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震活动性特征

中国地震活动性特征

中国东部地区大地震的复发期较长,例如唐山地震复发 期为7500年,三河一平谷地震复发期为6500年,而它们的 离逝时间仅分别为36年和333年。所以,在这种有明确历 史地震记载的地区,它们的发震概率都比较明确,一般情 况下发震可能性都比较小,
表3.13历史记载复发期和离逝时间
发震时间 1668 1679
(1)大地震的围空震应为本活动期发生的地震,例如华 北地震区的围空震选自1815年以来的地震; (2)围空地震震级一般大于43/4; (3)围空区应有发生大地震的构造条件; (4)围空区所在地区应为本活动期主要的地震带或地震 活动条带。
中国地震空区分布
中国历史上大地震的围空区,围空区面积(A)、长 轴(L)和填空震级(M)之间的统计关系如下:
资料来源
冉 1991 邓起东,1992 王挺梅,1984 毛风英 毛风英 地质所 地质所 地质所
(1.1.2)无历史地震记载地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量地区,大地震记载缺失, 或史前发生过地震的地区,无地震记载。该地区在二代图 和三代图中,称为大地震的新生区。实际上这样的地区地 震复发期长,有历史记载以来未发生过或未记载到地震。 该类型地区可能有三种情况,下面分别叙述:
(3)大地震空区
一次大地震之前,可能在大地震的周围存在 着由较小震级围成的空区.
郯庐地震空区
川滇藏地区共记载大于7级地震32次,1940 年后17次其中有9次有空区约占54℅。
陕甘宁青`新1940年9次中仅有两次占22℅。 我国空区占有普遍性华北、西南较多,华北 的空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
圈定地震围空的条件为:
3.2.5.2地震空间分布随时间特征变化
-----地震的重复性和迁移性等, 它们随地震区、地震带以及地震记载资料和古地震研究程 度而异
(1)地震重复特点:
(1.1) 大地震重复特征 (1.2)中强地震重复特点 (1.3)地震区强震重复
(1)地震重复特点:
(1.1)大地震重复特征 随着活动断裂分段和古地震开挖的研究,提出了具有
6级地震发生在结点上的 比例较少,但在结点上无 6级地震的重复发生现象。
该 网 络 与 华 北 地 区 NEE 向压应力作用是一致的。
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也存在两组共轭、近于等 间距的地震网络分布,由于该区主压应力方向与 海岸线近于垂直,沿着东南沿海呈弧形变化,该 区 在弧形分布的剪切力作用下,形成了弧形破 裂网络。图3.91和图3.92两图分别为和地震主压 应力方向图。该网络是由5、6级地震组成,6、7 级地震发生在其结点上。
中国大陆地震呈带分布图
中国历史地震次数统计
时间
地震次数
6.0-6.9级
7.0-7.9级
8级
公元 前
6
1
公元
10
4
1001-1500 23
3
1
1501-1600 16
6
1
1601-1700 24
3
4
1701-1800 22
4
1
1801-1900 28
6
1
1901-2001 351
59
7
总数
7 14 27 23 31 27 38
全国除了浙江、贵州、江西等省外,其他地区都发 生过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中国及其邻近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
(椐2代图)
我国以浅源地震为主,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 40km,大陆的东部地区,震源深度一般都在10—20km, 西部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略深一些;在台湾一带、青藏高 原两侧和新疆地区有中源地震分布;深源地震主要分布 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省东部地区,下图为中国主 要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剖面。
10000 4945 2510 1478+688
离逝时间
5765
7000
13000
5865
对同一强度的地震,在地震活动水平高的地区复发期较 短,地震活动水平低的地区复发期较长。
主要有以下类型:
(1.1.1)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地震地区 主要研究即有发生地震记载,又有古地震开挖资料的地
区 中国西部地区,大地震复发期较短,例如富蕴和银川 地震的复发期分别为1500年和2600年,但它们与地震离逝 时间相比也长的多;
华北地震区(北纬30—40度,东经106—125度)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50—100年),一定距离 (50—100KM)内,大级别地震(8级、7级)发 生之后,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很小。主要在华 北地震区存在称之为大地震减震的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的7级和8级地震后,再次发生6—7 级地震时间和距离关系的累积概率分布表示于下 图。 大地震的减震现象可作为地震潜在震源区发震危 险性的判据之一。
由于我国地震活动较稳定的分布和随时间变化 的特点才有可能和必须预测未来地震危险性,所 以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在工程地震研究、地震安 全性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根据工程地震的需要,应研究具有工程意义、 较长期地震活动的特征,为工程地震研究和地震 安全性评价中的各项工作提供有关地震活动的基 本依据。
