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的基础和经典例题含有答案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的基础和经典例题含有答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一、基础知识1.全等图形的有关概念 (1)全等图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例如:图13-1和图13-2就是全等图形图13-1图13-2 (2)全等多边形的定义两个多边形是全等图形,则称为全等多边形。

例如:图13-3和图13-4中的两对多边形就是全等多边形。

图13-3 图13-4(3)全等多边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两个全等的多边形,经过运动而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4)全等多边形的表示例如:图13-5中的两个五边形是全等的,记作五边形ABCDE ≌五边形A ’B ’C ’D ’E ’(这里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

图13-5表示图形的全等时,要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

(5)全等多边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A B DC E B ’A ’ C ’ D ’ E ’(6)全等多边形的识别多边形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两个多边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识别(1)根据定义若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根据SS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有一个与(SS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就成为全等三角形。

(3)根据S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机器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同样有一个是与(SA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一角对应相等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当相似比为1时,即为全等三角形。

(4)根据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5)根据A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识别(1)根据HL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SSS、SAS、ASA、AAS对于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

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分为:已知一锐角和一边或已知两边。

4.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四种:“SSS”、“SAS”、“ASA”、“AAS”。

每一种都有给出三个独立的条件,在具体问题中,题设往往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其余的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和证明。

判定方法的选择:具体地说,证明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有: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角(或对角)的余角(补角)相等;角平分线平分的两角相等;角的等量代换等。

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有:同一线段;中点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腰;边的等量代换等。

为什么“AAA ”和“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是因为有三个角相等,但边不一定相等,则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13-6,可以看出△ABC 不全等于△ADE ;同样,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也不能确定三角形全等,如图13-7,AB=AB,AC=AD, ∠B=∠B ,但△ABC 与△ABD 不全等。

图13-6 图13-75.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如何入手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一般采用“综合法”与“分析法”两种。

(1)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条件入手,进行推理,逐步向要证的结论推进,如从已知条件中推导出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从而推导出三角形全等。

同时,也可以从三角形全等推导出对应边、对应角的相等,达到正题的目的。

(2)分析法,即从欲证的结论出发,分析结论成立的必需条件,各种条件联系已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逐步靠拢已知条件,从而分析出已知与结论的因果关系。

证题时,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更加有效,证三角形全等时,既要有明显的已知条件,又要有隐藏的条件,通过综合法罗列已知条件,再通过分析法找出隐藏条件,从而得证。

二、经典例题例1:(1)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两边的长分别为2cm ,13cm ,又知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偶数,求第三边长。

