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词赏析

辛弃疾词赏析

辛弃疾诗词赏析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
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

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流落江南的游子。

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

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

接着用移情之法,明写山势连绵、山形各异,实写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与"恨"。

"落日楼头"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把吴钩看了"等句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

落日残照是危机重重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

黄梨庄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此词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

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

上片用倒卷之笔,多整齐的对句;下片用转折之法,句式多变,故文笔也不平直呆板。

故谭献说此词"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

"(《谭评词辩》)《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赏析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赏析】
这首词是淳熙五年(1178年)春天写的。

上片点明时间,描述旅途苦况,“曲岸”以下三句回首往日之幸福艳遇,歇拍两句翻用苏轼《永遇乐》句子而别出新意。

下片前三句表明对方已为青楼女子,想象她的美貌及寻觅不见的怅恨。

词人融自己身世与其间,虽为爱情词,却有郁勃之气。

尤其是“旧恨”三句,更是“矫首高歌,淋漓悲壮”(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作者于淳熙五年(1178)自江西召为大理少卿,观其词意,当是作者年轻时到过池州东流县,结识一位女子,两情相洽,十分款曲。

此次途经这里,重访不遇,有感而作。

若此,本词之意脉便可寻绎了。

作者从豫间(南昌)调往临安(杭州)去就任大理寺少卿,舟行途中经过东流县,题于某村的墙壁上。

词中写他重游旧地,想起“垂杨系马”曾和一个女子在这里分别,抒发了心中热烈的感情,也寄寓了自己的理想。

正是由于南宋当局的阻挠,他那收复失地的美好憧憬,像在下片中所说的“镜里花难折”一样,难以实现。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又叠”两句,把他南归后十多年来政治活动中的许多感慨和怨恨都凝结在里面了。

辛弃疾很少写自己的爱情经历,偶一为之,也迥异别家,带有一种击节高歌的悲凉气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