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过程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过程

1980年8月26日,叶剑英委员长亲自主持了五届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强调特区虽在广东,却是中国的特区。《特区条例》在全国人大获准通过,8月26日因此成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成立纪念日。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困扰着深圳河的偷渡外逃现象消失了。
深圳蛇口工业区是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位于南头半岛南端,与香港隔海相望,刚开发时只有2.14平方公里,从1979年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基础工程和设施建设。1981年,港督麦里浩访问蛇口时说,蛇口的速度香港赶不上。一本小册子这样描述,建设一个出口加工区的时候,这里还是荒滩野领,仅有的几家渔民小屋也摇摇欲坠,而今举目四望,在大片被平整的土地上,一幢幢高大的厂房拔地而起,成片的住宅楼、别墅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在这个以工业为主,商业、交通运输、旅游、住宅等行业同事发展的新兴城市里,到处是生机勃勃。
1979年4月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期间,邓小平听取了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的汇报。习仲勋谈到了广东毗邻港澳等地理区位优势,着重谈到允许在深圳等地画出一块地区,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这块地方叫什么呢?工业区、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好像都不准确。邓小平想了想,说:深圳,就叫特区吧!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不过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一个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件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成就
35年弹指一挥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极其短暂的,但对于深圳经济特区而言,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跻身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之列,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一代又一代的特区建设者共同铸就了伟大的特区精神。我们应该向这座城市和它的缔造者、向曾经奋斗和今天正在这座城市奋斗的所有人致敬。
一、土地使用权问题。土地的使用年限定为50年。
二、土地使用费问题。确定了要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原则,具体的规定由各特区行制定具体办法。
三、企业所得税问题。这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差别很大。比如新加坡,对当地企业征收所得税高达40%,为了吸引外资,对外资规定免征税十年。香港的工业企业利润所得税为17.5%,条例初步规定特区12%,还可酌情减免。
1984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到广东、福建等地考察。视察蛇口时,时任蛇口开发区管委会书记袁庚说:“我们有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提示说:“我们在路上就看到了。”邓小平说:“对!”邓小平的这个回答一语双关,态度鲜明,是对蛇口人的巨大鼓舞。袁庚说:“是邓小平同志给我们吃了定心丸,给了我们大胆改革的勇气。”邓小平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并为深圳、珠海、厦门3个特区分别题词。这不是一般的题词,这是对有关特区的争论作出的权威性总结。
过程
1979年5月5日,中共广东省委具体提出《关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特区”一词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出现。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意识到此时更重要的是要特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他建议中央尽快提出一些立法和章程。一个月之后,《广东省特区条例》正式开始起草,条例共二十六条,攻破了三个难点:
背景
1979年的深圳,不过是东南的一个边陲小镇,原意是“田野间的一条深水沟”,新中国成立后因其交通便利成为宝安县县城所在地,然而大量人口经由这里偷渡到香港。针对这一事件,邓小平在视察时肯定的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不是部队能够管的了的。
当时很多人并没有理解邓小平的深意。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在深圳考察时恍然大悟: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为134元,而新界罗芳村人均年收入为13000元,收入如此悬殊,怪不得人心向外。制止偷渡,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同学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经济特区的建立。当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世界时,看到的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实,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后面。1978年,中国掀起了出境考察的热潮,这些代表团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基本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想法。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正式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然而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邓小平同志早在思考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得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试验场。在这里放手搞,为全国开个窗口,为大面积改革探路子。这个试验场,就首先选在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大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