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课件
“楚辞”的特点 • 句子长短不一; • 形式灵活; • 多用语气词“兮”。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又自称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圣君贤 相、民本),改革政治,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 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 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 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 自杀。
屈原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热血化作滔滔波浪, 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他,就是屈原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 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
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 度。
解题: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 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 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 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 高于世俗,让自己被放逐呢?”
第三段:
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 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 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落掉衣服上 的灰尘。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 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 葬身江鱼的腹中。怎能让高洁的品质, 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
《渔父》 1、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
文字,选自《楚辞》。 2、渔父fǔ:渔翁,“父”同
“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宋
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 ”、“骚体”。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
的一本诗歌总集。
课 文 连 环 画
第一段:
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湘江岸边行走, 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脸色 憔悴,形体枯瘦。渔父看见他,问道: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 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hùn浊, 唯独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 清醒,所以被放逐了。”
第二段: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被外物所 束缚(拘泥),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 变自己。
第四段:
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 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 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混又浊,可 以洗我的泥脚。”于是离去,不再和 屈原说话。
问题探讨
1、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 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 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 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 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 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的品 质作铺垫。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 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 格?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 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 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 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5、分角色朗读
屈原: 渔父: 旁白:
→一场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思想交锋 →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翻译下列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 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 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 代,而且他所③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 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 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 一片新天地。 ④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 《诗经》并称为“风、骚” 。 ⑤“风、骚” 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 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 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3、渔父具有怎样的处世 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 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 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 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4、作者塑造这一形象, 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 对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 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 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 同的思想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