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转变理论

中国人口转变理论

当代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分析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摘要:中国人口转变发生在中国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

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

中国人口转变是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国家人口政策控制之下发生的。

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人口转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一、概念:人口转变理论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

它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与人口在生产的内在联系。

二、分析方法:当加入民族国家的概念考察某一阶段一国人口的增减时,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需要考察:一是这个时期开始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二是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三是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四是移民的数量。

具体到中国,中国人口转变的制约因素及研究方法有:1.社会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人口转变过程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相应的经济制度转变是影响人口转变的决定因素。

2.计划生育政策因素,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除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人口政策影响。

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大致占60%~70%。

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我国人口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

3.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并影响到生育。

在现代文明已经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传统文化还有很大影响,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已经利用了社会文化中的有利因素。

4.其它因素,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流行疾病模式因素、人口质量因素等。

三、具体分析: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

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69年的5.7下降到1979年的2.7,下降了50%以上。

人均收入、教育水平是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两项社会经济参数。

中国人口转变是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国家人口政策控制之下发生的。

中国人口伴随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了50年代和60年代无计划的高速增长、70年代生育水平的大幅下降、80年代的徘徊波动,终于在世纪之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完成了人口的“两个转变”。

中国人口发展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经历了从自然增殖到自觉控制生育的过程。

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第一阶段的人口转变: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下降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多地投资于健康服务,才能促进医学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才能得以提高,社会才会更加安定。

这里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食宿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本质上仍然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医学进步固然重要,但任何减少死亡的医学进步和突破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二)第二阶段的人口转变: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5‰之上,人口迅速增长。

导致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由于中国距离高死亡率的时代太近了,有着对高死亡率、特别是婴儿高死亡率的记忆。

二是中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使男性劳动力依然是家庭的重要资源。

三是政府的人口政策鼓励多育。

因为人口再生产惯性和再生产高低峰的周期重复性,所以尽管我国政府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高出生率仍然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1、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2、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

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三)第三阶段人口转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开始采取自觉控制生育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很快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状态,人口向第三阶段转变。

这里政府干预对死亡率的降低有积极的作用,没有政府的决策、支持和参与就不会有大规模的卫生改革和公共卫生运动,也不会使医学上的重大发明与进步得到广泛的应用。

政府干预包括改革开放中稳定的国内政局,实现健康计划,如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规定工时和最低生活标准等社会保障政策。

生育率方面,由于子女经济价值的降低和养育成本的提高,削弱了养育子女的动机,人们乐于接受控制生育的思想。

养育子女动机的变化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此外,教育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教育发展,尤其是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与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化、卫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晚婚的实施等有着紧密联系。

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女童教育仍然存在着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生育数量的选择。

当然,生育率的下降又是一个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中国同一地区不同人们之间会有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中国的某个地区发生的生育率下也将会很快波及到相邻地区。

1、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

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

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

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2、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

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

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

1981—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3、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

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

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九五”时期我国人口成功地完成了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并已进入以低生育水平为基本特征的时期。

同时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仍然不断地作用于人口转型。

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未来的中国几十年间会完成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持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型,加剧人口转型的力度。

中国人口转变的重要意义:首先,中国人口转变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由加速到减速、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化到老龄化,这种过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其次,我国人口转变过程先于经济发展,又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人口环境,“在未来20年里,我国将进入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这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最佳时期”;第三,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中国人口转变对控制世界人口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人口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佟新著2、《人类的人口史》,上海译文出版社,安斯利·科尔著3、《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安德鲁·梅森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