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小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1. 淀粉酶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酶。
唾液腺细胞内合成淀粉酶的场所是A. 溶酶体B. 核糖体C. 核膜D. 细胞质基质【答案】B【解析】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A、C、D均错误。
2.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的分子结构简式可表示为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1分子的核苷酸是由1分子磷酸(a)、1分子五碳糖(b)和1分子含氮碱基(c)组成,三者的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A、B、C均错误,D正确。
3. 胆固醇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胆固醇的化学本质是A. 脂质B. 蛋白质C. 维生素D. 核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相对稳定对健康有重要意义,胆固醇属于固醇类,固醇属于脂质。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胆固醇相关知识。
4. 下图是某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⑧表示相关细胞结构。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③是中心体,鲁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B. ⑥是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 ⑦是细胞膜,其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 ⑧是染色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答案】A【解析】③是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A错误;⑥是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⑦是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C正确;⑧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5.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下列各项中,结核杆菌不具有的是A. 细胞膜B. 核糖体C. DNAD. 核膜【答案】D【解析】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组成,具有细胞膜、核糖体和DNA,不具有核膜,A、B、C均错误,D正确。
6. 细胞通过跨膜运输的方式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
下图中“•”表示出入细胞的物质,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A. 自由扩散B. 协助扩散C. 主动运输D. 胞吞与胞吐【答案】B【解析】题图显示:通道蛋白的开口朝上打开,某种物质与之结合后,通道蛋白朝上的开口关闭,朝下的开口打开,将物质释放出来;在此过程中,该物质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需要膜上的蛋白的协助,因此出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正确,A、C、D均错误。
7. 细胞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酶。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 —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B. 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C. 酶作用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 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保持不变【答案】A【解析】离开活细胞的酶,若所处的环境条件适宜,仍然具有催化能力,A错误;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酶作用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酶是生物催化剂,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保持不变,D正确。
8.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B. 由C、H、O、N、P元素组成C.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D. 活细胞内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答案】B........................9. 大棚种植可以创造适宜蔬菜生长的微生态环境,并提高产量。
下列有关大棚种植蔬菜的叙述,正确的是A. 施用农家肥,可提髙大棚中C02的浓度B. 加大蔬菜的种植密度,可不断提高蔬菜的产量C. 阴雨天适当提髙大棚内温度,可明显增加有机物的积累D. 用绿色塑料薄膜代替无色塑料薄膜,可提髙蔬菜的光合作用速率【答案】A【解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分解为CO2等无机物,因此施用农家肥,可提高大棚中C02的浓度,A正确;合理密植才能提高蔬菜的产量,B错误;阴雨天光照不足,光合作用较弱,适当降低大棚内温度,可减少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C 错误;绿色塑料薄膜只能透过绿光,而光合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因此用绿色塑料薄膜代替无色塑料薄膜,不能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速率,D错误。
10. 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和核DNA相对数量的关系。
该细胞能处于的时期为A. 前期和中期B. 中期和后期C. 后期和末期D. 末期和间期【答案】A【解析】题图显示,细胞中的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和核DNA相对数量之比为1:2:2,据此可推知: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掌握情况。
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图示中呈现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相对数量”的关系,据此结合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对各图进行分析判断。
11.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C. 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 “多莉”羊的诞生体现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答案】B【解析】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A正确;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但遗传物质没有改变,B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C正确;“多莉”羊的诞生体现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化的机理理解不到位,误认为分化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事实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遗传物质不变。
12.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分别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操作段时间,各组培养皿的细菌生长情况,最可能的结果是A. ①组中生长有S菌B. ②组中生长有S菌C. ③组中生长有R菌和S菌D. ④组中生长有S菌【答案】C【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能够促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而DNA酶能够催化DNA水解,据此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①组、②组和④组中,都生长有R菌,A、B、D均错误;③组中生长有R菌和S菌,C正确。
13. 在小鼠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共同具有的特征不包括A. DNA复制加倍B. 染色体数自暂时加倍C. 同源染色体联会D.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均会发生DNA复制加倍,A错误;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均会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其结果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B、D错误;同源染色体联会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正确。
14. 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受精卵形成后会进行有丝分裂B. 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C. 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 受精卵的DNA—半来自于精子,一半来自于卵细胞【答案】D【解析】受精卵形成后会进行有丝分裂,当细胞数目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开始进行细胞分化,进而发育成新个体,A正确;在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进行随机结合,B正确;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受精卵中的细胞核DNA,—半来自于精子,—半来自于卵细胞,D错误。
15. 下图中甲、乙、丙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模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甲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B. 乙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2个精细胞C. 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可产生2个精细胞D. 通常情况下,丙产生的两个子细胞遗传信息相同【答案】B【解析】图中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A项正确;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B项错误;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推知该动物为雄性。
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可产生2个精细胞,C项正确;丙细胞内移向两极的对应染色体是着丝点分裂,同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姐妹染色体单体分离产生的子染色体,所以通常情况下,丙产生的两个子细胞遗传信息相同,D项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像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以及该动物的性别,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 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以氨基酸为原料B. 需要tRNA作为运载工具C. 可以发生A与U的互补配对D. 核糖体1、2、3最终合成的肽链不同【答案】D【解析】图示为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阶段。
翻译时,以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作为氨基酸的运载工具,A、B正确;翻译时,组成mRNA上的密码子的碱基与相应tRNA上的构成反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可以发生A与U的互补配对,C正确;核糖体1、2、3均与同一条mRNA结合,所以最终合成的肽链相同,D错误。
17.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 F1总表现显性性状B. 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C. 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D.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答案】D【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综上所述,A、B、C均错误,D正确。
18. 下图为某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母亲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B. 该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髙于男性C. Ⅱ3和Ⅱ4的基因型可能相同D. 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答案】C【解析】系谱图显示:母亲、儿子和女儿均患病,父亲正常,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母亲、子女均是纯合子,A错误;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该遗传病女性发病率与男性发病率相同,B错误;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一定相同,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不同,C正确;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子女中的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和母亲,D错误。
19.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B.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C. 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D. 人工诱变可以控制基因突变的方向【答案】D【解析】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A正确;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B正确;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C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不能控制基因突变的方向,D错误。
20. 染色体变异对生物体的性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下列疾病因染色体变异而引起的是A. 流行性感冒B. 白化病C. 21三体综合征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答案】C【解析】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A错误;白化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B、D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较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