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2020年)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2020年)

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中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所深深陶醉。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壮丽。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两首诗都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第一学段的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瀑布的其他古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搜集一两首跟瀑布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

(课件出示鹳雀楼)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2.简单介绍鹳雀楼的背景及诗人:其实这座楼本来并不出名,但有位著名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了下来,使这座楼声名远扬。

这位大诗人就是王之涣(688—742),他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学生齐读诗人的名字及古诗题目。

4.导入: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诗中感受那美好的意境。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登高望远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指导学生初读古诗《登鹳雀楼》。

课件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的拼音认读。

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同桌互相交流读诗,互相纠正对方读音。

(3)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读准前鼻音“尽”和后鼻音“层”。

2.课件出示:“楼、依、尽、欲、穷、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快速记住这些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木+娄=楼、?+衣=依、谷+欠=欲、穴+力=穷、尸+云=层。

(2)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搂—楼、冬—尽、男—穷、会—层。

(3)“欲”可组词“欲望、食欲”。

(4)“层”,引导学生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4.读整首诗,小组内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5.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读古诗。

设计意图:这首诗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为熟悉,所以在初读古诗的环节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律。

再通过学生互读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看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有一定的节奏。

识字的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提高审美情趣。

三、再读诗文,品读感悟(一)品读第一、二句。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认真听老师读诗的语气语调,一边听一边想: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读后用横线画出图画中的事物。

4.教师板书:白日、山、黄河。

引导学生交流理解。

5.图文对照,理解“白日”是指太阳。

6.完成填空:( )的太阳、( )的山、( )的黄河。

7.引导学生看图并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

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地落下去呢?(依)哪个字又告诉我们最后太阳消失在天边了呢?(尽)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依”和“尽”。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滔滔不绝地流向大海。

)(3)出示词语,积累朗读:奔流不息、滔滔不绝。

(4)从哪里知道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入海流)变序为“流入海”。

(5)用词语描绘这样的景象:壮观、壮美、壮丽。

8.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壮美的气势。

(二)品读第三、四句。

1.过渡:看了这么多美景,如果我们还要看更多的美景该怎么办呢?(还要往上走,站得越高,看得就越远,美丽的景色看得就越多。

)2.默读古诗,找出诗中蕴含这个道理的句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3.找出表示很远的词语:千里目。

4.理解字词。

(1)出示“欲”的几种解释进行选择。

(将要、想要)(2)更:再。

(3)理解“一”的意思:是不是指再登上一层就可以了?那么这个“一”表示什么?(很多)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6.小结: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哲理。

知道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名扬天下的古诗,同时,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名扬天下的古诗吧!设计意图: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

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

从而初步理解古诗中部分字词的意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时,初步感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1.课件出示这首古诗中的五个会写字:楼、黄、依、尽、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

(1)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2)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第三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六笔是竖提。

(3)尽:共六笔,第四笔捺要舒展,下面两点都在竖中线左边起笔,收笔在竖中线上。

(4)层: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撇要写长些;第四笔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点。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书写姿势。

5.展示书写成果,全班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

教师每天要给学生一定的书写时间,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书写、展示学生书写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优美,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培养了学生每天练习写字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1.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这首古诗。

2.找一找、读一读王之涣写的其他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喜爱古诗,乐于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识记生字揭课题1.激趣: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

(教师板书:瀑。

)这个字你们认识吗?能说说怎么认识的?2.学生认读。

3.教师解释“瀑”的来历:“瀑”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这个字有突然而又猛烈之意。

那么,“瀑”的意思是从山上突然而猛烈地流下来的水。

“瀑”是自然界里的一大美景。

4.出示瀑布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并说一说瀑布的样子。

5.教师板书完整诗题,学生齐读。

6.教师播放视频,揭题释题: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

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

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

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

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设计意图:通过“瀑”字引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利用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了解瀑布的样子,为下面理解诗句做好铺垫。

二、读诗识字悟诗意1.鼓励学生自由读古诗。

比比谁读得字字准确、清楚响亮,还要读出节奏,体会停顿。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指导读好翘舌音:照、川;前鼻音:烟。

) 3.学习生字:布、炉、烟、遥、川。

(1)布、炉、烟、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右、有—布”“庐—炉”“咽—烟”“摇、瑶-遥”。

(2)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

(3)川:“川”字是象形字,教学时可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读。

教师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5.指名读(教师帮其打拍子),男女生打拍子读。

6.学生齐读。

边读边想:古诗写了些什么?指名读、说。

相机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

通过不同的方式朗读古诗,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检查字音,巩固生字;识字环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为下面品读古诗做好铺垫。

三、品读古诗入诗境(一)品读第一、二句。

1.指读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引导学生质疑:写瀑布怎么会写到香炉呢?这里的“香炉”指的是什么?2.教师课件出示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旁征博引:这首诗写的也是庐山。

这里的“香炉”是指香炉峰,即:太阳照在香炉峰上。

3.引导学生思考:由“生”字,你想到了什么?(1)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补充:“生”有升腾之意,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形成了峰顶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烟。

(3)小结:看来,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

抓住古诗的重点字词,边读边想象可以更好地领略诗境。

4.过渡:在云雾缭绕间、在青山之中,挂着一条瀑布。

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5.学生齐读第二句。

(1)教师讲解“川”的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是怎么流的呢?(2)体会诗中“挂”字的妙处。

①教师画简笔画,引导学生思考:是谁把这河流挂起来的呢?②学生交流汇报:是大自然神奇的“手”把瀑布“挂”起来的。

6.指名口述第一、二句的诗意,描述景象。

(二)品读第三、四句。

1.课件出示瀑布图,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走近了瀑布,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诗人笔下的瀑布有什么奇特之处呢?2.学生自由读第三、四句,感受瀑布的壮观。

3.理解“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1)引导学生说说瀑布的特点。

(2)教师讲解:“三千尺”是夸张的写法,是在歌咏和赞美眼前壮观的瀑布奇景。

(3)引导学生想象瀑布的水流倾泻而下的样子。

(4)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瀑布的壮观。

4.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的?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5.引导学生理解“九天”:“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在这儿“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体现了瀑布之高,更能感受到瀑布的恢宏气势及作者的由衷赞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