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市项目建议书

智慧城市项目建议书

智慧城市项目建议书【篇一: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建议书】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建议书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趋势。

把**市信息化建设推向新阶段,全面建设城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的综合水平,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智慧城市。

一、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建设智慧城市,是促进现代化社会智慧发展面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具有感知、自动反应、主动服务、辅助决策等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实现城市各功能协调运作,使城市高效运转,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为城市中的企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建设智慧城市,可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市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

**市应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优势**市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龙头城市,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不断探索新路,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生根发芽,这为智慧城市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过去几年,物联网在**市各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市得到国家*万元的物联网专项支持,**市投入资金*万元用于本地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带动社会各行业投入*万元用于物联网发展,这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联网基础。

过去5年,**市互联网用户达*多万户,宽带接入速率最高位8m,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多万,移动网络已经实现了100%覆盖,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6%。

同时,**市是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试点城市,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万兆全交换的政务外网基础城域网络。

市政府也正式启动“无线城市”建设,**市共计建设wlan ap热点3多万个,实现城市主要商业区、公共场所等区域高覆盖,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这为智慧城市建立提供了信息网络的必要条件。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意味着**市未来将成为一座信息资源共享、城市运转高效、公共服务便捷的智慧之城。

三、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发展仍是解决我国各项问题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发展智慧城市,应紧密围绕国家的创新战略,通过提升创新能力,用先进的生产力为人民谋福祉。

落实中共**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市将坚持城市智慧化的发展方向,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提升**市竞争力,使城市运行更安全有效,使市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落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更好地满足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及时有效地为智慧城市探索与建设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决定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加快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创新驱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原则建设智慧城市,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民众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

2、坚持基础先行的原则加强与三网运营商和数字城市建设企业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保障。

3、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围绕我市发展的特色优势、民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示范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工作。

4、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既要汇聚全球智慧和资源,也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更好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五、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目标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下目标:1、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升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同时将资源向公众及企业进行多渠道开放,促进资源的节约。

2、灵活的运行机制实时监测突发事件并快速部署资源应对,促进城市各部门机构之间的协调,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真正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快速性。

3、便捷的服务手段通过虚拟与实体的结合,切实提升城市服务的便捷性,实现对城市状态全面的监测,为民众的吃、穿、住、行、用等提供创新服务,真正提高民众的幸福生活指数。

4、良好的共享环境提供无所不在的高速宽带及无线网络,优化基础设施及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实行丰富信息的共享和相互联通,打破信息孤岛,带动信息资源集约性发展。

六、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内容(一)基础建设1、构建畅通高速的信息网络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试点,努力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统一高效的泛在网络。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加快数字电视网络整合改造,促进“三网”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

2、构建安全的信息保障加强立法执法工作,强化互联网安全管理,规范互联网运营【篇二:智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综合提升ppp项目建议书】xx市xx产业集聚区智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综合提升ppp项目建议书草案项目名称:xx市xx产业集聚区智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综合提升ppp项目项目地点:xx市xx产业集聚区主管单位:xx市xx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编制单位:中国ppp研究院二o一五年六月内容提要一、项目背景(详见p6)为落实公共资源节能减排工作,缓解政府基础建设财政压力,推动ppp项目合作,本着优势互补、科学运营、服从监管、盈亏自负的原则,根据国家《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法规政策,以xxxx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xx)为主导拟与xx市人民政府xx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政府)采用ppp模式合作对集聚区内公共供暖与道路照明进行一体化能效提升改造实现集聚区内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以下简称智慧城市项目),实现节能的同时,使集聚区内的经营管理更方便、更快捷、更先进、更科学。

二、项目合作模式(详见p7)智慧城市项目是针对集聚区内当前供暖和照明现况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过一体化能效提升改造并负责一定年限的经营而达到共赢的一种新模式,合作主体构成如下:合作主体:政府主体+社会资本主体;政府主体:xx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政府”);社会资本主体:xx公共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拟成立,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公司”);1、管理公司构成:xxxx实业有限公司(持股50%);xx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0%);xx亿美电子有限公司(参股10%);新加坡美吉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参股10%);中国ppp研究院(项目咨询机构);香港懋信国际投资集团(项目融资机构之一)。

三、项目实现目标(详见p18)智慧城市项目采用 ppp模式,合作经营期按20年计算,可为政府带来经济效益如下:1、政府若要一次性完成节能改造,采暖项目需要投入资金:2.17至2.64亿元,20年综合成本8.17亿至9.84亿元之间。

2、led路灯及施工(不进行智慧照明提升)需要投入资金:346.81万元,20年综合成本10.75亿元。

3、采用ppp模式合作进行智慧城市改造,由项目管理公司全额投资,20年管理期内直接为政府节约财政支出最小6.62亿,最大7.97亿。

四、项目实施方案建议建议方案一、由于现有灯杆存在老旧现象,很难做出折旧评价,项目实施前由政府出资进行一次性更换。

建议方案二、如现有灯杆不做折旧处理,由项目管理公司承担更换而造成的亏损利益,由政府相应延长特许经营期限。

建议方案三、如现有灯杆不做折旧处理,而造成的经营亏损,政府应根据实际产生的费用,一次性进行补偿。

未看现场,不能做出分析。

五、《xx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含工业、生活、农业)分别控制在6.94万吨、0.69万吨以内,分别比2010年的7.75万吨、0.78万吨减少10.4%(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11.0%)、12.0%(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12.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8.65万吨、14.84万吨以内,分别比2010年的21.24万吨、18.32万吨减少12.2%、19.0%。

本项目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节约标煤:8836.45吨/年;减排碳粉尘约6123.66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2091.13吨/年。

六、智慧城市项目付款方式:政府按月支付项目公司服务费用。

项目公司内部按股份比例,分享节能收益。

目录目录........................................................................................................ . (4)第一章:项目总论 ....................................................................................................... (5)1.1、项目背景 ....................................................................................................... (5)1.2、政策方向 ....................................................................................................... .. (6)1.4、合作模式 ....................................................................................................... .. (8)1.5、项目必要性 ....................................................................................................... .. (12)1.6、项目实施标准: .................................................................................................... (13)第二章:初步设计方案........................................................................................................ (14)2.1、设计主导思想 ....................................................................................................... . (14)2.2、主要技术原则 ....................................................................................................... . (14)2.3、项目规划 ....................................................................................................... (15)2.4、融资方案 ....................................................................................................... (20)2.5、咨询单位情况 ....................................................................................................... . (20)第三章项目综合分析........................................................................................................ (21)3.1、行业准入分析 ....................................................................................................... . (22)3.2、经济效益分析 ....................................................................................................... . (23)3.3、项目综合对比 ....................................................................................................... . (32)3.4、社会影响分析 ....................................................................................................... . (33)第四章结论 ....................................................................................................... .. (36)第一章:项目总论1.1、项目背景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把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上日程,通过信息技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使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