M =1.96logA+3.362 (3.7) M =3.667logL-2.249 (3.8) M=1.96logA+3.70logL-6.69 (3.9)
南水北调西线工 程区附近地震围 空区
该图说明地震围空区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范围以外,在工程 范围内无成熟的空区,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大地震围空现象比较多, 也只分别占统计地震的58%和53%,所以在地震危 险区预测中若存在空区(符合空区条件)时应给
准周期特点的特征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问题。
地震资料情况和目前的认识水平,大地震重复特征表现不 同
基本概念:由古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地震具有在某些特殊 构造部位重复发生的特点。两次相应震级的地震重复发生 的时间间隔(以下简称复发期)与地震强度有关,也与地 震区地震活动水平有关。
在同一活动水平的地区,一般来说,强度越大,复发周 期越长;
地震网络是由两组共轭、近于等间距分布的地震 条带组成,其相交点为地震网络结点;
组成网络的地震与区域地震活动水平有关,网 络条带分布方向与区域地震构造应力场作用方向 有关。
华北地震区的地震网络
由NW和NE两组6级以上 地震条带组成,
该区7、8级地震都发生 在网络结点上,在网络之 外无7、8级地震发生,
同时我国也是地震历史记载较长的国家,中国历史 地震最早的记载始于公元前2222年或更长的时间至今共 记录到6级(含6级)以上强震800余次。
二十世纪全球发生了10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其 中有两次发生在中国,是1920年海原81/2级和1950 年察隅8.6级地震。
二十一世纪我国大陆已发生两次8级地震
▪3.2地震调查与分析
▪3.2.1地震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3.2.2地震活动研究基础地震资料搜集和整理 3.2. 3地震资料可靠性和地震监测能力分析 3.2.4地震震中位置重新确定:
3.2.5中国的地震活动分析
3.2.6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由于上述两大地震带的作用和影响,使我国地震活动 表现为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独特板内地震活动特 点
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分区统计(1900-2002年)
地区
震级 (M)
7.0-7.4 7.5-7.9 8.0-8.4
8.5-8.9
总和
大陆东部 5
1
0
0
6
大陆西部 24
11
7
2
43
台湾省
24
3
2
0
28
地震活动空间不均一性还表现在地震的成带 分布。下图显示了地震呈带分布,它与我国 地震构造背景是一致的 ,表现了我国地震活 动稳定的分布。
图3.92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区地震主压应力轴
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区地震网络
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东、西两侧分别存在由7、8 级地震组成的地震网络,两区的8级以上地震均 发生在结点上,7级地震大部分发生在结点和条 带上。
下面两个图 分别为青藏高原东网络 和天山网 络。
图3.93青藏高原地震网络
由于青藏高原东区网络位于青藏构造应力场比较 复杂的地区,该区在近南北向总压应力场作用下, 区内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由近南北向向北东—— 南西向偏转,在高原中部,如鲜水河和理塘一带, 主压应力轴顺时针旋转,优势方向为近东西向, 所以在复杂应力场作用下,它的剪切破裂网络也 比较复杂。
其一,某一构造段
由古地震资料得到大地震复发期和最后一次古地 震(地震)的离逝时间,后者接近或超过地震的复 发期
古地震复发期和离逝时间接近的的断裂段
序号
1
2
3 4 5 6
断裂段
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北段
怀来盆地北缘断裂中段
六盘山北麓断裂 恒山北麓断裂东段 五台山北麓断裂 高台南梧桐断裂
复发期
5311
6912
帕米尔—天山地震网络
呈北西、北东 向,由7、8级 地震组成,8 级地震都发生 在结点上,7 级地震主要发 生在条带上
华东地震区地震网络
黄伟师(1987年) 研究了华东的地 震活动,认为该 地区也存在中强 地震组成的网络, 由4、5级地震组 成网络条带,6 级地震发生在结 点上。
东北辽东半岛地震网络
由现代发生的小地 震也有条带、网络 分布现象,它们和 现代发生的大地震 有一定的关系。例 如辽东半岛的4级以 上地震的发生与半 岛的现代构造活动 一致,呈NWW向分 布,另有NNE向的4 级地震条带与之交 汇,1861年6.1级地 震发生在网络的结 点上
1966年邢台地震 以来,华北地区 发生的小地震形 成了由NW和NE 向条带组成NE向 的8字型小网络, 邢台、海城、河 间、大同及张北 等地震都发生在 该网络结点上
3.2.5.1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