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句释义+人物形象赏析学习资料
一、文言文词句释义
1.文言文字词释义
(1)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
(2)妻子()
(3)亲戚()
(4)可爱()
(5)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又尝.同席读书……()(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文言文句子翻译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2)驴不胜怒,蹄之。
(3)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二、文言文人物形象赏析
(一)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
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
”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
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还没有到,现在(他)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过了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当孩子的面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给下面的句子补充省略的主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二)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1)长(2)。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3)无贿赂(4),案无留牍(5)。
公之(6)余(7)辄(8)与文士畅饮咏诗,至(9)有忘其(10)为长吏(11)者。
迁(12)潍县,值(13)岁荒,人相食(14),燮开仓赈济。
或(15)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16)得活乎?上有谴(17),我任(18)之。
”即发谷与民,活(19)万余人。
去(20)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1.为:作为,当。
2.长:擅长。
3.室:家。
4.贿赂:别人有求于某人而送的东西。
5.无留牍(dú ):没有遗留下的公文;牍:公文。
6.之:的。
7.余:空闲。
8.辄:就。
9.至:甚至。
10.其:他,指代郑板桥。
11.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12.迁:工作调动,迁到。
13.值:遇,遇到。
14.食:吃。
15.或:有的人。
16.岂:怎能。
17.谴:谴责、责备。
18.任:承担责任。
19.活:救活。
20.去:离开。
【译文】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
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家里面没有收受的贿赂,几案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层层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
”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郑板桥是个怎么样的人?
(三)
正至和间,仁宗不豫(1),一日少间(2)思见宰执(3)执政闻召亟(4)往。
吕文靖为相,使者相望于路,促其行,公按辔(5)益缓。
至禁中(6),诸执政(7)已见上,上体未平,待公久,稍倦,不乐曰:“病中思见卿,何缓也?“文靖曰:“陛下不豫,久不视朝,外议颇异。
臣待罪宰相,正昼自通衢(8)驰马入内未便。
“帝闻其言,咨叹(9)久之,诸公始有愧色。
【注释】
(1)豫:病重的委婉说法。
(2)少间:指病稍好。
(3)宰执: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
(4)亟:急切。
(5)按辔:扣紧马缰使马缓行。
(6)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
(7)执政:掌握政权的人。
(8)衢:大路。
(9)咨叹:叹息,这里指赞叹
【译文】
至和年间,宋仁宗病重,有一天病好了一些,想召见执掌国家政事的大臣.大臣们听到旨意,就急忙赶往宫中.吕文靖当时正担任宰相,路上有很多皇帝的使者,催促他赶快入宫拜见,吕文靖反而扣紧马缰,越发缓慢前行。
等到了皇宫内,其他大臣都已经拜见了皇帝.仁宗皇帝由于尚未病愈,等待吕文靖的时间又长,感到有些疲倦,不高兴地说:“生病之时想见到你,为什么你来得这么慢?”吕文靖回答说:“陛下生病了,好久不上朝,外面的人说什么的都有。
臣是失职待罪的宰相,大白天在官道上疾驰进宫恐怕不合适。
”仁宗听了他的话,赞叹了很久,别的大臣开始显出愧疚的神色。
从文中可以看出吕文靖是一个的宰相。
(四)齐宣王好谀
宣王好射,说(1)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2)。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3)而止,皆曰:“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注释】
(1)悦:同“悦”,喜欢、高兴
(2)石:重量单位,古代以120斤为一石。
文中的“三石”与“九石”均非实指,“三石”指强度一般的弓,“九石”指强弓、硬弓。
(3)关:同“弯”。
“中关”拉到满弓一半。
【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告诉他能够使用强弓,而实际上他所用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
他把强弓拿来让左右大臣们看,(大臣们)都只拉到一半就停下来了,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呢?”齐宣王非常高兴。
但是,齐宣王所用的弓都不超过三石,但(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
三石的强度是真实的,九石的强度只是虚名。
齐宣王喜欢的是虚名而失了实。
对齐宣王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宣王始终努力追求个人实力提升
B、宣王喜欢用事实来证明自己
C、宣王乐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D、宣王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