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1.
PR<0.12;
2. QRS波起始部位粗钝波,终未部分正常; 3. 继发性ST-T改变 A、B型预激:根据V1导联QRS波主波方向
预激综合征
A 型 预 激
B 型 预 激
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心律失常
1. 正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心律失常
2.反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 QRS宽大畸形,节律整齐;
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
2. 冲动传导异常:折返
心律失常的诊断
1. 病史 2. 体检
3. ECG
4. Holter
5. 食管心电图
6. 心内电生理检查
窦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动过速
2. 窦性心动过缓
3. 窦性停搏
4. 窦房阻滞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 冲动起源于窦房结,ECG示P波在I、II、avF、V4V6 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20秒。 频率60-100次/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1.心动过速起止突然、持续长短不一
2.心悸、晕眩、心绞痛、心衰或休克。取决于心室快慢、 持续时间及原有心脏病变程度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治疗: 一、终止急性期发作
1. 刺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
2. 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 3. 洋地黄与β 阻滞剂 4. IA、IC、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5. 升压药:低血压患者 6. 直流电复律: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交界性早搏
ECG:提早出现的QRS波,QRS波形可正常或变形, 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之前(PR<0.12s)、之中或 之后(RP<0,20s)
通常不需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多为折返机制引起 分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其中前二类占90%左右。
(三)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病因:多见COPD和充血性心衰的老年人, 亦可见于洋地黄中毒与低血钾病人 心电图 :
房性心动过速
(三)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
3种或以上形态不同的P波,PR间期各不相同
• 心房率100-150次/分; • 部分P波不下传致心室率不规则。 治 疗: • 原发病的治疗。洋地黄引起者应用钾盐。
心房颤动
心电图: 1. 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f波; 2. 心室率极不规则; 3. QRS波形态正常或畸形(差传)。
心房颤动
治 疗:
一、急性房颤:处理原发病和诱发因素、控制心室率 并尽可能转复窦律。 1. 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同步直流电复律。 2. 无血流动力学障碍:减慢心室率,随后复律 减慢心室率药物:洋地黄、β 阻滞剂、胺碘酮、 普罗帕酮、维拉帕米等 复律:可同步电复律或药物(IA、IC、III类) 。
(有栓塞病史、严重瓣膜病、高血压、左心房扩大、 冠心病等)
长期抗凝,口服华法林,INR:2.0-3.0
无栓塞的高危因素:
阿斯匹林 0.3/日 复律时抗凝: 复律前华法令3周,持续至复律后4周。 如需紧急复律,可用肝素抗凝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1. 交界性早搏
2. 交界性心律 3. 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 4. 阵发性室上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治
疗:
1.无症状:不必治疗
2.有症状:安装心脏起搏器 3.慢-快综合症: 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应用抗快速心律失常药
房性心律失常
1. 房性早搏
2. 房性心动过速 3. 心房扑动 4. 心房颤动
房性期前收缩
病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正常人 ECG:
提前出现的异常形态的P/波
P/ 波后QRS可正常或畸形(室内差传),亦可P波 后无QRS波(房早未下传)
• 二联律
• 三联律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1.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QRS波,QRS≥0.12″, QRS前后无相关的P波,继发性ST-T改变 2. 完全代偿间期; 3. 一般配对间期恒定 4. 二联律、三联律、成对室早 5. 室性并行心律:(a)配对间期不固定; (b)长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的间期是最 短的两个异位搏动间期的整数倍;c)室 性融合波
非洋地黄中毒者: 1. 应用洋地黄、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2. 不能转为窦性心律,可用IA、IC或III类药。
房性心动过速
(二) 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病因: 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人,特别有心房病变者。 心电图:
与自律性房速相似,但电刺激能发和终止心动速
治疗: 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综合征,由窦房结及周围组织 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 合表现。 心电图表现: 1. 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 2. 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 3. 窦房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
