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
• 6.结局: 朱老巩含恨离世。
这篇课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朱老巩和冯老兰之间的斗争始终是贯穿课文 的线索。
正是斗争本身以及斗争中人物的命运使得全 文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小说一开篇的“平地一 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 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也恰如 “平地一声雷”,以突兀之笔,把一场迫在眉 睫的严峻斗争推到了村民面前,同时也推到了 读者的面前,从而奠定了小说紧张激烈的基调。 在这里,朱老巩并非为了一己私利挺身而出, 他所维护的是全镇农民的集体利益,这就使得 斗争具有了正义的性质。
• 3、护钟斗争后的环境描写,暗示古钟被 砸,宛如砸在百姓的心上,使他们麻木的 心灵渐渐苏醒。
• 作用:作者通过上述描写,交代了小说的 典型环境: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冀中平原, 一方面反映了土豪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揭露了土豪恶霸的自私、凶恶、 剥削的本性和老一代农民的觉醒与敢于斗 争的精神。
《红旗谱》故事梗概
《红旗谱》的故事梗概
– 序幕: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 开端:朱老忠、严志和邂逅相逢 – 铺垫:朱老明三告冯兰池、脯红鸟
风波起祸端、朱老忠文武复仇记 – 转折:运涛南下革命被捕 – 插曲:张嘉庆领导秋收起义 – 高潮:农民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二
师学潮 – 尾声:朱老忠劫狱救出张嘉庆
阅读课文,理清节选片段的三要素:
梁斌,原名梁维周,河北省高蠡县人。 从1932年开始创作,抗日战争时期写了短篇 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中篇小说 《父亲》和《千里堤》《抗日之家》等几个 剧本。这些创作实践为他后来的长篇创作积 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创作经验。
1953年他开始写长篇小说《红旗谱》, 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 1957年出版。1963年出版了《红旗谱》第二 部《播火记》。 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 图》(《战寇图》)。
钟失败三个层次。 • 第三部分:朱老巩含恨去世。
结构图示
抓住人物主要矛盾冲突,找到课文
的主要线索
• 1.矛盾起因: 地主冯兰池要砸掉古钟顶税;
• 2.矛盾发展: 朱老巩决心拼死护钟;
• 3.矛盾冲突: 冯兰池和朱老巩在钟前的激烈斗争;
• 4.矛盾回缓: 严老尚出面调解;
• 5.矛盾高潮: 朱老巩中了冯兰池调虎离山之计,护钟行动失败;
要砸钟,立即气愤填膺,揭露冯兰池的横行霸道, 足显他的正义凛然、嫉恶如仇;当严老祥提出斗 不过人家“刀笔”时,他血气方刚要武斗,表现 出的是刚刚觉醒的农民最初的反抗和斗争方式; 面对老祥嫂和朱全富的好心劝阻,他决心已定, 足见他的毫不胆怯倔强叛逆;当冯兰池危言恐吓 时,他挺身而出;与冯兰池唇枪舌战的斗争中, 他毫不示弱,大胆揭发冯家的一笔笔昧心帐;面 对冯家爪牙举起的大锤,他义无返顾举刀护钟; 当中了冯兰池的调虎离山之计,致使护钟失败, 他急怒攻心,一病不起;即将含恨离世之际,他 仍不忘嘱托后代,要坚决与土豪恶霸们斗争到底。 在朱老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燕赵之士的侠肝义 胆,英雄豪气。
综合概述朱老巩的形象
• 朴实豪迈,坚定勇敢; • 极富有正义感和叛逆精神; • 大义凛然,具有英雄传奇的色彩。
小说是如何塑造朱老巩这一形象的?
⑴首先,利用场面放大人物。如写朱老巩舍死护钟的场 面。 ⑵其次,利用细节雕刻人物。注意文中的一些有关朱老 巩的语言、行动描写。 ⑶再次,利用环境烘托人物。注意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⑷最后,利用配角衬托人物。如严老祥的优柔寡断,朱 全富的胆小怕事,严老尚的油嘴滑舌、不分是非,冯兰 池的阴险狡诈,使朱老巩的直率、果敢、刚烈、侠骨热 肠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 梁斌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旗谱三部曲”, 包括
• 第一部《红旗谱》(1957年出版)
• 第二部《播火记》(1963年出版)
• 第三部《烽烟图》(1983年出版)
• 之外,在1970年还出版了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 小说《翻身记事》。
• 《红旗谱》
• 文学史地位
•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 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 从总体上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包括战争题材小说。 主要代表作有: 《红日》(吴强,1954)、《红旗谱》 (梁斌,1957)、《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 《青春之歌》(杨沫,1958)、《保卫延安》(杜鹏 程,1954)、《林海雪原》(曲波,1957))。
• 其它“红色经典”的文本还有《铁道游击队》(知 侠,1954)、《战斗的青春》(雪克,1958)、《野火 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烈火金钢》(刘 流,1958)、《敌后武工队》(冯志)、《苦菜花》 (冯德英,1958)、 欧阳山《三家巷》 孙犁《风云 初记》等。
•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 物形象,主要刻画了朱老巩、严老祥、 冯兰池、严老尚等人物。
2.分析朱老巩与严老祥对话、朱老巩与 老祥大娘的对话、朱老巩与朱全富的对 话、朱老巩与冯兰池斗争时的对话,可 以看出朱老巩是怎样一个人?
