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英语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初中英语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初中英语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听说课以听说为主,读写结合,重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若干段听力素材和一段对话素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这些素材深入研究和挖掘,灵活运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流程图课上探究课后延伸新课导入听力训练对话处理学以致用课前预习
二、环节解读课前预习
(一)预习词汇布置学生预习词汇,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并了解汉语意思即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习惯。

单词学生能做到课前读译即可,更高的要求需要视学生水平而定。

预习内容不要过多、过难;有布置,一定有检查。

(二)课前朗读朗读本课新单词、短语等,同时巩固预习效果。

建议注重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并持之以恒。

(三)每日播报建议每节课前安排一名学生准备2分钟左右的展示内容,可以独自也可与他人合作,以讲、演、唱等形式,轮流进行,人人参与。

每日播报贵在坚持,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树立学生信心。

课上探究
(一)新课导入
1、检查词汇预习:有布置有检查,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词汇的预习情况,可以采取学生结对、小组互查等形式;
2、展示新句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本课的新句型;
3、专项练习:结合本课新单词对新句型进行专项练习,并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扫清障碍。

可采取学生个人、结对、小组合作等形式,以机械性操练为主,遵循单句、问答、对话,低起点、多层次,由易到难的原则。

对新句型的专项练习,要充分利用本课新词汇,让学生理解词的意义和用法。

本部分如果不需要成为独立部分,可以与
三、3、的读后学部分结合起来。

(二)听力训练教师先简要介绍听力素材的相关信息,如:人物、背景等。

1、多层听:根据听力素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深入挖掘素材,活用素材,设计由易到难,多层次的听力练习,使学生得到扎实有效的听力训练;听力练习除了常用的判断、选择、连线等尽量设计有听后写的形式。

本环节需要根据听力素材的难易度和学生水平进行合理设计和运用。

2、听后说:根据听力素材的内容和相关信息,结合本课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的训练,可采取造句、对话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并为对话学习做好铺垫。

本环节根据听力素材设计,可以没有。

(三)对话处理
1、读前听:根据对话素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深入挖掘素材,活用素材,设计由易到难,多层次的听力练习,使学生基本
掌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能得到相应的听力训练;本环节要求同上。

如果本对话确实难度较大,作为听力素材有困难,可以跳过。

2、听后读(阅读):学生默读对话,进一步理解对话内容。

可以根据对话素材设计多层次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素材信息;本环节类似于阅读理解,需要根据素材的难易度和学生水平进行合理设计和运用。

3、读后学:学习和突破对话中的知识点等,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使学生会造句并能灵活运用所学新知识;掌握知识点必须要辅以充分的练习。

4、学后读(朗读):学生跟读对话、结对或分角色朗读对话,为说的开展打好基础。

5、读后说:根据对话内容和所学新知识,设计低起点、多层次的说的训练项目,遵循短句-长句-短对话-长对话的循序渐进原则,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结对练习或小组合作练习等形式。

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对话素材进行部分替换等练习,逐步减少对课本现成材料的依赖,以机械性操练和半机械性操练为主。

(四)学以致用
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组织自己的对话或独白,可以结对、小组合作等形式;
2、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2、设计书面练习,综合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检测的作用。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说明:以上各环节是一般情况下听说课的基本流程,具体到某一节课,教师需要根据素材的难易度和学生实际水平灵活把握,不要僵化执行,以免影响课堂实效。

课后延伸
(一)复习巩固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掌握新词汇、语法知识等并辅以巩固练习。

(二)分层作业作业内容可以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学生也可以分层次布置内容不同的作业。

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三)预习任务预习相关词汇、语法等知识,或查阅相关人物、事件等的背景资料。

读写课
一、教学流程读写课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听说结合。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段阅读素材,并以本素材为载体汇集了本模块的语法、词汇等知识。

因此教学应从阅读理解入手,先结合阅读技巧对篇章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再学习其中的词汇、语法等知识。