4.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与心动过缓相关的心脑脏器供血不足的表现。
频发、多源、成对或R on T的室早,静脉使用 利多卡因;无效时可用普鲁卡因胺
三、慢性心脏病变 心肌梗死后合并心衰伴室早:胺碘酮
室性心动过速
病 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特别是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病等 临床表现:因发作时心室率、心动过速 持续时间、原有心脏病变而各不相同 非持续性室速:常无症状 持续性室速:低血压、晕厥、心绞痛
窦性心律失常
窦房阻滞 病因:
心梗,心肌炎,冠心病,心肌病,药物(洋地黄, 奎尼丁),电解质紊乱(高钾) 等
窦性心律失常
窦房阻滞:
I度窦房阻滞:不能凭体表ECG诊断 III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停搏鉴别 (II度)莫氏I型: PP渐短,直至出现一长PP,长PP<2个基本PP (II度)莫氏II型 : 长PP为基本PP间期的整数倍,PR间期固定
药物可用:IC类或III类,不能用洋地黄、维拉帕米
3. 经导管消融或外科手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预激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1. 室性早搏
2. 室性心动过速 3. 心室扑动和颤动
室性期前收缩
病因:各种心脏病,也可见于正常人 临床表现:心悸,发作频繁或时间过长时, 可有心绞痛或低血压
室性并行心律
PVC 模式ຫໍສະໝຸດ 2. QRS波前可见P波,P波与QRS波有固定关系
此型心动过速易与室速混淆
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心律失常
3.预激综合症合并房颤或房扑: 可产生极快的心室率,甚至演变为室颤
预激综合征
治 疗
如无其它心律失常,无需治疗
1. 合并正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治疗同房室结折返 性心动过速
2. 合并房颤或房扑:如有晕厥、低血压,电复律
• 抗心律失常药: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胺碘酮
心房扑动
病
因: 阵发性房扑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者 持续性房扑见于多种疾病。
临床表现:房扑时心室率不快时可无症状
心室率快时可诱发心绞痛、充血性心衰
心房扑动
心电图: 1. 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扑动波(F波),扑动波之 间的等电线消失。F波频率一般为250-350次/分; 2. 心室率不规则或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是否恒 定
心房颤动
治 疗:
二、慢性房颤: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
原 则:复律并防复发、控制心室率、预防栓塞
阵发性Af:同急性房颤 持续性Af:争取复律(根据Af持续时间、心房大小 等),预防复发 复律:可同步电复律或药物(IA、IC、III类)
永久性Af :控制心室率、预防栓塞
心房颤动
二、预防栓塞并发症 有栓塞的高危因素
多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房性期前收缩
治 疗:
•
• •
病因治疗,戒除或减少烟、酒、咖啡
无症状时不需治疗 有症状者,可选用镇静药、阻滞剂等
房性心动过速
分为自律性、折返性和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一、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病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和洋地黄中毒
房性心动过速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1. 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2. 心房率通常为150-200次/分
3. 发作开始时可有心率逐渐加速(温醒现象)
4. P波之间 的等电位线存在 5. 可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房性心动过速
(一)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治疗:
如心室率快(>140次/分),由洋地黄中毒所致, 或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时要紧急处理。 洋地黄中毒引起者: 1. 停用洋地黄; 2. 如血清钾不高,口服或静脉补钾 3. 已有高钾者,可选用普萘洛尔、普罗帕酮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 1. 心率140-250次/分,节律整齐;
2. QRS形态可正常或畸形
3. 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倒置),常见不到P 波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终末部 4. 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早诱发,房早经慢径路 下传,产生一个长PR间期,随后出现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的分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 1. 窦房结心律失常 2. 异位心律(房性、 交界性、室性)
二、冲动传导异常
1. 生理性( 干扰及房室分离)
2. 病理性 (传导阻滞)
3.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心律失常的机制
1. 冲动形成异常 • 自律性增高
•
触发活动
触发机制
• 后电位产生于动作电位的 Phase 3 (early) or 4 (late) • 可触发心律失常
LOWN氏分级
0 级 无室性期前收缩 Ⅰ 级 偶尔单个出现(<1次/分 或 ≦30次/h) Ⅱ 级 频发期前收缩(>1次/分 或 >30次/h) Ⅲ 级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Ⅳ 级 A . 反复、多发、成对 B . 室性阵发 Ⅴ 级 R on T(T波峰前30ms为心室易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