(2)在△ABC 中,已知∠A+∠C=2∠B,∠C-∠A=80°,求 ∠C 。

[考点透视] (1)考察三边关系的应用;(2)考察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参考答案] 解:(1)设第三边为xcm ,则 132132-<<+x 即1115<<x∴周长L x x =++=+21315的范围是1511151515+<+<+x即2730<<L 又L 为偶数 ∴=L 28∴=+=L x 1528A B DE C ADC B∴=x 13即第三边长为13cm (2)Θ∠+∠=∠A C B 2∴∠+∠+∠=∠+∠+∠=∠+∠=∠=A B C A C B B B B ()23180ο∴∠=B 60ο∴∠+∠=∠=A C B 2120ο又∠-∠=C A 80ο由∠+∠=∠-∠=⎧⎨⎪⎩⎪A C C A 12080οο 得∠=∠=⎧⎨⎪⎩⎪A C 20100οο∴∠=C 100ο例2:已知,在△ABC 中,AD 是角平分线,∠=B 66ο,∠=C 54ο,DE AC ⊥于E ,求:∠ADB 和∠ADE[考点透视] 考察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角平分线、高线的性质[参考答案] 解: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BAC B C 180ο=-+=180665460οοοο()又AD 平分∠BAC∴∠=∠=⨯=CAD BAC 12126030οο∴∠=∠+∠=+=ADB CAD C 305484οοο(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在Rt ADE ∆中∠=-∠=-=ADE CAD 90903060οοοο(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例3:已知:在∆ABC 和∆A B C '''中∠=∠∠=∠⊥A A B B CD AB '',,于D ,C D A B ''''⊥于D ’,且CD C D =''求证:∆∆ABC A B C ≅'''A A ’D D’B C B’ C’[考点透视]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夹边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参考答案] 证明:在Rt ADC ∆和Rt A D C ∆'''中∠=∠∠=∠==⎧⎨⎪⎩⎪A A ADC A D C CD C D ''''''90ο∴≅Rt ADC Rt A D C AAS ∆∆'''()∴=AC A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ABC 和∆A B C '''中∠=∠∠=∠=⎧⎨⎪⎩⎪A A B B AC A C ''''∴≅∆∆ABC A B C AAS '''()三.适时训练(一)精心选一选1.在△ABC 中,∠A:∠B:∠C=1:2:3,且△ABC ≌△DEF ,BC=EF ,点A 的对应顶点是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 与∠F 互余B. ∠C 与∠D 互余C. ∠B 与∠F 互余D. ∠A 与∠E 互余2.如图,△ABC 中,AB=AC ,CE 、BD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中线,AM ⊥CE 于M ,AN ⊥BD 于N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 3对B. 4对C. 5对D. 6对3.如图,△ACD 中,AB ⊥CD 且BD >CB ,△BCE 和△ABD 都是等腰Rt △,下列结论① △ABC ≌△DBE ;② △ACB ≌△ABD ;③ △CBE ≌△BED ;④ △ACE ≌△ADE ;正确的是()A. ①②③B. ①C. ①③④D. ②③④4.如图,△ABE和△ADC是△ABC分别沿AB,AC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度数为()A. 60°B. 70°C. 80°D. 90°5.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 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Rt△全等6.在△ABC内部取一点P使得点P到△ABC的三边距离相等,则点P应是△ABC的哪三条线交点.()(A)高(B)角平分线(C)中线(D)垂直平分线已知7.下列条件能判定△ABC≌△DEF的一组是()(A)∠A=∠D,∠C=∠F,AC=DF(B)AB=DE,BC=EF,∠A=∠D(C)∠A=∠D,∠B=∠E,∠C=∠F(D)AB=DE,△ABC的周长等于△DEF的周长(二)细心填一填1.如图2-1,一长方形ABCD纸片,以EF为折痕折叠,点B落在点M,EN是∠MEC的角平分线,则∠FEN=2.如图2-2,在△ABC中,∠BAC:∠ABC:∠ACB=3:5:10,且△ABC≌△,则∠1:∠2=3.如图2-3,若△ABC≌△ADE,∠E=∠C,∠1=20°,则∠2=4.如图2-4,在正方形ABCD中,E是AD中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AB=2AF,在图中可通过(填“平移”,“翻折”,或“旋转”)使△ABE变到△ADF的位置,这时BE与DF之间的位置关系是5.如图2-5,△ABC中,∠C=90°,AC=BC,AD平分∠CAB,DE⊥AB于E,若AB=4cm,则△BDE的周长是6. 已知,如图2-6,AD=AC,BD=BC,O为AB上一点,那么,图中共有对全等三角形.7. 如图2-7,△ABC≌△ADE,则,AB= ,∠E=∠.若∠BAE=120°,∠BAD=40°,则∠BAC= °.8. 在△ABC和△ABD中,∠C=∠D=90,若利用“AAS”证明△ABC≌△ABD,则需要加条件或;若利用“HL”证明△ABC≌△ABD,则需要加条件,或.9. 把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如图2-9,若测得AB=5厘米,则槽宽为米。

10. 工人师傅砌门时,如图所示,常用木条EF固定矩形木框ABCD,使其不变形,这是利用,用菱形做活动铁门是利用四边形的。

图2-1 图2-2 图2-3图2-4 图2-5 图2-6图2-7 图2-9 图2-10三、认真答一答1.如图,AB=AD,AC=AE,且∠DAB=∠CAE,BE与CD交于点P,AP的延长线交BC于F,试判断∠BPF与∠CPF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