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题集锦一、范式传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
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侯之。
母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
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
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
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
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
”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
”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
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审:确实。
②功曹:官名。
③岂:大概,或许。
④圹kuàng:墓穴。
⑤窆biǎn:落葬下棺。
⑥柩jiù:棺材。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台①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③,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④、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注】①天台:天台府,在今浙江天台。
②中书左司掾(yuàn):中书省下所设左司的属官。
③照磨:都指挥司下属官吏,掌管文书宗卷。
④射:射覆,酒令的一种。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B.于是其诗/益工C.庭学/无不历览D.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北________②益________③越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②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4)阅读文段,说说陈庭学是一个怎样的人?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B.猿鸟乱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C.沉鳞竞跃负势竞上D.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语段(一)中_______________这个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语段(二)中_______________这个词简洁概括了石头的特点。
(4)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的手法不同,语段(一)动静结合,语段(二)妙用比喻。
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⑦,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删改)【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意气相投。
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
④福祚(zuò):福禄,福分。
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此处指国运。
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损,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⑦不逮:不足之处,比不上。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斯故/君臣合契B.卒/令不闻其过C.朕与卿等/可得不慎D.然/周则惟善是务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1)纳( ) (2)寻( ) (3)后(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11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
年轻时远离家乡赴太学从师求学,成为太学生员,与汝南的张劭结为朋友。
张劭,字元伯。
二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会回来,到时候将会去你家拜望令尊令堂大人,看看你的孩子。
”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
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将到,元伯将此事详细地告知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候范式到来。
母亲说:“已经分别了两年,又是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敢如此确信不疑呢?”他回答说:“巨卿是个忠诚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背。
”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就替你准备酒席吧。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巨卿果然来了,上堂拜见元伯父母,一起饮酒,极尽欢乐之后才告别。
范式担任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从早到晚看望他。
元伯临终时,叹息说:“遗憾没有见到我交情最深的朋友!”范式忽然梦见元伯戴着黑帽,帽巾垂下来,拖着鞋子高喊:“巨卿,我在某日死去,当在那时下葬,从此永归黄泉,你没忘记我的话,或许还赶得上!”范式一下子从梦中醒过来,悲伤泪下,把这事详细禀告太守,请求前往奔丧。
太守虽然心里不信,却难以劝止他的好心,就答应了他。
范式就穿上给朋友送葬的衣服,按其所指葬日,骑马前往奔丧。
范式还没有到,丧事已经起灵了。
到了墓穴边,将要落棺入墓穴时,棺材却推不动,放不进去。
他母亲拍着棺木说:“元伯!你难道还有所期待吗?”于是停下灵柩。
过了一会儿,就见到不远处素车白马,有人号哭着奔来。
元伯母亲望着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啊。
”巨卿到了,叩拜致哀说:“走吧,元伯!生死之路不同,就把这作为永远的辞别吧。
”参加送丧的有上千人,都为之流泪,范式于是拉起引棺的绳索在前面引导,灵柩这才向前移动。
范式就留在墓地,为元伯修坟植树,这些做完之后才离去。
三【答案】B向北,更加,经过①他游览之后,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
②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善于写诗;能从游历山水中获得教益;志趣高远。
【解析】参考译文:天台府陈庭学君,会写诗。
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
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
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
他游览之后,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
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
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四【解析】【乙文参考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
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
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解答】(1)A项,清晨/通晓。
B项,此起彼伏/战乱。
C项,都是“争着”的意思。
D项,自从/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故选C。
(2)交辉:交相辉映。
(3)作答此题,应认真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概括找出相应的字和词,注意应该是能高度概括的词语。
阅读语段(一)可知,“奇”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阅读语段(二)可知,“奇状”这个词简洁概括了石头的特点。
(4)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手法及作用。
语段(一)“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雾、夕阳是静态,鸟的鸣叫、鱼的跳跃是动态,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语段(二)“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的意思是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这里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把“高耸突出、往上冲的石头”比作“攀登的棕熊”,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五、答案8.B9.(1)接受、采纳(2)不久(3)后人(3分,每小题1分)10.(1)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独自保全自己的家族。
(2分)(2)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没有不同的。
(2分)11.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
君主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围绕这几方面答题即可,3分)【参考译文】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君臣本应共同安定天下,安危与共,如果君主能接受(臣民)忠诚的谏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
如果君主自身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国家不危难灭亡,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独自保全自己的家族。
像隋炀帝(为人非常)暴虐,臣子不敢进言,终于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隋朝灭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
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久远,我和各位大臣哪能不谨慎,(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夭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没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