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复习】——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试论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
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
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的艺术概括。
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
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
可以说,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
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类作品很多,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
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
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
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
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杜甫的诗叙事。
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如《北征》叙从凤翔行在往郫州省家的一路所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前此的叙事诗,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并且故事性被冲淡了,而生活色彩则得到极大的加强,《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诗无不如此。
【诗歌专题复习】——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
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生动深广、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
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
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
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它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玄宗沉湎声色的情景。
杜甫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
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
如《无家别》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
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
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却与战乱灾难息息相关,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则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可以说,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创造。
【诗歌专题复习】——杜甫(重要名词解释)诗圣:诗中之圣.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称誉。
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对后代许多诗人有着重要影响。
宋人谓杜甫‚实积众流之长,适当其时而已‛,为‚诗之集大成者‛,明代杨慎谓杜甫‚圣于诗‛,清代王士祯谓杜甫作‚圣语‛,后遂有‚诗圣‛之称。
诗史: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诗的称誉。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他饱尝了那个时代的苦难,目睹和体验了唐帝国由盛到衰急剧变化的严酷现实,因而他的诗歌把写实倾向推向了艺术的顶峰。
在‚安史之乱‛中,他与千千万万民众一样流离失所,他的诗如‚三吏‛、‚三别‛、《春望》等。
最早也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灾难,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变化的广阔画面。
被誉为‚诗史‛。
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杜甫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
《新唐书》本传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于青不少衰。
世号诗史。
‛三吏三别:是对杜甫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
中唐时期,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
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
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歌颂了广大的人民。
‚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通篇都是人物的独自。
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顶点。
【诗歌专题复习】——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简答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唐代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以奇著称。
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
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意象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新鲜,化平易为惊险、瑰丽。
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代表作如《李凭箜篌引》。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
字词上浓妆重墨,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
四、唯美倾向。
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李贺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诗歌专题复习】——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简答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首先,他常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51个带‚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可以说,韩愈有意识地以文为诗,追求‚非诗之诗‛。
其次,韩愈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
如其《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浞用其韵》,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
有些诗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韩愈常进行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
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诗歌专题复习】——韩孟诗派(重要名词解释)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
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动怨愤郁躁的情绪。
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他们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深远。
代表人物还有贾岛、卢仝、李贺等人。
孟诗韩笔: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奇崛险怪方面,中唐时期著名诗人韩愈和孟郊的诗风有近似之处,后人论诗常以‚韩孟‛并举。
又因韩愈以散文著称,孟郊以诗名世,当时有‚孟诗韩笔‛之誉。
唐人赵磷《因话录》:‚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
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郊寒岛瘦:是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称谓。
孟郊一生困顿,贫寒凄苦,其诗也常道穷愁凄凉;贾岛的诗注重字句的雕琢、推敲。
因二人诗歌都清峭瘦硬,好做苦语,故有此称。
苏轼便曾经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诗歌专题复习】——元白诗派(重要名词解释)张王乐府: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二人是好友,又都以写新乐府著称,世称‚张王乐府‛。
张王乐府有许多共同特点:一是在古题、新题参用方面极相似;二是艺术上都好用七言歌行,并在诗的结尾两句用重笔来突出主题;三是语言也都通俗明快,凝炼精悍。
在扭转大历风调,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自居易为代表的涛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除在诗歌语言通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外,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元和体(长庆体):是指唐代诗人自居易、元稹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所形成的涛风。
据《新唐书〃元稹传》记载:‚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
‛后来模仿元白风格所作的作品,也称元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