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融合下的诗意之美
——读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
摘要:木心在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中以传统的文笔再现了文化的魅力。
玄奥中有诗意,雄辩中有忧郁,充分体现了作家的中国风骨和世界观念的完美结合,在思想的盛宴中凝聚着一颗真诚、高尚的心。
关键词:木心中西文化诗意
陈丹青称木心先生是五四文化的“遗腹子”,阿城认为木心其实是在为五四文化那代人“背过”。
可见作家木心在众多人眼中是承载着文化面向读者的。
很多人了解木心可能来源于陈丹青的文字,于是慢慢接触木心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其实“木心”之名也是颇有来意的,在中外有两种解释,一是取孔子学生所言“夫子木铎有心”,木铎即号角;而是在英国说一个男人很坚强,就说你有一颗橡树的心,即木心。
这夫子自道的解释暗示了木心的两种来头:浸淫中国古典,谙熟世界文脉。
2006年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木心在内地的第一本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这本散文集分为上辑和下辑,共12篇散文。
据木心在后记中所写,下辑的《上海赋》原定九章,可是出版时读者只能看到六章。
作家自己解释为“写完第六章,因故搁笔数日,就此兴意阑珊,再回头,懒从中来,只好这样不了了之”。
虽只有六章,结尾亦不让人觉得突兀,似乎是水到渠成的收尾。
《哥伦比亚的倒影》中的12篇散文有小时候的回忆,有生命历程中的所见所思,有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描绘,也有发人深思的哲理思辨。
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这本散文集,不得不佩服木心深厚的中外文化积淀,没有知识储备而盲目地阅读,可能会陷入云里雾里,不知作者所云。
“在没有个人主义生态的中国大陆,木心以其传奇,摆出了个人主义的优雅姿态。
”“木心的姿态如鹰,实在不习惯于在地上走。
”1木心以其独特的、纯净的汉语写作在当代文坛上鹤立鸡群。
上辑开篇《九月九日》中,木心是这样看待“释”“道”两家与“自然”的亲疏的,“释家凌驾与‘自然’之上,‘自然’只不过是佛的舞台,以及诸般道具,是故释家的关照‘自然’远景终究有限,始于慈悲为怀而止于无边的傲慢——粗粗比较,数道家最乖觉,能脱略,近乎‘自然’;中国古代艺术家每有道家气息,
或一度是道家的追慕者、旁观者。
道家大宗师则本来就是哀伤到了绝望,散逸到了玩世不恭的曝日野叟。
”在阐发道家、佛家与自然的关系中,木心是有自己的见地的,而且字里行间他是倾向于道家的,认为道家近乎‘自然’,‘自然’在释家那里只是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在《上海赋》的结尾,作家写道:“法国诗人克劳台在中国住过很长一段时日,诗中描写‘中国女袍’,深表永以为好之感。
可惜西方任何种族的女子都与旗袍不宜,东方也只有中国女子中的少数,颀长、纤秾合度,脸椭圆,方才与旗袍相配莫逆。
旗袍并非在于曲线毕露,倒是简化了胴体的繁缛起伏,贴身而不贴肉,无遗而大有遗,如此才能坐下来淹然百媚,走动时微飔相随,站住了亭亭玉立,好处正在于纯净、婉约、刊落庸琐。
以蓝布、阴丹士林步做旗袍最有逸致。
清灵朴茂,表里如一,家居劬劳务实,出客神情散朗,这种优雅贤智干练的中国女性风格,恰恰是与旗袍的没落而同消失。
蓝布旗袍的天然的母亲感、姊妹感,是当年洋场尘焰中唯一的慈凉襟怀——近恶的浮华终于过去,近善的粹华也过去了。
”《上海赋》中不仅对旗袍与中国女子、中国文化的关系有精辟的见解,而且对上海市民生活的吃穿住行有生动的场景描绘,读完这篇文章后,不禁感叹木心对老上海、老上海人的描写是如此地细腻、真实,就像一部记录老上海的电影,画面一一在我们面前呈现。
《过去的过去》一章中以丰富的素材陈述上海的历史变迁,提及上海的陈年老账。
