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已知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发生的主要反应:C+2CuO2Cu+CO2↑.化学兴趣小组对该实验产物(假设反应物已完全反应)作如下探究:探究一:检验产物的成份(提出问题)实验产物是暗红色固体,很难观察到紫红色固体.暗红色固体是什么?(查阅资料)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Cu2O+H2SO4═CuSO4+Cu+H2O.(猜想与假设)暗红色固体除铜外还可能含有Cu2O.(设计实验)取少量暗红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如果观察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暗红色固体含有Cu2O.探究二:测定产物中Cu2O的含量原理:Cu2O+H2Δ2Cu+H2O,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样品,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固定装置略去,碱石灰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d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1)装置a中用稀硫酸而不用稀盐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不加装置e,实验结果会偏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点燃酒精灯前涉及的部分操作如下,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①打开K2,关闭K1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连接仪器④关闭K2,打开K1,通氢气一段时间(4)还可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______(填“a”、“b”或“c”)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答案】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能被碱石灰吸收,影响测定结果 d中的碱石灰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③②④① 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探究一:[设计实验]取少量暗红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如果观察到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成蓝色,说明暗红色固体含有Cu2O.探究二:(1)装置a中用稀硫酸而不用稀盐酸,原因是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能被碱石灰吸收,影响测定结果.(2)若不加装置e,实验结果会偏高,原因是d中的碱石灰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从而使测定的水的质量偏高,会导致计算的Cu2O的质量偏高,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会偏高.(3)点燃酒精灯前涉及的部分操作如下,正确的顺序是:先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关闭K2,打开K1,通氢气一段时间,把装置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排出,再打开K2,关闭K1,点燃酒精灯.(4)还可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c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反应前后装置c的质量差即为Cu2O中氧元素的质量,根据氧元素的质量可以计算Cu2O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产物中Cu2O的含量.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2.久置的铜制品表面能生成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生锈的条件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推测,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反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兴趣小组同学取打磨光量的铜丝,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现象分析)若干天后,发现只有D瓶中的铜丝出现绿色的铜锈,其他瓶中的铜丝均无铜锈出现。
(1)实验B、C瓶中所使用的蒸馏水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2)B瓶与D瓶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由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拓展探究)以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回收制取纯铜。
查阅资料: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Cu2(OH)2CO32CuO+H2O+CO2↑如图是该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种回收铜的实验方案:(分析评价)①步骤Ⅱ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②步骤Ⅲ、Ⅳ、Ⅴ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
③步骤Ⅴ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④同一份废铜屑分别通过上述两种方案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方案一______(填“>”或“=”或“<”)方案二。
以上两种方案中,方案二优越于方案一,理由是_________(任答一点)。
【答案】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CuO 过滤Fe+H2SO4=FeSO4+H2↑ = 方案二不需加热【解析】【分析】【详解】(1)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原因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故填: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2)铜生锈是否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量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其余条件必须相同,所以B和D形成对照实验,可以探究是否需要有二氧化碳参加反应,故得出结论: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通过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填: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分析评价]①在化学反应CuO+CO Cu+CO2中,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填:CuO;②步骤Ⅲ、Ⅳ、Ⅴ都需要分离难溶性杂质,过滤是分离难溶性杂质的方法,所以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③因为加入过量铁粉,所以固体B中含有铁和铜,加入稀硫酸,铜不反应,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填:Fe+H2SO4=FeSO4+H2↑;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都不变,两种方案中反应前铜元素质量相等,所以反应后生产铜的质量相等;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较,方案二不需加热,故填:=;方案二不需加热。
3.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分别称量下列两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填标号)。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NaOH溶液和Na2SO4溶液(2)在足量氧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一。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__g。
(3)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微观示意图如图二。
回答下列问题:①一个A分子由__个原子构成;②C分子中元素的质量比N:O=__;③该反应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为__;④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__(填标号)。
a.元素种类 b.原子种类 c.分子种类【答案】a;温度未达到金属镁的着火点;2Mg+O22MgO; 1.6;2;7:16;化合反应;c【解析】【分析】【详解】(1)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a 中大理石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验证,b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刚开始温度较低,还没有达到镁条的着火点;发生的反应是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2MgO;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即固体增加的质量,为1.6g;(3)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A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C分子中元素的质量比N:O=14:32=7:16;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而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
4.设计下列实验装置,先用氢氧化钙溶液验证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再验证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
(1)B中导管不能插到瓶底,说明原因。
(2)写出完成上述实验的操作及预期现象。
(3)实验后,观察到A中溶液无色且有白色沉淀存在,写出A中溶质组成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
【答案】(1)使B瓶中留部分溶液用于验证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
(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中,立即关闭活塞;打开K1,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A 中溶液变浑浊,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打开K 2,C 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B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
(3)NaCl;NaCl、CaCl2【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验证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分析;(2)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根据药品间的反应分析现象;【详解】(1)由于实验先用氢氧化钙溶液验证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再验证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所以B瓶中留部分溶液用于验证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所以B中导管插到瓶底时,验证“氢氧化钙溶液验证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时会将B 瓶中的溶液全部吸入A装置;(2)第一步验证“氢氧化钙溶液验证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中,立即关闭活塞,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装置中的压强减小;打开K1,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A 中溶液变浑浊,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第二步验证“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打开K 2,C 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B中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3)实验后,观察到A中发生的反应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还可能发生碳酸钙、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溶液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有白色沉淀存在,说明盐酸已完全反应,则A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氯化钙。
5.化学规律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许多化学实验加以验证。
(1)小东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进行验证(如图所示)。
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_____,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反应前后天平读数不变,但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2)小东想既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又能更快地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提出了以下设想:(提出设想)设想一:增大硫酸铜溶液的浓度设想二:用更活泼的金属锌代替铁钉(实验验证)小东将以上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1烧杯中换成饱和硫酸铜溶液①几小时后溶液颜色几乎不变②天平读数不变③铁钉表面有变化实验2铁钉换成锌粒①溶液颜色明显变浅②天平读数减小③锌粒表面有变化(实验分析)(3)从以上现象分析,两个设想都不合适,其中按设想_____(填“一”或“二”)进行的实验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实验1中溶液颜色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A 铁与饱和硫酸铜溶液不反应B 铁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C 生成的铜快速沉积在铁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D 水也参与了该反应,但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水太少(5)实验2虽然很快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但出现了反应后总质量减小的情况,老师提醒小东,硫酸铜溶液呈酸性,所以总质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