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屏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答:重阳佳节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兄弟情深,也正如白居易诗中所写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但曹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却写出了哥哥为了权力不惜残害弟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讲述了兄弟之间的故事,他们的关系如何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我的叔叔于勒》,去体会那其中的亲情冷暖吧。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三、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将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文章对人物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

四、活动过程(一)理情节——知悲欢离合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文中相关内容,为于勒填写一份个人档案。

从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于勒的经历跌宕起伏,随着他经济状况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由赶于勒到盼于勒再到躲于勒,真是悲欢离合,情节曲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有幸欣赏到了围绕着“有没有钱”,菲利普夫妇的“变脸”表演。

——板书钱(二)评人物——品亲情冷暖1.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的思想性格。

(提示:读出语句,指出描写方法,明确思想性格。

)先自己找,然后小组讨论。

引导:菲利普夫妇躲于勒与课文开头盼于勒时的表现对比一下,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在他们内心的天平上,金钱与亲情不是平衡的,重重的倾向了金钱。

生展示完,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

师问:菲利普夫妇同样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无情,那他们有没有不同之处,请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分析他们各自性格上的不同。

异:菲利普先生:冲动、惊慌失措、没有主意;菲利普夫人:精明、临乱不慌、精明强悍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写作指导:写人既要写出人物的共性,又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了共性,他才是那一类人,再写出个性,他才是那一类人中的那一个。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分析了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在文中,有一个人对于勒的称呼一直没变,自始至终说于勒是我的叔叔。

他就是小若瑟夫。

找出能表现小若瑟夫对于勒态度的句子,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个形象呢?明确:(1)文章是以小若瑟夫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故事的,所以他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人;(2)和父母构成对比。

在他内心的天平上,他倾向于亲情。

更突出了孩子是纯真善良的,大人是势利世故的。

(3)他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寄托。

师:作者在小若瑟夫身上寄托了什么呢?重点品读课文第42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目光中包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叔叔充满同情。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反复,语气强烈。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正是作者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

(资料助读:张伟忠)(三)谈感悟——盼情暖人间你认为谁应该为于勒的悲剧负责呢?(小组讨论)假设菲利普夫妇若是收留了落难后的于勒,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呢?师:菲利普是一个公务员,在第一段提到,“他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虽然本分、勤劳的工作,但是挣钱不多,仅够生活而已。

所以又哪有能力再去供养一个好吃懒做的大人呢?这种纠结的情况,恰恰体现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无奈。

(资料助读:小人物)小结:可见作者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了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的堕落,同时也借小若瑟夫呼唤亲情关系的回归。

(四)拓思维——想天涯咫尺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怎样呢?(请根据你对文中菲利普夫妇的了解,加以想象,描述一下。

力求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体现人物性格。

)质疑:同学们对本节课还有疑问吗?五、结束语师:同学们,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启迪我们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命运。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从从菲利普夫妇的身上,看到了亲情的淡漠,我们也从若瑟夫身上看到了未来和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就让这最淳朴、最诚挚的亲情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温暖人间!学情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这些变化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对于刻画人物的语言的解读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领悟主旨上有进一步的认识。

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

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就。

他的手法,寓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

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

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1、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文章对人物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

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

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

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

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

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靠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

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然而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

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选录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就。

他的手法,寓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

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

本单元教学在培养感知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理解能力。

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细细品咂这篇佳作,学习短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从中得到对社会与人的感悟理解,获得艺术的享受。

评测练习一、填空: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情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拮据()褴褛()煞白()张皇()三、根据课文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A.于勒B.若瑟夫C.“我”D.菲利普夫妇2.本文是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来安排情节,其中“盼于勒”是故事的________,见于勒是故事的________。

3.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这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________的本质和人与人之间________的金钱关系。

四、指出下列各句属于什么描写。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2)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4)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钱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课后反思《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是语文教材中的“元老”级课文。

对于这样一篇“老”的课文,如何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下将教学设计的更科学,更富有新意,更有实效性呢?为此,我在备课时将教材翻来覆去的认真地研究了很长时间,将教学设计也反复修改了很多次。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总结反思如下:1、在传统教学设计上进行创新,首先就要找准课文的“切入点”。

在反复研究教材后,我将切入点定在课文的标题上,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就让学生根据文中相关内容,为于勒填写一份个人档案。

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好关键句,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或是对人物的分析和把握。

而且要充分发挥它的阅读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文本和理解文本,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如在本课分析人物形象方面,我先让学生找有关人物语言、神情的句子,再有感情地读,在读的基础上,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在知晓人物性格后,再把人物特点用演或读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在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把握上,我认为这一阶段的重点应在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处理金钱与亲情,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在过去、即使在现在、在国外、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