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替莫唑胺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

替莫唑胺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对脑瘤的诊断较CT更为准确,影像更为清楚,可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微小肿瘤。正电 子发射断层扫描可得到与CT相似的图像,并能观察肿瘤的生长代谢情况,鉴别良性恶性肿瘤。
脑脊液检查
患者作腰椎穿刺压力大多增高,有的肿瘤如位于脑表面或脑室内者脑脊液蛋白量可增高,白细 胞数亦可增多,有的可查见瘤细胞。由于腰椎穿刺会增加脑疝的危险,因此必要时才会选择。对于 压力增高明显的患者应谨慎操作。

不可缺少的治疗-化疗
化疗
• 化疗是恶性胶质瘤综合治疗中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 • 化疗可以进一步杀灭残存肿瘤细胞 ,减少复发。

化疗可以和放疗同时进行,或者在
术后、放疗后进行,也可作为部分 复发胶质瘤的首选治疗。
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
• • • 其他综合治疗方法(免疫治疗、) 根据个体案例定制个体治疗。 靶标检测选择化疗药物。
基础知识
概念
分类
临床症状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
概念 • 由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 • 年发病率约为3-8人/10万人口 • 胶质瘤是由先天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 。
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
替莫唑胺 — 新型咪唑四嗪类药物
生理 pH 条件下,替莫唑胺可自发转化为 [5-(3-甲基三氮烯-1-)咪唑-4-酰胺] (MTIC)
甲基化重氮阳离子
AIC: 5-氨基咪唑-4-甲酰胺 ,经肾脏排泄
Denny BJ et al. stry 1994;33:9045
替莫唑胺通过 DNA 甲基化发挥细胞毒作用
呕吐
• • 胶质瘤首发症状。多发生在清晨空腹时,呕吐前可有或无恶心,且常伴剧烈头痛、头 晕。有时呈喷射性,多因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 小儿颅后窝肿瘤出现呕吐较早且频繁,常为唯一的早期症状,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功能影响

• •
脊髓胶质瘤可以使患者产生肢体的疼痛、麻木以及力弱等症状
中央区胶质瘤可以引起患者运动与感觉的障碍 语言区胶质瘤可以引起患者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困难。
DNA甲基化是替莫唑胺产生细胞毒作用的主要机制:
甲基化重氮阳离子是一种活性甲基化化合物,能够将甲基 转移到DNA上,引起DNA蓄积性损伤,并最终经细胞凋亡导 致细胞死亡。
替莫唑胺作用机制示意图
替莫唑胺引起DNA甲基化的位点
位置/碱基
O6 鸟嘌呤 N7 鸟嘌呤 N3 腺嘌呤 其他部位
% 总加合物
5 70 9 16
产品知识
研发历程 药物成份 作用机制
作用位点
药代动力学 安全性 适应症
泰道®(替莫唑胺)研发历程
• 1984,Cancer Research Technology Ltd.首次发现替莫唑胺对大鼠脑胶质 瘤的治疗作用 • 1992,替莫唑胺Ⅰ期临床试验,证实其对人体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 • 1992,先灵葆雅与Cancer Research Technology Ltd.签署替莫唑胺全球排 他性专利开发经营权 • 1993,先灵葆雅替莫唑胺获美国化合物专利(专利号: 5260291 ),有 效期至2013年11月 • 1999,先灵葆雅替莫唑胺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 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2002,先灵葆雅替莫唑胺改善癌症治疗的发明专利在中国国家知识产品 局备案并发布公开说明书(公开号CN 1345240A) • 2005,EORTC 26981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发布,奠定了替莫唑胺 治疗新诊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金标准地位 • 2005,先灵葆雅替莫唑胺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新诊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 瘤 • 2008,先灵葆雅替莫唑胺(泰道)被SFDA批准用于治疗新诊断多形性胶 质母细胞瘤,复发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胶质瘤治疗方法
主要治疗手段-手术
手术
• • 治疗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对位于脑皮质功能区或功能区附近的 肿瘤,手术塬则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 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肿
瘤,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重要治疗方法-放疗
放疗
• 这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方法 之一,可以杀灭手术后残存的肿瘤 细胞。 • • 放疗通常在手术后2-4周内进行 初治胶质瘤不推荐X刀、伽马刀治
胶质瘤治疗诊断
放射性同位素扫描(Y射线脑图)
生长较快血运丰富的胶质瘤,其血脑屏障通透性高,同位素吸收率高。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显示同位素浓集影像,中间可有由于坏死、囊肿形成的低密度区,需根据其形状、多发性等与转移 瘤相鉴别
放射学检查
放射学检查主要包括头颅平片,脑室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医生会根据成片中脑组织 部位的改变、转移等作出判断。
胶质瘤分型
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划分: • 星型细胞瘤—星形细胞 • 少枝细胞瘤—少枝细胞
形态学
• 混合胶质瘤,例如少枝--星形细胞瘤,包含了混杂类 型的胶质细胞
• 室管膜瘤—室管膜细胞
胶质瘤分型 组织学
按肿瘤细胞在病理学上的恶性程度分类:

低级别胶质瘤(WHO 1-2级) 为分化良好的胶质瘤;虽然这类肿瘤在生物上并不属于良性肿瘤,
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帮助定侧及观察有无脑积水。对婴儿可通过前囟进行B型超声扫描,可显示胶质 瘤影像及其他病理变化。
脑电图检查
神经胶质瘤的脑电图改变一方面是局限于肿瘤部位脑电波的改变。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广泛分布 的频率和波幅的改变。这些受肿瘤大小、浸润性、脑水肿程度和颅内压增高等的影响,浅在的肿瘤 易出现局限异常,而深部肿瘤则较少局限改变
但是患者的预后相对而言还不错。

高级别胶质瘤(WHO 3-4级) 为低分化胶质瘤;这类肿瘤为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较差预后。
胶质瘤临床症状
头痛
胶质瘤的早期症状之一。初期常为间歇性、搏动性钝痛或胀痛,随肿瘤增大,头痛加 剧,时间延长,可以变成持续性。
视乳头水肿
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幕上肿瘤一般肿瘤侧较重,幕下肿瘤两侧大致相通。额 叶底部肿瘤直接压迫同侧视神经引起原发性萎缩,对策因颅压增高引起视乳头水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