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48页PPT

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48页PPT

进行了评审时。
(3)制定纠正措施:造成不合格的责任部门(或工序), 应组织有关人员针对不合格原因制定纠正措施,一般情况下, 纠正措施制定应在接收到《纠正/预防措施表》或《不合格报 告》后一个工作日完成。纠正措施包括:
a)纠正/预防措施必须与分析的原因环环相扣,必须具 体,尽可能量化;
b)应急措施和长远措施,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影 响程度相适应;
2.不合格事实描述
1、当产品质量出现不合格时,应注明产品型号、数量、不 合格率、发现区域和时间等。如有可能附代表性样品或相 关投诉、检验、分析的记录等。对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隔 离、标识清晰并予以保存,以方便随后的原因分析。
2、评审不合格:对不合格的严重性和采取纠正措施的必 要性进行确认,判断问题的责任部门,并在“不合格事实 描述”栏“审核人”签名,评审通过的《纠正/预防措施表》 应报品质部登记、备案、编号。
的数据和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进行监控的结果进行分析。 b)分析方法:因果图、排列图、能力调查、控制图、数 据调查等。
②将已发生不合格的经验和情况定期补充到现行的风险 分析中去,以便由此采用预防措施,并可作为优化和修改 各种规范、流程、检测和加工设备、指导书的依据。
③对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的不合格的潜在原因,由相关部 门负责编制改进计划,填写《纠正/预防措施表》。
存产品的处理、
过程产品的处理、或顾客处产品的处理; ②请 求顾客让步
接收; ③赔礼道歉; ④赔偿损失; ⑤补充完善 文件、资源;
⑥按规定对责任者进行处罚。
2、纠正措施。 (1)定义: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 因所采取的措施。
(2)制定纠正措施前提原因: ①质量目标未达标时; ②设 备、设施由于维护检修不及时或未达到适用要求影响产品质 量; ③内审发现不合格时;④顾客严重投诉时; ⑤不合格
质量保证体系,产品满足相应的质量标准要求,售后 服务完善。 3. 在选择供应商时,对主要物料应有备用的合格供应商 。 4. 物料供应应本着优质、定点、就近、经济、合法、及 时的原则。
三.供应商审计的机构和人员
1. 质量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物料供应商质量评估和现 场质量审计,分发经批准的合格供应商名单。被指 定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关的法规和专业知识,具有足 够的质量评估和现场质量审计的实践经验。
(3)材料(含原材料、元器件、配件、辅材): ①选择不当,不能满足设备需要的要求; ②搬运贮存
不当造成损坏或混料(批); ③使用错误; ④标识错误 或不清。 (4)方法(含作业、作业流程):
①必须的规范作业流程不完整、不适用; ②规范的要 求不一致; ③未按规范执行; ④使用失效或作废文件。 (5)环境(作业环境):
3.不合格原因分析
制定纠正/预防措施的基本要求 : 1、要从根源上分析实际和潜在问题的原因。 2、实际和潜在的不合格,其根源可能是下述一种或多种: (1)人员:
①文化素质不够,不能接受或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缺乏必要且适宜的培训; ③缺乏必要的教育,没有树立正 确的质量观念和责任感。 (2)设备(含设施、装置、测量设备): ①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设备不配套; ②选用的设备与服务的 质量要求不相宜; ③维护、保养、调整无规范或未按规范。
(1)下列不合格应进行评审: ①顾客严重投诉时或在一段时间内顾客集中投诉某一项服
务时; ②对客户回访信息统计、分析,发现客户表达的突出不满
意问题; ③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时; ④公司下达的质量目标连续没有完成时。
(2)不合格的评审由品质部组织。 (3)评审的主要内容为:
①确定责任部门或责任者; ②评价影响程度和范围; ③提出处置意见。
企业应当建立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操作规程。 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应当有文件记录,并由质量管理部 门保存
1.不合格发生
1.1 不合格性质的划分
1.实施不合格:没有按规定程 序、规范实施。
2.效果不合格:实施效果没有 达到预期目标或规定要求。
3.体系不合格:文件没有作出 规定或提出要求;文件不相容;
①当质量发生周期性、系统性波动,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导 致不合格发生时;
②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指出的潜在不合格的问题;
③质量体系运行不畅发生“有事无人管理”或“工作推脱、 扯皮”时;
④对顾客意见、抱怨、期望进行分析,需采取措施以满足顾 客需要和期望时。
(3)制定预防措施: ①不合格潜在原因分析:a)要对产品检验和试验记录
2. 根据物料的分类,制定不同级别物料供应 商的评估、审计及管理方法:
物料等级分类
A类物料
B类物料
C类物料
资现 合 资 必 合
质场 格 质 要 格
审审 供 审 时 供
核核 应 核 现 应

