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数字开关电源基础(凌特资料)
数字开关电源基础(凌特资料)
in 71
BOOST
同步BOOST变换器
1 输出二极管换为功率MOSFET 2 应用于高功率输出大电流 3 高效率
多相BOOST变换器
1 低的输出电压纹波 2 小的电感和小的电容 3 高效率
72
BOOST
元件选取
①功率MOSFET VDDS > Vo, IDmax > Io/(1-D)+ΔI/2 ②续流二极管或同步MOSFET VRRM > Vo, IF(AV) > Io ③电感 L >VINDMAX / f ΔI , ΔI = 0.2~0.4 IIN , 饱和电流Isat > IIN+ΔI/2 ④PCB:输入地回路电流连续,输入地为干净地
4
LDO
3)NPN准LDO调节器利用一个非达林 顿结构的NPN作为主要传输晶体管 ,由PNP提供驱动。由于单独NPN的 电流增益通常要高于PNP,因此该 调节器的电流增益要比传统的PNP LDO要高,且负载调节更佳、接地 引脚电流更低,但还是稍逊于标准 的NPN达林顿调节器。由于在传输 器件中只用一个NPN而非达林顿, 因此准LDO的压降仅为VCESAT与VBE 的和(约1~1.5伏)。
LTC1628/1629
CLK
1:1 Gain Diff Op-Amp
电流检测比较 ITH电压环补偿
40
BUCK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BUCK变换器 优点: 1 内在固有的精确/快速脉冲限流,可靠性高 2 真正的电感电流软起始 3系统是一阶,稳定的余量大稳定性好,对于所有陶冶电容 容易设计补偿环路 4 易实现多个相位/多个变换器并联操作得到更大输出电流 5 精确/快速的电流均流 6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无关,允许大的输入电压纹波, 减小输入滤波电容从而提高了输入的功率因素 缺点 需要精密的电流检测电阻,影响效率和成本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BOOST升压变换器
66
BOOST
Boost变换器
升压调节器
67
BOOST
开关管导通,电感激磁电流线性上升
L di L = Vin dt
V D = in Lf S
5
LDO
2)PNP低压差(PNP LDO)调节器的 传输晶体管更为简单,包括一个由 二级低电流NPN驱动的PNP。其压差 就是PNP晶体管饱和电压,根据负 载电流地引脚电流(等于负载电 流除以PNP的β值)。接地引脚电 流高(导致功率损耗)是PNP-LDO 设计的一个重要缺陷。PNP-LDO调 节器的回路带宽通常在数百KHz
19
BUCK
20
BUCK
同步Buck变换器
1 续流二极管换为功率MOSFET 2 应用于低电压大电流 低电压⇒低占空比,续流管导通更长时间 3 高效率
大的输出电流时,同步管用 几个MOSFET并联以减小 导通电阻同时有利于散热
21
BUCK
22
BUCK
23
BUCK
CCM连续电流模式
在重负载电流时
LDO
1
LDO
线性电源LDO ①低效率,短电池寿命,效率 = Vo/Vin 压差 = Vin- Vo ②小尺寸,低输出电流,成本低,容易设计 ③输出干净 ④只能降压
工作在线性区 相当于一个可变电阻
2
LDO
3
LDO
1) NPN达林顿调节器利用一个由 PNP驱动的NPN达林顿传输晶体管 作为其传输器件。它需要来自误 差放大器的非常小的驱动电流来 处理大载荷电流,但它要求的输 入-输出的最小压降值最高(2~ 2.5V)。由于传输晶体管的基电 流“贡献”给载荷电流,因此接 地电流非常低;这是第一个三端 可调调节器(其负载额定电流为 几安培)设计通过的关键因素。 NPN调节器的回路带宽接近或超过 1MHz。
8
LDO
9
LDO
10
LDO
11
功耗计算
热设计LDO及开关电源
LDO
主功率损耗: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压降),输出电流 器件静态功耗
开关电源控制器
驱动损耗 器件静态功耗
开关电源单芯片
驱动损耗 器件静态功耗 开关管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 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输入电流,输出电流
12
LDO
13
开关电源
开关管关断,电感去磁电流线性下降
