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我们知道,中小企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08年底,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将支持中小企业定义为准政策性业务十分必要。
一是在当前的情况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 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
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
特别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
实际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一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有关各方必须为此而努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是鉴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复杂性,今后的重点是有关各方要继续出台更多的支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作,更是一个需要政策大力支持的工作,特别是我国真正重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才是近两年的事,起步较晚;虽然近两年,从政府到金融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政策出台的好像理由不充分,根据不明确,力度不够,以至于有关各方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将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定义为准政策性业务,也许是今后继续出台有关政策的前提,是出台其他政策的“一把钥匙”。
三是我国金融机构虽然都进行了商业化改革,但仍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首先,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基本上都进行了商业化经营改革,把经济效益作为经营的主要目标,但同时金融机构也要讲求社会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支持国家要求、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其次,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更需要国有大银行的支持;离开国有大银行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费时、费力、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如果不给国有商业银行一个明确的说法和理由,就无法真正调动它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第三,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近两年,银监会要求所有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并要求对中小企业贷款要实现“六个突破”,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定价机制,建立高效的审批机制,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实行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等,这实际上已是一个国有商业银行内的一个准政策性机构,是一个准政策性的制度安排和要求,从而为做好中小企业这一准政策业务打下了基础。
四是国外经验。
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来看,在高度重视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还是有关配套政策的推动及落实:或成立专门金融服务机构,或拿出专门资金支持,或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利息补贴,或政府提供担保,或减免费税,或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大力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租赁融资、创业版市场等融资方式,这些都含有相当的准政策性质,将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定义为准政策性,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工作思路,增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支持中小企业重大意义的认识。
二是有利于政府、财政、税务、科技等相关单位出台更多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三是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顺利运作,以便于其创新经营机制,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解决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自身商业化经营的矛盾,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四是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达9.4%,为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美国的3倍多、欧洲的4.5倍、日本的5.4倍。
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又成为承载着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任务最直接的主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03年末,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360万家。
中小企业提供的出口额占全国的62.3%,上缴税收占46.2%,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
1.国有及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
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9.6万户。
其中,按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19.4万户,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9%(见表1);实现总产值9.34万亿元,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65.6%。
与1998年相比,2003年中小工业企业在家数累计增长23.3%的同时,实现总产值增加近1.35倍(见表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公司型企业法人家数也不断增加。
截止到2004年,在19.6万户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达到32919户,占16.78%;实现总产值4.46万亿元,占比达31.35%。
2.成长性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
在19.4万户中小企业中,截止到2002年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共有8万家,占41.4%。
这当中,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按照GEP评估方法,对1.26万户连续4年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录中小企业样本进行评估,有2933家企业被评为具有成长性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占全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3.6%。
此外,按照国家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27500亿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21.4%,仅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就达32857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2360家;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12.49万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达61597家,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的49.23%。
二、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一,各地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
目前,全国有23个省、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局,负责中小企业的发展协调工作,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
如安徽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20条意见》;天津市《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等等。
第二,发展资本市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些省、市、自治区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资本市场与利用外资、招商引资和发展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继制定了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如上海市出台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七条举措;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广东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争取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第三,中小企业服务工程建设呈现体系化趋势。
如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进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扶持、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江西省推进了中小企业五大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投资融资、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五大服务平台。
第四,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措施相继出台。
如北京市启动了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为入围企业提供信用评估、贷款担保等方面的便捷服务,目前已有237家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担保获得了近13亿元的银行贷款。
第五,实施重点工程为资本市场输送后备资源。
如安徽省计划实施的“1355工程”,即从2005年起,重点扶持100户优势中小企业,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30个产业集群、50个创业基地,经过3~5年的努力,争取中小企业GDP总量接近全省的50%。
同时,江苏、浙江、广东、上海、陕西等许多地区通过建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方式,孵化、培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发展。
第六,加强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领导和规划。
一些地区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领导小组、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等,统一协调公司股份制改造、境内金融市场发展和拟上市公司培育、初审及推荐工作等有关事务。
在此基础上,依据建设证券强省、证券大省的战略部署,各地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提出了规划。
如河南省提出,要抓住中小企业板推出的有利时机,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的通道;浙江省要做大做强“浙江板块”,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超1000家,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比2002年底翻一番。
第七,出台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奖励政策。
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对企业、企业管理者或股东等的具体奖励措施,调动一切资源,优化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环境:一是实施土地出让金及其他收费优惠政策;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或返还政策;三是实行财政补贴或奖励;四是政府给予企业资金支持;五是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六是对历史遗留问题、担保问题、人才问题、管理层的激励问题、资产损失等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第八,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与培育工作已逐渐展开。
中小企业板启动以来,仅深交所会同各地证监局、政府部门就联合举办了25期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训班,有1500多家企业6500多人次参加。
湖南省启动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深圳市政府提出了“2110工程”,计划在今后3年内实现每年重点组织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进入普及培训期,100家以上基本具备条件的优质企业进入上市推荐培育期,10家以上优质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培育期。
第九,海外上市成为各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各地政府对海外上市积极性较高,如江苏省制定并推出了“W3100计划”,即在3年内争取使江苏省的境外上市企业数达到100家。
无论是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还是在东北、西北许多偏远省份,有相当一批企业对到海外上市感兴趣。
如对深圳民营经济50强的上市意愿情况进行的调查,在25家有上市意向的企业中15家希望赴海外上市。
摘自省技术市场网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来说,哪个行业更有优势,可能都差不多,关键一点是需要中小企业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不仅,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良好,而且其在劳动成本和厂房用地等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
于是,中小企业在前几年出现了快速的发展的历程。
但是,进入07年以后,特别进入06年下半年,这个局面开始逐步转变。
过去单纯性依靠劳动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逐步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甚至成为障碍,这就需要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便在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第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其实,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过去依靠低劳动力所占的出口优势逐渐被丧失,于是,需要在产品创新和技术设备的升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是未来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