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唐宋诗 4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

高中语文 唐宋诗 4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秋晚书怀【宋】高士谈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

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

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怀念故国的五律。

既有岁月流逝,对自己行将干枯的伤感,也表达出有国难归的孤寂无奈以及对故国家园的无尽思念之情。

首联借肃肃秋风,荒荒寒日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切的感情基调。

颔联以“老松”“寒菊”自喻,写自己已风烛残年,行将干枯。

颈联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故国难归的孤寂伤感。

尾联写鸟儿尚有巢,而自己却只能孤独地羡慕它们,抒写了无尽的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作者借景抒怀,将自己的风烛残年与晚秋的松菊、孤鸟,江流、断槎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更显得愁思深沉悲切。

【思考】 这首诗作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王濬.(jùn) 降幡.(fān) 芦荻.(dí) 渭.(wèi)城 低徊.(huí) 毡.(zhān)城 咫.(zhǐ)尺 潸.(shān)然 2.多音字衰⎩⎪⎨⎪⎧衰.兰(shuāi)衰.服(cuī) 更⎩⎪⎨⎪⎧更.不归(ɡēnɡ)更.加(ɡènɡ)著⎩⎪⎨⎪⎧著.衣(zhuó)显著.(zhù) 相⎩⎪⎨⎪⎧莫相.忆(xiānɡ)相.貌(xiànɡ) 二、字形辨认⎩⎪⎨⎪⎧àn(黯)然昏àn(暗)⎩⎪⎨⎪⎧降fān(幡)姓Pān(潘) ⎩⎪⎨⎪⎧徘huái(徊)huí(茴)香豆⎩⎪⎨⎪⎧jiāo(娇)娆jiāo(骄)妒 三、词语释义①王气:帝王之气。

②千寻铁锁:指当时东吴为抵抗西晋的进攻而造的几千尺长的拦江铁索。

③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④故垒:这里指西塞山过去曾为吴国要塞。

⑤铅水:形容铜人的泪水。

⑥衰兰:秋兰已老,所以称衰兰。

⑦春风:指姣好的容颜。

⑧低徊:徘徊,流连。

⑨无颜色:脸上失色,容颜惨淡。

四、名句默写①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X 禹锡《西塞山怀古》)②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③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某某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1.走近作者(1)X 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

某某(今属某某)人。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

后出任某某、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X 宾客、X 尚书。

临终前撰《子X 子自传》。

(2)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某某某某)昌谷人。

唐代诗人。

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 李昌谷”。

在长安时曾担任过奉礼郎,二十七岁即因病去世。

李贺诗风追求怪奇,主观想象极为丰富,后人因而称为“长吉师心,故尔作怪”。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

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有《某某先生文集》。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后病死于江宁(今某某某某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1)《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X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X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

(2)《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是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

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

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3)《明妃曲二首(其一)》这首诗是王安石于嘉佑四年(1059),任提点东刑狱时所作。

嘉祐三年,王安石上万言书,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他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的志向和失意与历史故事联系起来,而《明妃曲》就是这样的政治情结的反映,他写了王昭君的孤独其实是写自己政治不得意的孤独。

3.相关知识咏史怀古类诗歌作为唐宋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唐宋时期诗歌所共有的思想艺术特征;作为一类独立的诗歌题材,经过唐前数百年的涵养和唐宋文人的共同努力,咏史怀古诗词又形成了作为这一类诗歌自身所特有的独特性。

主要特点有:(1)“诗”与“史”的结合。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

(3)“古”与“今”的结合。

1.《西塞山怀古》的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有何特点?【点拨】这首诗的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

“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

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

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地说明了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

“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

“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

这两句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他的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2.如何理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句诗的含意?【点拨】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脱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中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结果。

“山形依旧枕寒流”句,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山川“依旧”,就更显示出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的意境。

这些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

”3.《西塞山怀古》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点拨】“故垒萧萧芦荻秋”是以景结情,这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4.《金铜仙人辞汉歌》的意象有何特点?【点拨】这首诗意象奇特。

如果说“秋风”“马嘶”仅能表现一般的伤感,还显得平凡普通的话,那么“土花”“酸风”则恐怕非常人所能想到的。

普通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变得不再普通了。

再如“铅水”,诗中用其比泪水,形象而奇特。

泪水之多才重,之重则如铅,情感不言,自在其中。

其他如“衰兰”“荒凉”月、小“波声”等意象的选择无不新颖独特。

其实,就整首诗来看,“金铜仙人”这一形象本身也就很特别。

诗人不说自己的所见所感,却说“金铜仙人”的所见所感,充满神幻色彩。

同时,“金铜仙人”是汉历史的见证,从它眼中的所见来写就更加真实,从它心中的所感来写也更加深沉动人。

5.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与其它歌咏昭君出塞的诗篇有何不同?【点拨】歌咏昭君出塞的诗篇,从西晋一直到清末,层出不穷,各具风貌。

“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诗歌的主题或以感伤凄凉立意,或从昭君的境遇着眼,或嘲讽汉元帝的薄情寡恩,或咒骂毛延寿的贪利忘义,或直言不讳,哀叹国势不振等等。

纵观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石的《明妃曲》可谓是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

本篇立意高远,人物性格刻画形象饱满,寓意精警,耐人寻味。

尤其诗中形象与议论相结合,使作品纵横跌宕,深含理趣,赋予了这篇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你认为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值得欣赏?【各抒己见】A认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

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

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国爱乡的真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不是“争宠取怜”。

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

B认为:C认为:一、写法归纳对比手法的运用《西塞山怀古》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挡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五、六两句从东吴的覆灭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破灭的史实,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

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二、技法指导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三、随堂练笔请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断,表达对农民工子女渴望和城里人一样平等的理解之情。

四、他山之石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

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

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一、课内素材开发某某遍地金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作客,在王安石书房里看见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东坡想,菊花在秋霜中开放,纵然焦干枯烂,也不落瓣,何来“遍地金”?他断定王安石写错了,便提笔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