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纪录片的创作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
每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都是对创作者的一次挑战,每一次的实践都会带给创作者新的感受,本文拟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谈一些体会。
一、理性分析认识 感性观察捕捉
人物记录片的创作过程是编导人员理性分析和感性观察相互作用,互相提升的过程,做好采访是拍好每一部专题片的关键。
其中最基本的事是预先要确定整部片子的“调子”。
也就是要确定作品要追求的整体效果。
这种对题材第一感觉的把握是很重要的,有了前期的整体感觉,才会有拍摄过程的效果追求。
例如拍摄纪录片《钢铁英雄——董来扶》,他是一位经历过战争硝烟的老英雄,在解放战争中他驾驶着坦克参加了上百次的战斗,他有着像坦克一样的钢铁般的性格。
在初步掌握了他的事迹后,我们确定了整部片子的“调子”是:在他的身上就要体现出军人的特征和一个老兵的精神。
“调子”一经确立,我们便带着理性的认识走近老英雄的生活。
拍摄中老英雄生活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不顾年迈,经常会驾驶着三轮摩托四处转转,经了解,这是老人要找回当年驾驶坦克的感觉。
这一细节的充分展现,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老兵的内心世界。
又如:纪录片《走近戴碧蓉》要表现三十年前一个舍己救人的小英雄现在的生活,经初步掌握素材后我们确定的“调子”是:她依然还是“英雄”,她以残疾的身躯追求着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表现出一个活着的英雄所具有的超凡勇气和美好情
关于人物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崔亚正
怀。
拍摄中我们发现戴碧蓉能用一
只手娴熟地梳理出不同的发式。
经了解得知,这是戴碧蓉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学会的 。
这一情节后来成为片子中表现小英雄追求美好人生典型细节。
二、强化视觉语言 刻画寓意抒情
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电视画面是纪录片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纪录片中有时只有几秒钟的画面,却会成为全片的灵魂,它使观众永远记住这一瞬间,并记住了纪录片中的人物。
纪录片《雕塑人生》表现著名雕塑家、年近八旬的刘焕章老人的故事。
岁月给他留下了沧桑的容貌,满头的白发和干裂的双手。
这些视觉形象都成为表现人物的最好的符号。
但片子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当刘焕章讲起自己这双虽然苍老但却不僵硬的手时,画面是这样表述的:我们特写了一只老人抚摸着石雕作品的手,柔和的自然光勾勒出饱经沧桑的、棕黑色的手在白色汉白玉石雕像的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个画面给观众留下不能忘却的记忆 。
有目的的追求镜头的寓意性和抒情性,应该是纪录片创作者创作中时刻保持的状态。
三、增强效果对比 强化整合统一
对比是纪录片创作者常用的手段,在画面对比方面我们是这样运用的:纪录片《走近戴碧蓉》片头,镜头 1,一棵寻常的、阳光照射下的美丽的小草; 镜头2,一张戴碧蓉十一岁成为小英雄时在天安门前拍的黑白照片,两个画面形象经过对比,告诉了观众画面外的信息:小英雄当
年就像这颗寻常的小草,但她却做
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对比的艺术感染力马上抓住了观众,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在情节对比方面:纪录片《走近戴碧蓉》中是这样运用的 。
戴碧蓉讲述了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态度,从戴碧蓉的讲述中没有看到她一丝的悲伤,看到的是她对生死的豁达乐观,充分展现了戴碧蓉刚强的一面。
接着戴碧蓉又讲述了手术后当少先队员们代表他们的父母来看望她时,她控制不住自己,泪流雨下。
面对死神戴碧蓉没有哭,可是面对看望她的小学生们戴碧蓉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两段采访前后呼应,从情节的对比中展现了戴碧蓉崇高品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戴碧蓉的形象表现更加立体丰满。
整合是对全片的整体把握,它是将电视语言的各要素达到自然统一,浑然一体,使作品更加和谐统一。
如纪录片《走近戴碧蓉》的结尾是这样处理的:
戴碧蓉一边刺绣一边哼出歌曲《小草》,小草歌曲的内容吻合了片子开头时用小草的镜头比喻小英雄的寓意,首尾呼应,全片从深层的内涵上形成统一。
综上所述,人物纪录片创作需要创作者从理性的思考,到感性的捕捉;从视觉语言的把握到强化整合统一。
这一切都需要创作者具有对纪录片事业充满激情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作者单位:天津电视台/责编:阿培)
编导演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