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选择

马克思选择

绪论一、单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创造性2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A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德意志意识形态》3.从1872年到 1904年这一革命和平发展时期,出现的机会主义主要是 () A第二国际修正主义 B拉萨尔主义 C杜林的社会主义 D英国工联主义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 ( )A为了政治权力而进行的 B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C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的 D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5.黑格尔哲学中的 “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6.费尔巴哈哲学的 “基本内核”是 (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8.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 )A亚当 •斯密 B大卫 •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 •配第9.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 D流通理论10.“真理多元论”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机械论的观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D )A.是否信仰宗教 B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物质和运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于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B.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C.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D.休谟和康德的哲学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B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它的矛盾性D.它的可知性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D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 对立统一规律5.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矛盾的:( B )A.普遍性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同一性D.斗争性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B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 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D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1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C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12.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B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13.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D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1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B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17.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 D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18.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 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9.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 ( C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2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2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D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2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23.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C )A. 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24.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25.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C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D)A..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应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理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对立2、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这是:(D)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3、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实践观点4、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是:(B)A..反映论B.先验论C.可知论D.不可知论5、对于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A..科学知识B.经验C.实践D.人类认识能动6、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A)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D)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D.认识中的“源”与“流”的关系8、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C)A.是不可靠的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D.具有直接性9、“唯理论”的错误在于:(C)A.认为“理在气先”B.片面夸大意识能动性C.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10、夸大感性认识会导致:(D)A.唯理论B.教条主义C.二元论D.经验论1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体现了:(C)A.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由理性认识回复到实践的过程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过程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D)A.人们的自觉活动B.物质性的活动C.社会性的活动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3、真理体现了:(C)A.认识与实践的统一B.主体与客体的统一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1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C)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的历史局限性说明其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D.科学理论也是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C)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1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获得预期效果17、主体与客体关系中客观事物属性与主观需要满足的关系属于:(D)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审美关系D.价值关系18、坚持真理上的辨证法就是要承认:(C)A.实践出真知B.真理是有一元的C.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D.真理是用的19、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原理的方法是:(C)A.分析法B.综合法C.归纳法D.演绎法20在感性具体上升理性具体中的决定性环节是:(C)A.归纳B.综合C.科学的抽象D.分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一生两大理论贡献是(D)A、唯物论B、辩证法C、实践观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A、人口因素B、自然环境C、社会心理D、生产方式4、生产力范畴反映了(A)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5、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C)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6、生产关系的性质取决于(A)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C、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D、阶级关系7、生产方式是(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统一C、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的统一D、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统一8、关于阶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A、阶级的存在不是永恒的B、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削C、阶级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关系D、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前提之一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D)A、思想观念和信仰不同B、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C、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不同D、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所造成的经济地位不同10、经济基础是(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生产方式11、国家政权属于(C)A、生产关系B、生产力C、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12、下列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A、哲学B、法学C、伦理学D、语言学13、社会形态是(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统一1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A、人与自然的矛盾B、自然与社会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阶级矛盾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16、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C)A、决定生产力的性质B、决定生产力的变化C、或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D、解放生产力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对经济基础的(D)A、决定作用B、支配作用C、没有作用D、服务作用1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1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唯一动力D、最终动力20、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本上是因为(C)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C、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D、人民群众掌握了科学技术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A)A.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B.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C.科学技术发明的必然产物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溶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3、不属于资本循环全过程的三种职能形式的是(A)A.商业资本B.商品资本C.货币资本D.生产资本4、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D)A.解决价值补偿和价值替换B.实现剩余价值C.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补偿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A.生产相对过剩B.人口相对过剩C.生产绝对过剩D.劳动人民支付能力减少6、资本循环过程实际上是(B)的运动过程A.货币资本B.产业资本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7、补偿无形磨损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B)A.提高固定资本的折旧率B.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C.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D.降低消耗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B)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C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D.生产无政府状态10、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A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 . 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 . 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C .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 . 生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1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D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13.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