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深度分析:15万亿市场规模的机会!此博文包含图片(2015-11-13 00:27:01)转载▼标签:供应链金融深度分析15万亿市场分类:寓教于乐本文梳理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发展方向,总结了5 种供应链金融企业的发展模式,更为看好平台型的公司。
摘要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指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真实贸易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按照融资所需的资产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分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保兑仓融资模式。
这三种融资模式的依据资产分别为:应收账款等应收类资产、存货以及预付账款等预付账款资产。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已由2005年的不到3万亿增加到了2014年的10.52万亿,十年里增长了3.55倍,年均复合增速15%。
我国商业汇票签发量逐年稳步增加,在2014年已经突破20万亿,2015年上半年也已经达到了11万亿。
在应收账款、商业汇票以及融资租赁快速发展的带动,我国供应链金融展现出了迅速发展的态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掀起供应链金融的浪潮。
互联网所积累的数据和信息使得供应链金融发展出现新的模式:1.平台公司(苏宁云商);2.行业信息咨询公司(上海钢联);3.信息服务提供商(汉得信息);4.供应链服务提供商(怡亚通);5.行业核心公司(安源煤业、金叶珠宝)等。
我们认为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条件包括:1.足够大的行业空间;2.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的平台地位,对上下游物流、信息流有一定控制力;3.足够低的资金成本和风险管理能力。
产业内的公司参与供应链金融也有天生的软肋:1.银行的业务是全行业全产业链的,能够消化和对冲个别行业的周期性风险,而非银行企业介入上下游金融业务,会使得整个行业的风险在其身上叠加和放大。
2.非银行企业往往不具有持续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目前融资方式有银行贷款、互联网金融小贷和P2P公司以及股东增资等。
我们认为行业核心公司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的难度要大于前述的平台类或信息服务类公司。
公司本身是产业里的竞争主体,与同业存在竞争关系,能否吸引到行业内足够多的流量转移到自身平台上是一个问题,受制于行业自身发展空间的天花板;同时资金流集中后会在核心公司层面放大本行业的周期性风险。
这种模式的投资标的选择我们更看好本身行业稳定、发展空间大、市占率已经具备优势的公司,如汉得信息等。
正文内容一、核心观点供应链金融是股市的新贵,但在实际金融体系中存在已久,是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个小分支,曾经的深发展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就有深厚的积累。
二级市场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更多的层次,共有的特征是某个行业或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根据对上下游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掌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其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或服务。
现代经济理论框架下,行业分工是提升劳动效率的重要方式,而供应链金融中的企业跨界到金融领域必须有更大的优势才符合经济规律。
本文归纳梳理了市场目前跨界供应链金融的几种模式,也对其竞争力进行了比较。
我们认为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条件包括:1.足够大的行业空间;2.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的平台地位,对上下游物流、信息流有一定控制力;3.足够低的资金成本和风险管理能力。
产业内的公司参与供应链金融也有天生的软肋:1.银行的业务是全行业全产业链的,能够消化和对冲个别行业的周期性风险,而非银行企业介入上下游金融业务,会使得整个行业的风险在其身上叠加和放大。
2.非银行企业往往不具有持续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缺乏贷后管理、风险处置等专业技能,容易低估风险。
从资金来源看,融资方式有银行贷款、互联网金融小贷和P2P公司以及股东增资等。
本文分析了苏宁云商、上海钢联、汉得信息、怡亚通、安源煤业、金叶珠宝等公司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和特点,更为看好平台类的公司转型供应链金融。
二、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发展空间1.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Finance,简称SCF),是指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真实贸易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2.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根据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一般而言,商业银行才是供应链金融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主体。
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并不只有商业银行主导这一种。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成熟,主要的模式有银行主导型、核心企业主导型以及物流企业主导型三种。
其中,银行主导的模式主要是银行以买卖交易中买方购买货物后从卖方收到的货物提单和有效发票为依据,为买方办理承兑汇票,并向卖方支付货款,买方在制定日期内偿还货款和融资款。
这样既能满足买卖双方的交易需求,也能缓解买方的资金压力,同时还能降低银行的风险。
核心企业主导模式主要存在于制造业,主要是核心企业基于自身的设备提供相应的租赁和货物代持服务,在为买方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规模。
物流主导模式主要是拥有信息、货物监管以及客户关系优势的物流商为交易的卖方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
如果按照融资所需的资产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分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保兑仓融资模式。
这三种融资模式的依据资产分别为:应收账款等应收类资产、存货以及预付账款等预付账款资产。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是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一种融资模式。