−L diL = Vin − Vo dt
(Vo − Vin )(1 − D) Lf S
68
ΔI pk
ΔI pk =
BOOST
69
BOOST
CCM
输出负载电流下降 从CCM-DCM
CCM有最小输出负载电流要求
DCM
70
BOOST
输出电容纹波:
注意: iD>Io时Cout 充电 方法1: 在充电时间积分
考虑ESR:
ΔU o 2 = ESR • ΔI Lpk =
(1 − D)Vo • ESR Lf fS
27
BUCK
临界工作模式(介于DCM和CCM边界)
Io = 1 (V in − V o ) D I L max = 2 2L f fS
DCM
Io
Toff Vo Vin
(Vin − Vo ) D 1 < I L max = 2 2L f f S (V − V ) D = D' TS = in o TS < (1 − D)TS Vo D = D + D'
37
BUCK
电压模式控制BUCK变换器 优点: 不需要精密的电流检测电阻供最缺点 缺点 1 环路增益是输入电压的函数,需要输入电压前馈 2 环路增益是输出电容ESR的函数,需要仔细设计补 偿环路 3 电流检测/限流控制缓慢不准确 4 如果多个电源和多个并联相位操作,需要外部电 路进行均流控制
38
BUCK
功率电感提供商 1 Pulse 2 TDK 3 Panasonic 4 Sumida 5 Murata 6 Delta
32
BUCK
BUCK变换器轻载时操作控制技术
1 强迫CCM模式 2 跳脉冲模式(定频DCM到变频) 3 突发模式Burst Mode
33
BUCK
突发模式 跳脉冲模式
提供最好的低负载电流效率 但输出电压纹波高
14
开关电源
开关电源 ①高效率,长电池寿命,大电流 ②大尺寸,成本高 ③输出噪声,降压/升压/负压
BUCK
SEPIC
BOOST
CUK
BUCKBOOST
15
BUCK降压变换器
16
BUCK
Buck变换器
降压调节器
17
BUCK
开关管导通,电感激磁,电流线性上升
di L L = Vin − Vo dt
ΔI pk = (Vin − Vo ) D Lf S
开关管关断,电感去磁, 电流线性下降
−L di L = Vo dt
Vo (1 − D) Lf S
18
ΔI pk =
BUCK
ΔBAe N =V Δt
伏秒值平衡:
V Δ t =恒定
toff: 去磁
ton: 激磁
ΔB
Vo ⋅ toff = (Vin – Vo) ⋅ ton Vo = D ⋅ Vin 其中: D = Ton/ T 忽略功率损耗: Vin ⋅ Iin = Vo ⋅ Io Iin = IL = Io/D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BUCK变换器
L Rsense rc d Vin
PWM
Ki
R C
Vo
vo
d slope comp
iL feedback
Kref(s) EAIN
R2
C2
比较器
vc
Rth 补偿网络 Cth
ITH
igm
gm veainR1
C1
Cthp
Ro
Vref 误差放大器
39
BUCK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图
P∝fs CV2/2
30
BUCK
元件选取
②续流二极管或BOT同步MOSFET VRRM 或 VDDS > Vinmax , IF(AV) 或 IDmax > Io(1-D) 导通损耗:
续流二极管功耗死区时间
下管选取主要考虑RDSON
31
BUCK
元件选取:电感 L >VODMIN/f ΔI
ΔI = 0.2~0.4 Io 饱和电流Isat > Io+ΔI/2,注意工作温度
提供最低的输出电压电流纹波 但低负载电流效率差
34
BUCK
效率与轻载调整率 突发模式具有最高轻载效率,其次是跳脉冲模式,强迫CCM模式轻载 效率最低 强迫CCM模式具有最好轻载调整率,其次跳脉冲模式, 突发模式轻 载调整率最差
35
BUCK
电压模式控制BUCK变换器
L Vin d
PWM
rc R C
6
LDO
P沟道CMOS 低压差调节器(P-FET CMOS LDO)与PNP LDO非常类似, 但是P-PET并不需要大量的接地引 脚电流。该设计的缺陷在于最小 VIN的范围受到P-PET的限制,且需 要注意大量门电容,以保持回路稳 定。P-FET LDO调节器的回路带宽 通常在数百KHz。
7
LDO
1 伏秒值平衡
Ton + Toff D2 V −V 1 Vin in o Io = I L max = TS Vo 2 2L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