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2、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 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 是多种多样的。p70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政治革命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不是国 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
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 盾。P76
区分:(重难点,简答)p77-79 中国地主占有制:a)土地可自由买卖,地主的身 份是不固定的; b)地主主要是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政治上 不享受特权。 西欧领主占有制:a)土地由分封而来,世代相袭, 不能买卖,地主的身份是固定的有保障的。 b)地主具有超经济强制的政治特权。
奴隶制国家的国家职能:p73 内部职能: 控制奴隶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群众 外部职能: 侵略他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以防别国 侵略
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p74
1、如埃及、巴比伦、亚速、波斯等国,都采用 君主制,即所谓东方暴君制。 2、在古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则采用奴隶 主阶级的民主制. 3、在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中采取 的贵族制。
3、方式不同
革命的根本问题 是:国家政权问
改良是自上而下
渐进的和平的、 局部的改造过程。
题。 革命是自下
而上,用暴力打 碎旧的国家机器,
是一种激烈的社
会变革。
总结:p72
①改良主义者实质上是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政
策为最后目的,它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②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国家 存在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逐步消失,由于国家 存在的条件不存在了,国家也就逐步自行消亡。
国家的历 史类型 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 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 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 和概括。
马克思划分标准是经济基础 和阶级性质。同一社会经济 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 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
P68
人类社会四种社会生产方式:
1)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 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2)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 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3)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统治无产阶 级的工具,它维护着资本型的 国家。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被更替,而是以自行
消亡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的。
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 ) A、政治革命 B、政治改良 C、政治革新 D、政治暴乱 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国家主权 B、国家政权 C、政治统治 D、阶级通知
第三节 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一、★奴隶制国家p72 1、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 级专政的国家。(单项) 2、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主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 上层建筑。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 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单项) 3、奴隶主占有制社会的这种阶级结构,就必然地形 成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尖锐矛盾。 奴隶制国家实质: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单 项)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p66 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 始的。
1)君主国 掌握国家 权力的人 数多少 2)贵族国
正常国家
国家所谋 求的目的 不同
变态国家
3)民主国
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 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 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 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 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 溥仪退位
P68-69
1、最早系统的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马基雅维利 C、柏拉图 C、马克思
2、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变态的国家包括( ) A、专制国家 B、君主国家 C、寡头国家 D、暴民国家 E、贵族国家
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p69 1、 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制度和政治制度的
情况下,通过局部 的、个别的某些现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 造。
状的改善来缓和社
会矛盾。
2、原因不同
革命最深刻的根 改良是在被统
源是生产关系不适 治阶级的压力下, 应生产力发展的性 迫使统治阶级实
质,上层建筑不适 行某些让步的政 应经济基础的性质,策,目的是为了 矛盾的对抗性所致。维护自己的统治。
二、封建制国家p74
1.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
筑。 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四种: (1)领主占有制:在西方封建社会大部分时期是 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2)地主占有制:合法买卖土地。出租土地,收 缴地租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3)国家占有制:是以国王名义占有土地。分封 级各级领主,实质是领主占有制。 (4)自耕农占有制:占有是少量的。一夫挟五口, 治田百亩。仅满足基本生存条件。
政治改良
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 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 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 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 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因而 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 替。
P70 常考
革命与改良的区别:p71
1、性质不同
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 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
改良是在不改 变现行的社会经济
阶级手中,并摧毁旧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建立和发展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