场商


资合 质格 审供 核应

二.供应商选择的原则 1. 供应商必须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注册批准、具有相应
生产或经营批文的合法企业。 2. 具有相应产品的生产、检测设施设备条件和较完善的
(2)其他管理方面的原因,应从实际出发分析到人、机、料、法、 环。
(3)分析过程可采用查检表、排列图、因果图等统计技术,原因分 析完成相关负责进行审核,具体由各部门根据实际问题决定。
4.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1、纠正。 (1)定义: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2)不合格处置有下列方式及其组合:①对现有库
改变物料供应商,应当对新的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改 变主要物料供应商的,还需要对产品进行相关的验证及 稳定性考察。
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向物料管理部门分发经批准的合格供 应商名单,该名单内容至少包括物料名称、规格、质量 标准、生产商名称和地址、经销商(如有)名称等,并 及时更新。
质量管理部门应当与主要物料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在 协议中应当明确双方所承担的质量责任。
①储存条件; ②温度影响; ③湿度影响 ;
3.不合格原因分析
3、原因分析:发生部门收《纠正/预防措施表》或《不合格报告》 后,应及时(一般情况一个工作日内)组织原因分析。
(1) 对于与产品有关的原因分析流程: ①产品失效机理(原因)分析,确定产品失效原因; ②追溯生产过程,分析造成产品失效的过程原因; ③影响范围分析和造成不合格的责任部门(或工序)。
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物料供应商进行评估或现场 质量审计,回顾分析物料质量检验结果、质量投诉和 不合格处理记录。如物料出现质量问题或生产条件、 工艺、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可能影响质量的关键因 素发生重大改变时,还应当尽快进行相关的现场质量 审计。
企业应当对每家物料供应商建立质量档案,档案内容 应当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协议、质量标 准、样品检验数据和报告、供应商的检验报告、现场 质量审计报告、产品稳定性考察报告、定期的质量回 顾分析报告等。
文件不适用;在某一时间内,
不合格分布集中在个别要素或
个别部门。
1.2不合格类型 1.产品不合格:采购的有形产品
不合格;设备、设施、装置不合格。 2.服务不合格:没有满足顾客的
要求;没有达到公司规定的要求。 3.管理不合格:没有按程序、规定
进行管理和控制。
①受控状态下的质量改进不应纳入不合格范围。 ②采购的有形产品不合格。除接收后发现的应予记录外,原则采用退货或 拒收的处置方式,但在退货前应予以标识。 ③设备、设施不合格。除记录外,应停止使用进行检修处置。直接提供顾 客使用的设备(如电梯)应设置“检修”或 “暂停使用”等标识。
一.物料的分类 1. 根据物料对产品质量的风险程度确定物料的安全级别
: A类: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的物料如中药材、中药饮片
、原料药、关键辅料、直接接触药品包材等; B类:对药品质量有一定影响的物料如非关键辅料、
部分内包材等; C类:对药品质量基本无影响的物料如打码用色带、
油墨,小盒、纸箱、BOPP膜、打包带等。
4、结案标准化。对验证有效措施,如需更改文件,品 质部要求相关部门修订。
第六节 供应商的评估和批准
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对所有生产用物料的供应商进行质 量评估,会同有关部门对主要物料供应商(尤其是生 产商)的质量体系进行现场质量审计,并对质量评估 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行使否决权。
主要物料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企业所生产的药品 质量风险、物料用量以及物料对药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等因素。
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物料供应商质量评估和现 场质量审计,分发经批准的合格供应商名单。被指定的人 员应当具有相关的法规和专业知识,具有足够的质量评估 和现场质量审计的实践经验。
现场质量审计应当核实供应商资质证明文件和检验报告的 真实性,核实是否具备检验条件。应当对其人员机构、厂 房设施和设备、物料管理、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质 量控制实验室的设备、仪器、文件管理等进行检查,以全 面评估其质量保证系统。现场质量审计应当有报告。
b)对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完成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品质部应进 行跟踪,并查明未能按期完成的原因。当责任部门无正当理由 或未能确定出可接受的修正期限时,品质部报请管理者代表处 理。
c)当验证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发现无效或不明显时,应重 新分析原因,采取新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直至有效为止。
d)品质部应在纠正措施完成后一周内完成验证工作, 并将验证结果记录于《纠正/预防措施表》或《不 合格报告》相关栏目。
c)应用于其他类似过程和产品,实施过程中的防错方法 等;
d)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日期。
4.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3、预防措施。 (1)定义: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
采取的措施。
(2)制定预防措施前提原因: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过程、作业、 审核结果、质量记录、服务报告和顾客意见等潜在不合格原 因。如:
必要时,应当对主要物料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进行小 批量试生产,并对试生产的药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