《繁华的巅峰期》一章讲述“孤岛”上海的畸形繁华。
《只认衣衫不认人》一章对旧时老上海人衣着的研究让现代人大开眼界。
《吃出名堂来》中对沪人早点品种的列举和陈述如数家珍。
在《弄堂风光》中更是以细节取胜。
上海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经常出现上海弄堂和弄堂里生活的男女老少,《长恨歌》里这样描绘上海弄堂的,“这种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鳞次栉比,挤挤挨挨,灯光是如豆的一点一点,虽然微弱,却是稠密,一锅粥似的。
它们还像是大河一般有着无数的支流,又像是大树一样,枝枝杈杈数也数不清。
它们阡陌纵横,是一张大网。
它们表面上是袒露的,实际上却神秘莫测,有着曲折的内心。
”王安忆笔下斑驳杂乱的四十年代的弄堂孕育了王琦瑶那样的上海女子。
而木心笔下的上海弄堂亦有经典之处,“斑驳的墙上贴满性病特效药广告”“洼处积水映见弄顶的狭长青天”“老妪们端然坐定在竹椅上,好像与竹椅生来就是一体”,这是老上海弄堂的真实情景。
在《遗狂篇》中,作家对话希腊、罗马、波斯、华夏诸王,尝试了一次长途冒险之旅。
在《带根的流浪人》中,木心围绕米兰·昆德拉的“布拉格精神”,将放逐、流亡与政治、理想联系起来,实则是作家自己对政治和理想的感慨。
“一代青年老去,另一代青年上来……极权主义没有年龄,就这样,总归是没有年龄的东西支配有年龄的东西。
”
孙郁曾经总结木心的文学之路,写道“有曾经有过的浪漫经由炼狱而变得浑厚,既非幻灭也非虚无,倒是有自嘲后的大觉态,智者的诙谐和坦然相间于一体,古希腊哲理与六朝之文,文艺复兴的烛光与五四遗响,日本的俳句和法国的诗画,我们都能从中感到”2。
《哥伦比亚的倒影》中不仅有前文所述的有浓厚的中西文化内涵,哲理的思辨中蕴藏着一位通晓古今中外的诗人,字里行间的抒情味也十足,在玄奥、浓郁中尽显人情味、诗意美。
《竹秀》中作者对莫干山竹子的描写有种诗意之美,远离尘世的莫干山是自然赐予作家的礼物,“尤其是早晨,缭雾初散,无数高高的梢尖,首映日光而摇曳,便觉众鸟酬鸣为的是竹子,长风为竹子越岭而来,我亦为看竹子乃将双眼休眠了一夜。
”3在酷暑之日,作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悠然自得的日子。
与竹子、山民的朝夕相处亦让这位读书人看到了风景之外的风景,“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
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的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作出来的……在都市中,更寂寞。
路灯杆子不会被雪压折,承不住多少雪,厚了,会自己落掉。
”寓理与景,写出了人的真性情,鞭笞了生活中虚伪、做作的一类人,写出了大众普遍的心理状态。
《同车人的啜泣》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甚是有趣。
“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那就好了。
否则我总是自绝于这个由他们构成的世界之外——他们是渺小,我是连渺小也称不上。
”作家在这里有自嘲,也有对同车人啜泣之后的洒脱感到不解之意。
人情世故、世间纷扰等困扰着作家,正是这份困扰萦绕于心,使作家怀抱一份真诚之心来看待这个世界。
木心的作品适合在心绪安宁的状态下慢慢品读,因其侵染着浓重的文化气息,纯文学的立场、思辨的气息、洒脱的精神、诗化的散文在当代商业大潮的冲击下显得弥足珍贵。
《哥伦比亚的倒影》作为作家的第一部散文集,是读者了解木心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陇菲.木心的姿态与木心的沮丧:木心纪念专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2. 2孙郁.木心之旅[J].读书,2007(7).
3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