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专项训练学习版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专项训练学习版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专项训练一
一、送别怀人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3分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6分)
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
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
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
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
之情。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
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
亲人情人离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
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
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
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
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
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
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
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
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
“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
意象。

(“长亭”“短亭”“阳
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
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
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
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
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
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
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
无章。

过关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此诗作于作者任职山东德州时。

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人,与作者少年交游,时任广东四会县令。

②蕲:通“祈”,祈求。

③三折肱:《左传》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写作者与友人一北一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颈联表达对友人既有赞扬,也有抱不平。

友人虽在偏远任职,却颇能持家,而且还是一位良医,这样的贤才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C、第七句写作者的想象,十年前在京城里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

D、最后一句写友人所居之地环境的恶劣,经常听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15、宋代张耒评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

”试分析其奇妙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

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
“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