在学生学会了一系列知识点后,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

流程图课上探究课后延伸复习检测读前导入多层阅读精读足练课前预习写作训练
二、环节解读课前预习
(一)预习词汇布置学生预习词汇,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并了解汉语意思即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习惯。

单词学生能做
到课前读译即可,更高的要求需要视学生水平而定。

预习内容不要过多、过难;有布置,一定有检查。

(阅读前的词汇预习可以3%为标准,如果篇章中生词数量大于3%,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就预习全部或部分单词;如果小于3%,就可以不预习,特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生词的练习)
(二)查阅信息布置学生查找与本课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风土人情等,有利于阅读时加强理解。

(三)课前朗读朗读本课新单词、短语等(或学过的),同时巩固预习效果。

建议注重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并持之以恒。

(四)每日播报建议每节课前安排一名学生准备2分钟左右的展示内容,可以独自也可与他人合作,以讲、演、唱等形式,轮流进行,人人参与。

每日播报贵在坚持,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树立学生信心。

课上探究
(一)复习检测
1、检查词汇预习:有布置有检查,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词汇的预习情况,可以采取学生结对、小组互查等形式;
2、采用多种形式对听说课学习内容进行复习。

温故知新,注重知识的复现和衔接。

对上节课后布置的巩固训练内容进行检查。

(上述两条也可结合在一起处理)
(二)读前导入设计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简介文章内容,导入阅读。

导入宜简洁明了,旨在激发学生读的愿望。

(三)多层阅读(默读)
1、根据阅读素材和阅读规律,深入挖掘素材,设计多层次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章信息,并训练处理信息的能力;
2、对较长篇幅的文章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

本环节应为默读,重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练习设计要形式多样、科学合理。

(四)精读足练
1、学生先自主精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然后结对或小组内进行交流,不能明确的问题,由教师点拨或指导;(可以借助导学案等材料,使学生明确)学生必须先自主精读课文,才能找出问题;教师注意引导和点拨,不要逐句翻译、讲解。

2、精讲知识点,辅以造句、对话等多种形式的充足练习,使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必须通过大量的造句训练,反复运用,避免只讲不练,没有实效。

复述课文采取连词成句—认同与自己相同的方法,发现、思考、判断不同于自己的思路,以此求同存异,获得思维上的升华;学生自评可使学生思维更加有针对性,目的明确地去处理自己的错题和不会做的题。

如果班额较大,教师阅卷占用时间太多,导致无法及时讲评,此时可采取教师阅一小部分,其余采取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

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采取不同的评卷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

(四)数据统计数据统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是大多数教师都省略了这一重要环节,或者仅仅简化为统计某一题目的出错人数。

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及时有效和可操控性,可采取学生互评过程中以举手形式统计和收取试卷后教师逐一翻看、分析、记录的方法。

对于出错较多的题目,教师应高度重视,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五)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测试情况,找出自己的问题与不足。

课上探究
(一)测试概况
1、教师简要介绍本次测试的基本情况;测试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因此与学生沟通时,要讲究策略,勿施加压力。

2、典型问题:对于面上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展示、强调并跟有巩固训练。

(二)自主改错
1、学生自己浏览试卷,对本次测试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2、对每个错题进行分析,查明原因,改正错误。

给学生观察、思考、反思、纠正的时间和机会。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自己不能改正或明确的题目,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互助研究问题,了解彼此的学习状况,互相鞭策鼓励;
2、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请教老师。

(四)归类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小组提交的问题,对测试中的问题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归类点拨,重点讲解或强调,并辅以相应的练习。

避免单纯说教,应辅以实例、练习等,加强效果。

(五)巩固训练对上述问题以及本次测试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变式训练,进一步巩固、内化。

本环节必不可少,变式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旨在将知识的掌握落在实处。

课后延伸
(一)复习巩固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整理错题笔记,掌握词汇、语法知识等并辅以巩固练习。

(二)分层作业作业内容可以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学生也可以分层次布置内容不同的作业。

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三)预习任务预习相关词汇、语法等知识,或查阅相关人物、事件等的背景资料。

附:听说课案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