融通仓融资模式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质押担保融资模式和信用担保融资模式。
保兑仓融资模式是在供应商(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买方)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一模式使用于卖方回购条件下的采购。
3.供应链金融发展空间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授信、担保品以及抵押物的评估基本上由银行或者银行委托第三方来进行,所以我国主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银行主导模式。
我国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是深圳发展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现为:平安银行)2003年最先在国内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2006年正式整合推出互联网金融服务,2012年推出“供应链金融2.0”。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以及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
如图1所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已由2005年的不到3万亿增加到了2014年的10.52万亿,十年里增长了3.55倍,年均复合增速15%。
应收账款融资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的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应链金融深度分析:15万亿市场规模的机会!在企业交易中,企业之间还会以签发商业汇票的形式来保证交易正常进行。
商业汇票的签发缓解了买方的资金压力,同时卖方拥有商业汇票,既拥有对于签发方的汇票金额索取权,也可向商业银行作质押,获得流动性。
商业汇票质押以获取融资也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形式,我国商业汇票发展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是紧密相关的。
如图2所示,我国商业汇票签发量逐年稳步增加,在2014年已经突破20万亿,2015年上半年也已经达到了11万亿。
供应链金融深度分析:15万亿市场规模的机会!除了应收账款以及商业汇票以外,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同样紧密相连。
近几年我国融资租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租赁合同额不断增加。
2014年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已经超过了3万亿。
其中,三种租赁种类中又以金融租赁合同规模最大,2014年合同规模占比达到41%。
融资租赁的快速发展对于需要大规模专业设备的企业来说十分有利,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供应链金融深度分析:15万亿市场规模的机会!在应收账款、商业汇票以及融资租赁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供应链金融展现出了迅速发展的态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1.互联网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助力虽然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较为迅速,这一特点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得到了充足的展现。
我国供应链金融在“互联网+”浪潮的带动下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模式。
首先,银行不再是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的绝对主体,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产品与服务的提供。
以往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银行玩转的圈子,受制于资金实力、金融服务牌照等方面的限制,其他主体很难成为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主体。
但是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更多的企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交易资源优势以及客户资源优势,纷纷转型成为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主体。
其次,在供应链金融的链条架构上,模式由“1+1+N”变为“N+1+N”。
原来的在以往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采用“1+1+N”的架构模式来发展,其中“1”是银行以及核心企业,“N”是上下游多个企业,而银行主要是对核心企业进行授信,伴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更多的上下游融资企业已经可以直接与核心企业进行接触,由核心企业对上下游融资企业进行授信。
而核心企业既可以利用自身资金,也可以通过外部融资补充资金,这样就使得链条构架变为“N+I+N”,而且更加凸显核心企业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深度分析:15万亿市场规模的机会!供应链金融深度分析:15万亿市场规模的机会!再次,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从线下向线上迁徙。
以前主要是一种线下的方式来进行。
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普及与强化,供应链金融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已经转变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提供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和融资的成本,提高融资以及整个供应链交易的效率。
最后,互联网和大数据使得供应链金融覆盖众多小企业成为可能。
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对象多样性方面,原来的供应链金融只是针对核心企业,并通过核心企业为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或者服务。
但是“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能够很好的将以前供应链金融无法覆盖的企业涵盖进来,能够很好的利用“长尾效应”,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对象更加多样化。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受到2014年7月开始的这波市场行情的带动,“互联网+”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之一。
同时上市公司也纷纷利用这一热点做出转型发展战略,迎合“互联网+”带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