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儿童快乐读写

让儿童快乐读写

让儿童快乐读写——“八岁儿童能读会写”实验的探索之路每年“五一”长假过后,打开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主页,就会弹出一年级实验班孩子在“留言板”上的上千篇网络习作。

习作短的三两百字,长的差不多上千字。

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假期的旅途见闻、读书心得交流、童言趣事等等,许多习作中流淌出来的童真童趣常常使成人也为之开怀——一日,刘备正在饮茶,忽然接到探马来报:东吴陆逊率领50万大军攻蜀,已攻破荆州向成都杀来,刘备大惊。

诸葛亮道:“主公不必忧虑,我早已定下破敌之计……”(汤天)我把这只死掉了的小鸟,埋在了花盆里当作肥料。

我对妈妈说:“要是这朵花开了,里面飞出来一只很可爱的小鸟,那该多好啊。

”(李元兮)……很难相信这是入学才9个月孩子的作品。

南山实验学校所在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曾经谈起在一位老同志家经历的一幕:老人家上小学一年级的外孙在沙发上爬下翻上一会儿不闲。

问他为什么,说是外公家电脑没法上网。

客人逗趣道:“你是想玩游戏了吧?”小家伙撇撇嘴:“那才没意思呐,我要上网写作文呢!”一问,是南山实验学校的学生。

区长联想到自己孩子小学时写作文的畏难,不由十分感慨:“都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从来没听说有孩子爱写作文的!”小学生迷上写作,这是南山实验学校语文教改的一道风景线,而使它变成现实的则是学校已经开展了6年的提前读写实验研究。

南山实验学校李先启校长描述了开展实验的缘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提出8岁儿童学会阅读。

我在西欧考察时,了解到拼音文字国家大都要求儿童8岁学会阅读。

因为,学会阅读就是学会学习。

这对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并不难。

吕叔湘说过拼音文字的阅读‘只要辨别26个字母就行了’。

学会中文的阅读需要先认识2500个汉字。

由于汉字的难识、难记,中国儿童学会阅读的时间一般都要在10岁以后,作文就更晚了!”翻开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从上世纪5O年代起识字教学的实验前后有几十项,都是让儿童在入学一两年间集中认识2500个汉字,这些实验都达到了提前阅读的目标,不少还实现了儿童的提前写作。

由此可见,让儿童提前大量识字、尽早快乐地进人读写状态不但是提高语文素养所必需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之后,南山实验学校制订出了实验的综合目标——一年级:识字2000个,写字35O个,阅读5O万字以上,习作4O分钟完成200—500字。

二年级:识字2500个,写字8OO个,阅读1OO万字以上,4O分钟完成习作5OO字以上;三年级:识字300O个,写字1400个,阅读2OO万字以上,每学期电脑打写总字数5000—10000个,手写总字数超过300O个。

这样大的识字量、阅读量加上写作的同步推进,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崔峦先生对实验的评价回答了人们的疑惑:一是找到了突破识字的“瓶颈”,识字效率高,负担并不重;二是实验符合新课程理念,重视在读中学读,在写中学写,契合了语文教育的规律;三是教师以生为本,以爱为根,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四是教学评价同步跟上,对激励学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突破识字“瓶颈”,让儿童轻松识字、快乐识字《幸福拍手歌》是一年级的一节识字课文,文章是儿童熟识的歌谣,语句循环反复。

孩子们边唱边做动作边看对应生字符号,几遍唱下来,很快就认识了课文中的2O个生字。

这种课文,在南山实验学校一年级自编教材《识字学本》的8O篇课文里,占了大多数。

过去,一些提前读写识字教材的选文大多强调的是汉字本身的“有序”,强调量的“集中”。

比如,把生字组合成“三字经”式的文块,以便于在诵读中识字。

它的问题是没有充分关注到儿童入学时已经能够自如地表达,已经具备了几千个词汇的积累,更没有关注到儿童心理词汇的建构方式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语言能力密切关联的。

南山实验学校《识字学本》的编写者宋鹏君副校长说:“儿童在没有上学前语言就已经十分丰富了,很多字词的音和意孩子们已经知道了,如果我们抓住这一点,使文字符号和孩子的心理词汇一一对应,通过多次复现增强对字形的整体感知,孩子的识字就不再困难。

因此,我们的《识字学本》大量选用贴近儿童经验的童谣、儿歌、古诗、韵文,以及贴近儿童真实生活环境的意义文块。

儿童在识字中可以轻而易举地融入熟悉的情境,边阅读边识字(读识)。

随着识字量的扩大,又把阅读量增加到普通教材的两三倍,使儿童在阅读中识得了更多的字(识读),从而进人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汉字8O%都是形声字,它的音、形、义是同时呈现的。

”李先启校长说,“因此,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征识字,孩子们就可以像玩一样识字了,这样以来,识字量虽然增大了,但孩子们因为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压力并没有增大。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如“休”,表示一个人靠在树身上休息。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如“攀”,字形复杂,不易识记,但用“大树中间两把叉,大手抓住往上爬”的顺口溜,儿童如同听故事,很快就记住了。

借助汉字的图形构字特征和学习过程的生成性,通过形象联想等方法识字也是实验中常用的方法。

如余虹老师教“警”字,有学生说一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警察向他敬礼,说以后再不能这样,所以“警”是“敬”加“言”;记“豫”字,有学生说“豫”是“予”加“象”组成的,有人要送给你一头大象,你觉得大象太大了,就犹豫着到底接还是不接呢等等。

