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思考文献综述一前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
政府、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全面发展相结合,坚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它们都在其各自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灵活并富有弹性,对市场需求变化反映灵敏,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特点,适应了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已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不少还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
二中小企业存在并具竞争优势的理论解释1、最佳规模理论
因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但由于技术的非无限可分性,分工超过一定程度反而意味着复杂程度的提高、操作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损失。
同时,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会被管理费用的增加及管理效率的降低所抵消。
蒂格勒运用这种生存技术法,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得出结
论:某一行业的最佳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因而企业长期成本曲线是浴盆曲线而非U型曲线,中小企业在最低区间内也能达到最优规模。
科斯认为,企业边界取决于企业和市场的均衡,即企业的边际管理费用与边际交易费用相等之处。
一般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费用递减,管理费用递增,而两者之和最小处的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
况且,规模经济不一定和企业规模有必然联系。
最优规模不一定就是大规模。
2、生产力发展理论
日本学者中村秀一郎在《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中列举日本经济的现实,认为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
他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日本自70年代已从重化工业阶段跨入信息时代:首先,生产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迅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移,人们对规模经济的根本信念发生了动摇。
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带动需求结构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与之相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少品种、大批量的传统生产方式。
最后,国家为发展生产力,其产业政策也向中小企业倾斜。
因此,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3、企业组织理论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不论其级别高低和规模大小,都包含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巴纳德认为,个人协作意愿的强度同组织规模成反比关系。
组织越大,成员的协作
意愿越小;组织越小,成员协作意愿越大。
企业越大,人员越多,成员目标偏离企业目标也可能越远,信息沟通难度也越大。
4、技术创新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大企业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而产业成长初期、创新和熟练劳动使用相对重要的行业,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谢勒尔(F.Scherer)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专利发明、技术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反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常会出现活力的衰退。
因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并不处于劣势。
同时,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生命周期缩短,技术开发风险加大,中小企业规模小,转向快,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常集合为一个单元,相对于部门界限明确、职能各自独立的大企业,更能及时捕捉市场机遇。
卡尔松(Karlson)指出,科技进步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使平均成本曲线左移,弱化了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使得中小企业可以进入原来难以进入的领域生产经营。
5、企业家精神的强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对社会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强化,很多人有了更高层次的创业需求。
人们发现,为别人工作很难有大的作为,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家。
经过两代企业家的洗礼,中国企业家市场进一步完善,企业家精神得到进一步强化,许多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并得到创业者的精心培育。
三、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中小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有很多潜在的优势,现将这些潜在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内生性竞争优势
1、中小企业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更具一致性。
2、企业信息准确性、时效性更高。
3、市场承受力强,具有弹性。
(二) 外生性竞争优势
中国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有其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基础。
1、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中国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2、现阶段的经济环境是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3、法律环境的改善是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推动器。
四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前面我们已经从内生性以及外生性两个方面认真、全面地分析了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具有的潜在的竞争优势,但是,那些竞争优势大多是中小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为了应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除了要充分利用自己先天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之外,还应该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采取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模式,笔者借鉴中外成功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归纳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常所采用的构建竞争优势的三种模式:专一模式、特色模式、联盟模(一)专一模式
(二)特色模式
(三)联盟模式
五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以其自身的特色经营适应当今的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保持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重要部分。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促进市场竞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力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中小企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创业环境,进行产业导向、提供政策扶持和形成服务体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就适应这种趋势而出台的,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应该抓住这种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充分认识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三种构建竞争优势模式的指引下,努力构建起并进一步培育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参考文献;
林汉川、魏中奇.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述评. 经济学动态, 2000.4,75
李庚寅、黄宁辉. 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 经济学家,2001.3,97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25-326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55-167
李玉潭.日美欧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04-205
罗红波、戌殿新.中小企业王国—意大利[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6.221-310
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72,70-83
顾颖.中产经济理论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1999,(3):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