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单选题:15X1 名词解释:5X5简答题:4X8论述题;1X13案例分析题;1X15(一题里面有多个小题)1.组织的定义(1名词解释)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使命,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相加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张德)2.组织行为学(2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经济人(9名词解释):为了经济利益而活动,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由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

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5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6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人、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

7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P160) 8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9群体地位:地位指的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

在群体中。

地位代表了群体对某一个体所估计的价值,具体包括弥散性身份特征和特定身份特征10冲突:个人或群体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互不相容的目标、认识或感情,并引起对立或不一致的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状态。

3.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正式:权力、目标、责任非正式:情感、兴趣、爱好例如:跳广场舞是组织,是非正式4.行为是什么?行为是一个人应付环境的所有活动,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行为心理学家华生)B=f(P,E)B(Behavior):个人行为的向量P(Personality):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内部力场E(Environment):外界环境因素——外部力场5.组织行为?(层次)定义:组织行为是指人们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来的,体现在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上的行为。

6.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1)源起代表人物:1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观点)2 查尔斯.巴比奇(建议制度、奖励、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协作)3 罗伯特.欧文(“现代人事管理之父”)4 弗雷德里克.泰勒(提高劳动生产率、四项职能、科学管理原理、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2)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代表人物:1亨利.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14项原则——统一指挥和权力等级链)2 马克斯.韦伯(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3 巴纳德(社会系统学派,被称为“现代组织理论之父”)(3)行为科学理论1梅奥等人{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2人力资源学派(麦格雷戈)(4)管理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莱维特巴斯7.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1]全球化;2多元化;3组织结构的变化;4技术创新;5应对“临时性”;6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7新的道德难题8. 中国的人性理论(孔孟—选择题)(一)性善论(孟子);(二)性恶论(荀子);(三)中间路线(告子、王充)孔子在《论语·阳货》最先提出“人性”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也”。

9. 、西方的人性理论(一)经济人(X理论)(二)社会人(三)自我实现人(Y理论)(四)复杂人(超Y理论)10. 简述X理论(1简答题):也叫唯利人或实利人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理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劳动报酬。

经济人假设主要观点麦格雷戈将该假设称为X理论,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大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被领导,也不愿负任何责任。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矛盾的,为达到组织目标须靠外力管制。

缺乏理智、不能自制,易受他人影响。

目标是满足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要,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少数能克制自己的人应负起管理责任经济人假设(管理策略)[1]管理人员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2]管理人员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3]强调严密的组织和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4]应用金钱报酬收买员工的效力和服从11.Y理论(2简答题):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最高一级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麦格雷戈称为Y理论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Y理论麦格雷戈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工作如同游戏,并主动寻找责任;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创造性;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发挥;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管理策略)○1弹性管理○2管理的重点:环境○3管理的职能:服务○4激励的方式:内在奖励/ 精神激励12.社会人(社交人)假设-------人际关系学说梅奥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假说认为,他们更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人假设的主要内容1交往需要是人行为的主要动机和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2人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3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4组织领导者应当满足员工的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作效率会随着员工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提高社会人假设(管理策略)参与管理管理的重点:关心人;管理的职能:沟通;激励的方式:提倡集体奖励第二部分个体心理与行为1.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知觉、价值观的概念(选择,理解)个性(人格)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ability):反映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气质: 指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先天,无好坏之分)人的气质就有四大类(判断属于哪一种,选择题、理解):多血质(活泼型)---王熙凤胆汁质:(性情暴躁、动作迅猛)---张飞粘液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唐僧抑郁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林黛玉性格(3名词解释): 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后天,有好坏之分)知觉(4名词解释):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价值观(5名词解释)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人、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

2.个体能力对管理有什么好处1、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2、双向选择,职能相配3、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全面合理的培训计划3.气质特征在组织管理当中有什么作用(气质问题与管理措施)(3简答题)[1]依据气质特点,合理安排工作。

研究表明,气质不存在好坏之分,不影响工作的成败,但气质影响人工作的方式和效率。

[2]人员配置要考虑气质的相辅与互补性。

相辅与互补的气质搭配有利于提高群体工作的效率。

[3]根据气质差异,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

根据职工的气质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做职工的思想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重点)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PF) :1.乐群性, 2.聪慧性, 3. 稳定性, 4. 恃强性,5. 兴奋性,6. 有恒性,7. 敢为性,8. 敏感性,9. 怀疑性, 10. 幻想性, 11. 世故性, 12. 忧虑性, 13. 实验性, 14. 独立性, 15. 自律性, 16. 紧张性。

(重点)大五人格理论(The Big Five):[1]外倾性:指一个人善于社交、善于言谈、武断自信方面的人格维度。

[2]随和性:指一个人随和、合作与信任方面的人格维度。

[3]责任心:指一个人责任感、可靠性、持久性、成就倾向方面的人格维度。

[4]情绪稳定性:指一个人平和、热情、安全(积极方面)及紧张、焦虑、失望和不安全(消极方面)的人格维度。

[5]经验的开放性:指一个人幻想、聪慧及艺术的敏感性方面的人格维度。

5. 归因的含义与特点含义:归因是指对他人言行或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原因所作的推断与解释。

特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对象既指客体又指主体本身6. 斯普兰格、奥尔波特及其助手提出的六种价值观[1]理性(科学型)价值观:强调通过理性和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2]经济型(实用型)价值观:强调有用和实用性。

[3]唯美的(审美型)价值观:重视和谐、形式[4]政治型价值观:重视拥有、获取权力和影响力[5]社会型价值观:重视人际之间的友好、关爱。

[6]宗教型(信仰型)价值观:强调体验和对宇宙的了解。

价值观的作用:(1)动力作用(2)标准作用(3)调解作用(4)定向作用7.态度概念;特征;三种心理成分;形成过程(重点);含义:态度是个体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征:对象性、社会性、稳定性、隐蔽性态度有内在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态度的形成过程(7简答题):(1)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总结: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事情的态度都要经过这个过程。

可能简化,也可能重复。

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最稳固的第三部分群体1.群体概念(判断);特征;类型;与人群、组织的区别;为什么要加入群体(选择题,简答题,论述)含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特征:1.具有共同的目标或需要;2.互相影响、互相依赖;3.形成一定的规范。

群体的类型: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是否实际存在2.大群体与小群体——规模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结构和功能4.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群体开放程度5.固定群体和临时群体——群体存在时间6.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群体成员身心归属方式人群、群体和组织的区别:人群: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人的集合体)群体:共同目标(共同的);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人的集合体);有统一的行为规范组织:共同目标或特定使命(共同的);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人的集合体);有一定的构架(有机整体);组织有统一的行为规范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安全、地位、自尊、归属、权力、实现目标2.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非正式群体: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3.群体结构1. 群体角色2. 群体规范3.群体地位4.群体规模5.群体凝聚力津巴多监狱模拟实验(选择):实验证明: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非常迅速;进入组织的人会迅速表现出与他扮演的角色一致的行为方式。

群体结构—角色: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