一个孩子在认读生字“梳”时,错读为“流”,老师问怎样区分这两个字,孩子们纷纷说:“梳子是木头做的,是木字旁,流水是三点水旁。

”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梳头时,头发就像黑瀑布一样流下来,所以‘梳’和‘流’很像。

”在实践中,老师们还创造了利用游戏、活动、表演,让儿童在玩乐中识字;见字认字,在生活中识字;家校结合,亲子游戏识字等多种方法。

周美英老师说:“现在的识字方法其实是给孩子一个字的‘场’,利用儿童的经验,加大儿童与生字词语‘撞击’的机会,体现了母语学习的规律。

”“先识后拼”是李先启校长对识字与拼音教学顺序的概括,即汉语拼音教学延后,先识汉字以养成儿童直接阅读汉文的习惯,把汉语拼音的学习放在儿童入学后的两个月进行。

“汉语拼音与计算机学习相结合,学习键盘操作就是学习汉语拼音,因此,学习拼音一周时间就够了!”实验老师认为:“在拼音学习中把计算机打写和识字学词结合起来,用计算机打写词语,还可以对系统给出的字库、词库的同音字(词)不断进行辨别,不但解决了同音别字的问题,还扩大了识字量,巩固了拼音学习的效果。

”为减轻儿童写字的困难,实验采取“先识后写”“多识少写”的策略。

如一年级应该认识的近2000个汉字中,要求儿童必须手写的只有35O个,且允许回生,允许反复。

这样就保护了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儿童能够尽快先读起来;只要读起来,识字就不再是障碍。

读写互动,丰富语言,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实验从二年级开始以阅读与写作为重心,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阅读课的选文是普通教材的三倍以上,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咀嚼分析的教法必然事倍功半;既不增加负担,又不增加课时的办法就是按照思想内容、写法相近等原则将教材组成主题单元阅读教学体系。

课内阅读——主题单元阅读。

主题单元阅读以课内为主,其特点是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

在对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重新编排组合的基础上,由核心问题切入,整理成“单元包”,先是研读文本,精读一篇,略读几篇,浏览一组。

继而通过主题引发整本书阅读,以及通过综合实践和习作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使得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实验班刘鹰老师的“热爱祖国”单元教学中,刘老师借助学生习作《祖国是什么》引出主题。

通过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学习,让学生精读细品,积累语言。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板书结构,感悟文章的写作方法,再迁移到有相似写法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让孩子们拓展阅读,提炼概括。

类似的主题,各个年级都有涉及,如“童年”单元。

随着年级的升高,单元阅读的密度、深度、广度都在扩展,综合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强,以便使儿童在语言实践中,读、悟、积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课外阅读——个性化阅读与全班共读。

读物或由教师推荐,或由学生自主选择。

阅读的初期阶段,允许儿童不求甚解,先培养他们对书的亲近感。

随着学生读书兴趣的日渐浓厚,通过儿童文学作家的讲座,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课、导读课等形式,通过人物分析、情节欣赏、语言品味和写作特点介绍等方式,引导学生和经典对话,学会深层阅读。

现在,南山实验学校很多儿童的每周阅读量超过10万字。

以阅读促写,以写促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和课堂中生成的问题都是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周美英老师经常用给课文补“洞”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读写。

周老师认为,一篇课文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能生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来。

她认为,能问“为什么”“怎么样”的地方就是有“洞”的地方。

如在《迪斯尼乐园》教学中,周老师专门设计出找“洞”补“洞”的环节,让孩子们根据想象,用补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用添加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给课文“补洞”,以训练孩子们的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的形式还有把故事改成诗歌、把童话改成剧本、给课文补白、改编故事等。

借助电脑打字,突破习作障碍。

南山实验学校快乐读写实验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孩子们习作起步早:从一年级入学不久就开始学习习作。

那么如何克服写字的障碍呢?他们借助了电脑和网络来解决这个难题。

实验老师发现,儿童入学头一两年,是最希望被关注和愿意表达交流的关键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很强烈的倾诉欲望,却由于会写的字太少而无法用书面语来表达。

学校适时开发了一系列网上习作平台,如一、二年级的“习作园地”,三年级以上的“互动作文”。

孩子们用拼音在电脑上打字,不会写的字照样能够打出来,这样儿童习作的潜能一下子被释放了出来。

而且写出来以后,挂到学校的网络上,其他的同学都能够读到,这样就更好地调动了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

一年级实验老师刘鹰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华东某市有一百多位校长来校考察,学校应客人的要求安排了现场习作。

老师想刚刚度过“五一”可能不少孩子会写游记。

谁知那天一大早,瓢泼大雨伴着惊雷铺天盖地浇了下来,等刘老师赶到教室,孩子们七嘴八舌嚷开了:“老师,我们要写下雨!三四十分钟后,伴随键盘的嗒嗒声,孩子们把一幅幅雨中景、雨中情呈现在客人眼前——“哗,哗,哗……瓢泼大雨忽然从天而降,雨打到妈妈的车上,噼里啪啦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中。

咔嚓,咔嚓,电闪雷鸣,真可怕!”“大而突然袭来,人们赶紧打开了雨伞。

马路上、人行天桥上开满了小伞花,一朵又一朵,红的、黄的、绿、蓝的……美丽极了,城市变成了花园。

”……参观的客人亲眼目睹一年级的孩子用电脑写出如此流畅的作文,都惊叹不已!“写作是儿童情感表达的需要!”带过低年级实验班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七岁的高嘉阳说,不写出来“我的脑袋都要‘爆炸’了!”六岁的周萱宸小朋友说:“如果不写出来,我的很多美好的想法就没有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