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幼儿正确的竞争意识【内容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竞争是社会现象而非天生,因而即使是最基本的竞争行为,也要到四至六岁才会出现。
竞争,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定义,但它却能够造成正面和负面的结果。
而四至六岁刚好是幼儿在幼儿园受教育的年龄,因此培养幼儿正确的竞争意识尤为重要。
那如何能使竞争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呢?那就需要合作。
互助合作能启发思维,激发创造性,并能够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善心,使孩子学会合群、善群、利群。
一个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也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合作,因而会大大地增加成功的概率和可能,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团队合作正确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应属道德品质范畴,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心理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种种不同的理论。
其中对西方学前教育影响较大的,是亚氏的“德行论”道德哲学和美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亚氏强调道德是习惯,是在早期的生活中养成的,通过个人的持守变成个人的态度,这才是德行,它并不靠外在的规约和要求而产生外在的不得不为之的行为,这才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的观察而习得的。
道德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并是可以改变的。
环境影响儿童道德的发展,环境包括文化背景、生活条件、成人榜样及强化作用。
通过两位学者的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竞争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天生的,这也意味着环境因素影响幼儿的正确的竞争意识形成至关重要。
但是现今的孩子却严重缺乏正确的竞争意识,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保护过度。
当前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家长过度的保护以及限制,影响幼儿的独立性发展,使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竞争的能力,变得胆小和懦弱,遇事先找依靠,严重缺乏自主能力。
2.示范榜样缺失。
现今社会竞争过于激烈,从幼儿园开始就要经历无数的评价,到了工作岗位,所面临的竞争更加的激烈,这也导致部分家长产生过于担忧的想法,认为自己的孩子无法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因此在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在竞争中采用一些偏激的做法,为幼儿塑造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导致幼儿为了获得胜利不折手段。
3.受挫折能力差。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够胆大,不够坚强,就一味的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导致幼儿从小都是在成功的体验中成长,无法接受失败,变得茫然失措,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明确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
可见团结、合作、互助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有效策略,与同伴一起分享、一起交流是一种快乐,在同伴遇到困难帮助他,是一种快乐情感的提升,通过团队的合作,共同进步,体验帮助他人、相互合作的乐趣。
我们通过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组成小团队,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激励幼儿共进退、共成长的正确竞争意识。
一、形成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
1.小组合作,相互帮助,患难与共。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
而班级中最易于合作的小团队就是小组,以6人为一组的小型合作体,在这个以6人为组员的团体中融汇了各种各样的人,同时作为学龄前幼儿刚处在集体观念并不是很强的阶段,以6人为合作对象进行合作,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使这个团体更加的富有凝聚力和合作意识,我们采取“连坐法”帮助幼儿提升团队意识。
所谓“连坐法“既是在这个小组中有一个人没完成任务,既集体不得分,而如果有一人获奖,其他人也可以沾光的一种教育手法,目的在于让幼儿体会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意义。
如:为了鼓励幼儿做事情不拖拉,教师就请幼儿来比一比哪一组做的最快,就可以先玩玩具,同时提出要求,必须要自己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完成任务。
这时每个幼儿都会积极的动起来,但是一些平时做事情拖拉的幼儿往往是坚持性不强的孩子,当这一部分孩子松懈下来的时候,同一组的小朋友就会积极的去提醒他,甚至是去帮助他,因为同组中有一个人慢了,就会影响整组的成绩。
同时那些做事拖拉的幼儿,在同伴的监督指导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当然这时教师就应该注意提醒幼儿要公平的竞争,不能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如直接帮能力弱的幼儿做事情等。
2. 角色分工,相互协调、共同进步。
团队的合作不仅要追求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此提高做事情的效率,最好的方法便在于明确分工,相互协调。
在班级中每天设一位小小值日生,负责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再根据需要设若干角色,如每组的小组长,负责管理好自己一组的小朋友;负责去盥洗室的监督员,负责观察班级中是否有不安全的情况发生的观察员,负责帮阿姨分餐点的小助手……这些角色要通过竞争,定期轮换。
孩子在这种分工中要学会独立工作,必然会有挫折,这种挫折会激发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切实锻炼其才干,并且这种角色分工也让幼儿明确了自身的职责,明白人人有责任感,人人要与别人协调、合作,从而增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活动质量,更重要的是在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中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增强了自身的竞争性。
二、树立正确的团队合作竞争意识。
1.学会进行公平正当的竞争合作与竞争是一对孪生子。
观察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可以发现,赢得竞争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专业分工精细而又合作共处的时代。
因此,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合作者将是孩子善于竞争的坚实基础,过分争强好胜的孩子反而在人际关系上隐含很多问题。
为此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孩子知道只有服从集体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