• 2、朱老巩是怎样一个人? • 朱老巩极富有正义感和叛逆精神,一听说冯兰池
小说反映的革命时期
• (一)反映民主革命(解放战争)
•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日》(吴强)--孟良崮战役等 《林海雪原》(曲波)--剿灭东北土匪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渣滓洞 《百合花》(茹志鹃,短篇) 《黎明的河边》(峻青,短篇)
• (二)反映抗日战争
•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抗日风云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南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苦菜花》(冯代背景如何?
• 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时代背景和社会 环境的文句吗?
• 1、通过人物的装扮描写,交代社会背景 (冯兰池……他穿着蓝布长袍,青缎坎 肩……,他把辫子盘在帽盔上……)
• 2、通过人物语言描写,交代社会背景 (朱老巩说:锁井镇上,大半个村子的土 地都是你冯家的……,土豪霸道们靠着银 钱,土地,挖苦咱庄稼人……)
• 艺术构思
• 背景:大革命十年(1920年末——1930年初)
• 地点: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地处滹沱河河湾的 千里堤下)
• 主要人物:
• 1、革命农民:朱严两家三代
•
朱老巩 朱老忠 大贵、二贵
•
严老祥 严志和 运涛、江涛
• 党代表:地下县委书记贾湘农
• 2、封建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
• 中心事件:“反割头税”斗争 “保二师学潮”
• 4、朱老巩护钟失败的结局,给我们什么启 示?
• 总结:这样的结局告示人们,要获得斗争 的胜利,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个人 奋斗式的斗争,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人物形象分析
• 1、尽管朱老巩护钟失败,但这位“燕 赵侠士”的形象却鲜明地铭刻于我们的 印象之中,这要归功于小说成功的人物 刻画手法,那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描 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呢?给我们刻画了哪 些人物?
• 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 《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等
• 革命历史小说题材分类:
1、战争题材 杜鹏程《保卫延安》
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被评论家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 称得上英雄史诗。”
吴强《红日》 战争描写有更开阔的展现。
2、革命斗争题材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江姐、许云峰的事迹代代流传。
• (三)反映二三十年代革命 •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风流》第一卷, 力图反映出从1919至 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长征时 期
• 人物:朱老巩、严老祥、虎子、冯兰池、严老尚 等。
• 环境: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 故事情节:
1段:序幕 2~27段:开端 28~78段:发展、高潮 79~80段:结局 81~86段:尾声
• 复述情节,感受朱老巩的英雄壮举
• 第一部分:冯兰池要砸古钟。 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地点。
• 第二部分:朱老巩护钟。 其中包括:准备护钟、舍命护钟、护
2、课文除了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朱老巩和 严老祥两个农民形象,还刻画了哪些农民形 象?对这些人物形象应该怎样理解?
还写到了老祥大娘、朱全富及从四十八村赶来看 热闹助威的人们。
老祥大娘、朱全富为人善良,老实本分,面对冯 兰池的霸道,逆来顺受怕惹事。
四十八村的人们来到大柳树林,有瞧热闹的,但 更多的是心气不平,来站站脚助助威的。他们私下的 议论,抒发着对冯兰池霸道的不满,可又没勇气站出 来跟冯兰池斗。当“铜钟被砸破,油锤钉着破钟”时, 他们感到“像砸他们的心肝一样疼”。
• 3.重大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融合,英雄形象的塑造,英 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革命历史小说中塑造出了一 系列新的英雄人物形象给群众提供了新的仿效的榜样。
• 4.融入传奇性作品:借鉴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等结构和叙事方式。如《铁道 游击队》、《林海雪原》等。
梁斌与《红 旗 谱》
分析社会环境
• 1、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来护钟,锁 井镇的父老乡亲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找 出反映他人反应的语段。
• 明确:朱老巩准备护钟的决定一出,首先 遇到的是老祥嫂和朱全富的劝阻,在朱老 巩与冯兰池进行殊死搏斗时,锁井镇的父 老乡亲除了严老祥站出来相助外,其他人 却置身事外,眼睁睁看着,除了偷偷落泪 外,没有人施以援手。
• 欧阳山《三家巷》
《一代风流》第一卷
3、成长题材
• 梁斌《红旗谱》
农民英雄谱
• 杨沫《青春之歌》
知识分子成长史
4、革命历史传奇
--填补了通俗文学的 空白
➢曲波《林海雪原》 东北
➢知侠《铁道游击队》 鲁南
➢冯志 《敌后武工队》冀中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