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
识更加深入。 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相的概念中
应包含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 不应当把相简单地理解为环境,更不应当把它与地 层概念相混淆。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把相定义为:沉积环境及在 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 邻地区的一块地表,是发生沉积作用的场所。沉积环境 系由下述一系列环境条件(要素)所组成:
相 模 式
沉积模式是指根据现代和古代沉积规律及 特征总结出来的模型或图解或垂直序列。 Walker ( 1979 )认为,一个好的相模式除 了本身是一个环境的概括之外,还必须起到以 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它必须起到作为对比标准的作用; ( 2 )它必须起到进一步观察的提纲和指南 的作用; (3)它必须起到对新的地质环境的“予测者” 的作用; (4)它必须起到水动力学解释的基础的作用。
第二节
行划分。相组沉积相分类沉积相分类表 II、海相组 1.滨岸相 2.浅海陆棚相 3.半深海相及 深海相 III、过渡相组 1.三角洲相 2.扇三角洲相 3.河口湾
目前沉积相的分类通常以沉积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地理 条件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沉积动力、沉积特征和其他沉积条件进
相
I、陆相组 1.残积相 2.坡积-坠积相 3.沙漠(风成)相 4.冰川 5.冲积扇相 6.河流相 7.湖泊相 8.沼泽相
生物碎屑滩相
④相是指某种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产物,如复 理石相、磨拉石相,这种概念常见于欧美文献中,在我国 和原苏联的文献中多称沉积建造。
⑤相是指某种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如笔石 相、介壳相、礁相。这种相称为生物相或生态相。
粘结格架
现代潮间带叠层石
澳大利亚
油气田勘探及其他沉积矿产勘探事业的飞速发 展促进了沉积相的研究,使人们对相这一概念的认
①相 是具有一定特征的岩性单位,如红色砂岩 相、黑色页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这种相一般也 称为岩相。
② 相是沉积条件或沉积环境的综合物质
表现,赋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含义。如河流相, 三角洲相、层浅海陆相等。这种概念可称为环 境相。
③相是某种沉积作
用的产物,如台地相、浊 积相、滩坝相等。这种概 念能够解释岩石的成因, 可称为沉积作用相。
第二部分
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沉积相是沉积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主要任
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由于古代的环
境已经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化而消失,留下的仅仅是
一些不完整的地质记录。所以,人们只能通过对地 层中各种沉积特征的全面考察,并结合地层与大地 构造背景资料的综合分析加以推论。
第一节 沉积相的概念
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古生物特 征(如生物的种属和生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沉积 岩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 通常构成最主要的相标志。 综上所述,沉积环境是形成沉积岩特征的决定因 素,沉积岩特征则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换句话说,前者是形成后者的基本原因,后者乃 是前者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相的概念中沉积 环境和沉积岩特征的辩证关系。
①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的 分布及地势的高低; ②气候条件,包括气候的冷、热、干旱、潮湿; ③构造条件,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及沉积盆地的隆起与坳陷; ④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包括介质的性质(如水、风、冰川、清 水、浑水、浊流)、运动方式和能量大小以及水介质的温度和深 度; ⑤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包括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Eh)、酸碱 度(pH)以及介质的含盐度及化学组成等。上述条件的综合即为 沉积环境。
对沉积模式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不同的表现形 式(据Reading, 1978):
( 1)直观模式:以简化的图式直观地表现出沉积环境、 作用过程和最终产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 2)事实模式(实际模式):以现代的有代表性的地 区或古代的沉积岩层的相组相序为基础而建立的模式。例 如北海模式是以北海为基础归纳出的大致可表示潮汐作用 为主的一种浅海沉积的模式。
(3)动态模式:又叫相层序,能表示形成一个特征的 沉积体的沉积作用全过程的沉积模式。例如一个推进的堡 岛模式为一个向上变粗的垂直层序;又如一个曲流河模式 为一个向上变细的垂直层序;又如一套沉积层代表雨量逐 渐增加而造成的从碎屑旋回过渡到化学旋回的变化等。
(4)静态模式:表示在一个特定时间的沉积层 内的沉积环境特征和沉积物的相变规律。这种模式 能用来予测物源区的位置,予测资料不足地区的古 沉积环境,以及再造古地理。以现有资料不断检验 这个模式,还可以不断修改和提炼,使之更精确、 完善。 (5)比拟实验模式:以模拟实验所获得的沉积 特征为基础而作成沉积模式,有助于查明有特殊沉 积特征的沉积物成因的可靠准则。 (6)数学模式:为以数学方法模拟复杂的沉积 作用过程的模式。如以数学方法表示海平面上升或 降雨量增加和沉积物供给量增加的相互关系而作成 的模式,有助于对比和预测。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是地质学中的一 个基本概念。最早赋予“相”以沉积学含义的是瑞士学 者格列斯利(A.Gressly,1838)。当时格列斯利在研 究瑞土西北部侏罗纪地层时,发现该地层在岩性和古生 物面貌方面有极大的变化。于是,就用“相”来描述这 种变化。他认为地层单位的“相”的种种变化具有两个 主要特点:一是岩性相似的地层单位必然具有相同的古 生物组合;另一点是不同岩性的地层单位不可能具有同 一属种的生物群。后来,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有 关相的概念就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目前文献中常见的相 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类:
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剥蚀环境——以剥蚀作用为主的地区,是沉积物的供给地区,称为剥蚀区或母 岩区。 ②沉积环境——以沉积作用为主的地区,是接受沉积物,发生沉积作用的地区。
沉积环境
环境可以理解为现代的自然地理景观。沉积环境 就是指发生沉积作用的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它是 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地貌单元,可根据物理的、化 学的、生物的、或地貌的参数定义,如三角环境、 浅海环境等。 西方人一般把相 理解为岩石,把环 境理解为古地理景 观。
沉积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如岩石的颜色、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