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分析、解释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 具
多媒体视频
教学流程归纳得出常见酸的化学性质
谈谈本节课的学习后有什么样的收获与启示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本课题核心知识的简单练习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单位
备课人
课题
酸的化学性质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九年级沪教版化学课本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中的一个活动与探究内容。在本题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的方法,初步学习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认识了浓硫酸的强烈腐蚀性,初步学会了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概括总结出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共性。 这种通过探究活动总结物质性质的方法对后续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以及今后高中阶段物质性质的研究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构建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使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系统化,理解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重 点:酸的通性(化学性质)
难 点:酸的化学性质的综合利用
突破策略:利用表格,通过对比归纳酸的性质来突出重点,利用导学案,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来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以视频形式学习,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实验探究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板块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
生:独立思考,完成课堂练习题
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检测。
第四板块
引导学生回想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是学习感受,组织语言后向全班同学发言
生:与同学互相交流意见后,总结发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与他人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第五板块
布置作业:
生:课后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过渡语: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还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学生回忆与盐酸相关的知识内容,找出伪装的狼,然后总结盐酸的化学性质。
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三:酸的化学性质
学生总结酸的通性
生:讨论交流,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角度来揭示酸溶液都能电离出共同的阳离子——H+是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生:在学案完成物质的制备。
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实验试剂。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回忆盐酸的化学性质,为酸的通性的系统复习做一定的铺垫。
通过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来找到酸的通性。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归纳成规律性的东西,便于记忆。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综合应用,加强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时为微课,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所了解;懂得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酸、碱溶液;知道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知道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这些已有知识是零散的。
教学目标
通过对酸的通性的对比、归纳、总结,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能利用酸的性质解决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
展示PPT,让学生猜谜。
(过渡语:那我们所猜的浓硫酸这种物质属于哪类物质呢?)
(过渡语:很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酸的物理性质,那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酸的化学性质。)
学生猜谜,答案:浓硫酸
学生回答:酸
利用猜谜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板块
展示PPT,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来回想盐酸的化学性质。
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记忆与运用。
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的化学性质
指示剂
金属 酸 金属氧化物
碱 盐
二、应用
①制备物质
②鉴别物质
教学反思
(过渡语:我们已经知道了盐酸的化学性质,下面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写出盐酸和硫酸的有关化学性质的方程式)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成果)
(过渡语:以上每一种具体的物质背后代表的是一类物质,你能归纳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吗?)
师: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从微观角度揭示其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写出四种制备氯化镁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