,同时设立巡视地方的刺史监察地方。
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都以御史台为主,其他机构还有汉代的司隶校尉及隋代的司隶台等机构,元朝时期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最高官员。
三是惩贪奖廉以加强道德建设,历代王朝统治阶层充分认识到了官员腐败必然导致人民苦难,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国家败亡。
因此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以及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
根据法律规定,官职用以任贤,爵位用以赏功,并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作为任贤的原则。
四是高薪养廉,以高薪保证官员生活使其达到廉洁自律的思想出自于北宋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廉政方略“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即是为了达到廉政的目的,改革俸禄制度,以纪律加强对官员的约束,并用法律手段惩治贪官污吏。
五是完善考核制度,在中国历代廉政文化建设实施的措施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在于完善相关官吏考核制度。
自上古商周时期就有了一些官吏考核方面的规定,《尚书》中就有了三年考绩的说法,《礼记王制》也有“诸侯之于天下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的说法,其中“聘”即指诸侯派卿大夫去中央汇报工作,“朝”指诸侯要朝觐述职。
发展到战国时期,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
唐代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
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
“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
篇二: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与廉政建设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与廉政建设内容摘要:俸禄是我国古代官员的物质报酬,俸禄制是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的俸禄制度利于官员尽职尽责的工作,且对吏治有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与俸禄制度息息相关。
俸禄制度的发展影响着廉政建设,俸禄制度是廉政建设有辅助的作用。
关键词:俸禄制度廉政建设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始于战国时期,是封建官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官吏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俸禄是我国古代官员的物质报酬,俸禄制是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的俸禄利于促进官员尽职尽责的工作,且会对吏治产生重大影响。
俸禄制度的发展影响着廉政建设,俸禄制度是廉政建设有辅助的作用。
一、中国历代俸禄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始于战国时期,俸禄之设是为勉励、督促官员尽忠职守,以充分实现国家机器的职能。
隋唐时,实行单一品级制度,即完全官品高低实行不同的待遇。
官俸体系主要内容是,禄米、职田、役力以及公廨田。
当然,皇室对宗亲还需要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为巩固统治服务。
统治者采取了类似西周时期分封制的赐食封的方法,按功勋的大小来确定所食的户数。
唐朝给官员提供较优厚的俸禄薪酬待遇,使官员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保障,以拒贪腐的用心。
官员的俸禄支出在唐朝财政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玄宗在天宝年间下诏曰:“衣食既足,廉耻乃知。
”此语道出了唐朝给官员提供较优厚的俸禄薪酬待遇,使官员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保障,以拒贪腐的用心。
于此同时实行罚俸制度,罚俸是针对官员的一定违法、失职行为实施的,对官员有一定的约束和惩戒作用。
宋朝时,同样延续隋唐的俸禄制度,但相比,宋朝是实行厚禄制度的典型。
宋朝官员俸禄大体分正俸、加俸、职田及公史钱等一些变相收入。
宋朝的俸禄给国家财政极大的负担,造成冗费的局面。
两宋时期,尽管朝廷以厚禄待官,对官吏贪污亦屡申禁令,但赃吏之多却屡禁不止,故论者常发高薪未必养廉之叹。
然而,从总体看来,俸禄高低与贪官多少呈现出明显的反比:宋代宰执大臣享禄优厚,其贪赃枉法的行为相对州县一级的官员要少许多,这决非偶然。
到明代,官俸则显得微薄,明朝是实行薄俸制度的典型。
一个七品知县官月俸银不到二两,养活一家如何不紧百官俸薄,不可能不营私舞弊。
明朝中期以后,贪污便成为政府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大官贪污以致富,小官舞弊以救贫,法纪荡然无存。
清代,宗亲王的俸禄远远超过文武百官之俸禄,满、汉官员的俸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
雍正年间,除了正俸外,京官开始实行恩俸,在外官员有养廉银。
清朝,养廉银占官俸极大的比例,这也是为了以俸养廉而达到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
中国古代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大多实行以俸养廉的政策。
增俸加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廉防贪的目的。
各朝代,在廉政建设方面多运用了高薪养廉的政策思想,运用俸禄的辅助作用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
当然,也有些朝代给官员以微薄俸禄,则造成贪污严重。
二、古代廉政建设贪污腐败是中国古代封建官僚体制的必然产物。
一部中国官僚政治史,也就是一部贪腐败史。
作为统治者,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贪污腐败。
自夏朝立国以来,廉政问题一直是统治者关注的焦点,被视为治国理政的保证。
俸禄制度作为廉政建设的一项政策手段,对廉政建设有极大作用。
贪污腐化是因为官员对物质有极大的欲望和追求。
厚禄制度便是廉政在物质上给予官员对物质欲望的保障,这是绝大多数统治者的共识。
重奖清廉之仕,严惩贪官污吏,使为官者弃恶从善,这也是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