我们会利用名人名事来帮助幼儿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我们会选取一些富有代表意义的事例来帮助幼儿感受在集体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是可以忽略的,如:中国男子体操队,他们的有些队员为了让团体获奖,而放弃了个人的比赛。
利用榜样对幼儿进行熏陶之外,我们还采用以身作则来帮助幼儿感受公平公正的意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为人处事就要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处理。
2.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别人合作性竞争精神涵盖着一个人的自制力,与人热诚相处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人的能力。
在合作群体中,不同的个体差异,必然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因此,为了实现共同目标,需要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协商、相互谅解,有时甚至需要做出让步或牺牲,才不会损害到双方共同的利益。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在考虑问题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了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对方考虑的习惯。
尊重、诚信、宽容等美德是需要他们必须学会的。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让幼儿明白这些美德的重要,如:别人刚搭好的积木你把它毁坏了,别人心里怎么想,相反如果是你的成果,别人把它毁坏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而且,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只有你先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而且要培养孩子的信誉感,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到。
让孩子在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感受,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别人的感受到主动接受。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还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引导他们保持合作性竞争的性质良好健康、公平正当。
我们在教育中还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是一个集体,因此,在群体中必须尊重对方,相互支持、不能事事惟我独尊,要求别人来服从自己,也不能支使别人帮去做本来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目标,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好成绩。
3.学会坦然接受失败。
有竞争就有输和赢,能赢固然最好,但是能在输的过程中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吸收失败的经验,并有所进步,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如今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都随着自己孩子的性子来,能满足的事情就尽量的满足,这也导致了孩子事事顺利,没有受挫折的经验。
当孩子一失败后,往往是就直接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或是寻找借口,逃避责任。
社会上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经常可以听到有报道说有的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没考第一,而承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而自杀;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一句责骂而离家出去。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失败的意义,我们经常会在比赛结束后问那些孩子:你为什么会失败?如果你想赢,下次在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同时对孩子提出希望。
通过一些简单的谈话,帮助幼儿知道老师并不会讨厌的失败的孩子,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三、提高团队合作的竞争能力。
(一)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发挥交往的主动性既然是合作,那就需要双方或者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但很多时候,因为幼儿之间的兴趣爱好不同或观点不一致等产生矛盾冲突,导致合作不能顺利进行。
所以首先要帮助幼儿学会交流、沟通。
1.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促进幼儿间的交流和沟。
如“请你和我们一起玩,好吗?”“我们一起来商量商量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你愿意参加我们的游戏吗?”“谢谢大家的帮助!”一次次的交流与沟通,孩子们渐渐掌握了交流沟通的技巧,也就完成了合作的第一步。
2.引导幼儿学会合作的简单方式。
既然是合作,那就自然会有交流、有分工、有配合等,分工和配合是最关键的地方。
怎么进行交流、分工、配合?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语言交际能力低。
在这个阶段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并亲自融入儿童中间,作为其中的一名成员,蹲下来边教边参与孩子们的活动。
一步一步,教师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学会进行合理有效地交流、分工和配合,这样孩子们慢慢也就学会了合作。
(二)学习各类知识,增强自信心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同时,自身的积累也很重要,不管一个人能多么的会交往,如果自身的基础一点都没有,是很难在竞争中取胜的。
为此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竞争时,也应及时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提升竞争的能力。
例如:在一次跳羊角球的团体比赛中,第一组的小朋友输掉了比赛,原因就在于这组中的俞炫彦不会跳羊角球,影响了整组的比赛成绩。
在比赛结束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并需要小朋友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大家的一致协商后,邀请了本组的两位比较能干的孩子来教他跳,老师从旁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俞炫彦越跳越好,终于在又一次的跳羊角球比赛中他们这一组获得了第一名。
通过这样的事例让幼儿明白自身的技能掌握能很好的帮助团队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则会拖累大家。
当然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更让幼儿明白团队相互合作的意义。
(三)增加练习机会,提升实践合作经验合作能力既然并非先天生成,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就不能缺少合作的实践机会。
要完成这个过程,不是老师上几节课,搞几个活动,做几个游戏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进行教育渗透,不断地提醒,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
孩子每天在园的一日生活就是一个一起学习、游戏的时间。
那么教师就应该想办法为幼儿创造与同伴进行合作性竞争的学习和游戏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