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句子:语病六大类型五六类型五表意不明清晰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语意令人费解,或者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就会造成表意不明的错误,容易产生歧义。
第1方案例说表意不明类型例1许多欧洲国家看不上全美职业篮球赛。
[错因分析]“看不上”有两种解释:一是“看不到”,二是“看不起”。
1.词义不明造成歧义一个句子里的某个词是多义的,或某个词组(短语)的意义不确定,则可能引起歧义。
如:这本书是黄色的。
分析:“黄色”既可指颜色,也可指内容含色情成分。
例2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错因分析]“和”可以是连词,说服后跟“你”一起去的是“老师”;也可以是介词,被说服的是“老师”,跟“你”一起去的是“我”。
2.词性不明造成歧义词性不同,词的意义也不同。
句中某个词的词性存在不确定性,句子就容易产生歧义。
如:这个粮店的大米保管没有问题。
分析:此例中的“保管”既可以理解为名词,指仓库、粮店的保藏和管理工作;也可理解为动词,作“完全有把握,担保”解释。
例3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错因分析]可理解为“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进攻者是以色列;还可理解为“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进攻者是巴勒斯坦游击队。
3.结构不明产生歧义同一个句子或短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层次划分不同,其语意也不同,由此可能产生歧义。
如: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分析:“护林员……的问题”可以被看作主谓短语,也可以被看作偏正短语,由此可以产生两种意思,一种是对护林员揭发的问题感到气愤,一种是大家对护林员揭发问题的行为感到气愤。
例4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错因分析]“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可改为“安徽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
4.修饰不明产生歧义句子中的定语,因其修饰、限制的对象不确定,也会产生歧义。
如:王校长和几个学校的领导一起参加了座谈会。
分析:“几个”修饰对象不明确。
是指本校的几个领导,还是指其他学校的领导,不明确。
例5宣传部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必须受到严肃查处,这是极为重要的。
[错因分析]此处属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此句中“这是极为重要的”中的“这”有歧义,“这”是指“宣传部……的专项行动”,还是指“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必须受到严肃查处”,指代不明。
5.指代不明产生歧义有些句子因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指代不明而造成歧义。
如: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分析:指代不明。
“这方面”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不明确。
例6黎明,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前往上海。
[错因分析]“和”有歧义。
觉慧是“告别”了所有的人,还是只“告别”了觉新、觉民?表意不清。
6.停顿不明产生歧义句子中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造成歧义。
句子中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加了标点符号),也可能使句子产生歧义。
如:县里的通知说,让赵镇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分析:“本月15日/前去汇报”,这种停顿的意思是15日当天汇报;“本月15日前/去汇报”,这种停顿的意思是15日以前的某一天去汇报。
第2方案名师授解题技法一调研典范题型领悟解题方法下面句子都有表意不明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例1大家正在旅游车上有说有笑,小刘突然发来短信问:“你们爬过山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词多义造成歧义。
“过”可作动词,表示“过去、翻过”,又可以作助词,表示时态。
例2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画家,竹画是中国画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它”既可指翠竹,也可指竹画。
名师教你解题(1)熟悉产生歧义的各种原因,对容易造成表意不明的词汇和结构方式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重点抓三类词:多音多义词、数量词、指示代词。
如[例1]便是由于多义造成的错误;[例2]便是由指代不明而造成歧义。
例3本月3日和10日下午,参加“高新技术科技会”的代表视察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的生态工业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停顿不明。
“3日和10日下午”可停顿为“3日和10日/下午”和“3日/和10日下午”。
例4细心的记者发现,会场上没有摆设鲜花,会场中间的会议桌没有铺台布,一边五把红色靠背的椅子已经摆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边……”表意不明,有歧义。
名师教你解题(2)注意肯定、否定变化,辨别句意是否明确;变换节奏,注意轻重音、停顿、标点等,遇到这类词注意检查语句是否有歧义。
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一封信”,其中“就”轻读,表明效率高;如果重读,则表明效率低,“只”“仅”的意思。
再如[例3]是由停顿不同造成表意不明。
(3)辨析真歧义和假歧义。
真歧义是指一句话既能这样理解,也能那样理解,使人无所适从。
假歧义是指有的句子从局部看具备了歧义句的特征,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到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
他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第一句说了“孩子”和“孔乙己”两个对象,从“围”可以看出“孩子”是复数,所以,第二句用“他”和“他们”两个代词,也不会使人误解,没有歧义,而[例4]“一边五把”就是真岐义。
例5鲁西南民间织锦织造工艺复杂,大小工序共72道。
这一技艺主要分布在济宁和菏泽的部分地区,其中以嘉祥县为典型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济宁和菏泽的部分地区”有歧义。
二课堂技法归纳总结第3方案积累与运用下面句子都有表意不明之处,请具体分析。
(1)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题目为“我国现阶段医药领域的问题与对策”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大家认为它并没有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既可以理解为“财务大臣……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也可以理解为“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2)“几十个”既可修饰“报社”,也可修饰“记者”。
(3)“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既可理解为“很多人批评文章”,也可理解为“文章批评了很多人”。
可改为“这篇……文章批评了很多人……”,也可以改为“很多人批评这篇……的文章”。
类型六不合逻辑语言中的“不合逻辑”现象指的是句子内容不合事理、不合实际、不合客观规律的现象,以及句子表述不够严密、不合情理、自相矛盾的现象。
前者是由于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或不当而产生的内容上的毛病,后者则是由于语言表达不周密而产生的形式上的错误。
第1方案例说不合逻辑类型例12016年北京赏石艺术品博览会日前开幕,赏石是以天然石及玉石、园林奇石等为观赏对象,领略其独特美的艺术鉴赏活动。
[错因分析]此处属概念并列不当。
此句中“天然石”的概念大,包括“玉石”,故此句中“天然石及玉石”并列不当。
例2张晓亮从小就喜欢读文学作品,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和外国文学名著。
[错因分析]概念并列不当。
“外国文学名著”中包含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
1.概念混乱概念之间有六种关系,即同一关系、种属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
运用概念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关系,否则就会违背事理。
如: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分析:概念不清。
“黄发垂髫”包括了小孩和老人,与“初懂事理”相矛盾。
概念混乱多指概念并列不当。
当看到并列词语或短语时,可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交叉情况等。
例3他在这里下了车,我断定他大概是本地人。
[错因分析]状态上自相矛盾。
“断定”,肯定;“大概”,估计、不肯定。
例4翻开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人们就会发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总是在山的边缘地带。
[错因分析]频率上自相矛盾。
“往往”,时常,经常,但未必每次皆然;“总是”,每次都不例外。
2.自相矛盾同一个句子,在逻辑上,应该保持前后语意的一致性,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如: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院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分析:“日前”即“前几天”,表示时间已经过去;“正”表示在进行之中。
二者矛盾,可改为“目前”。
例5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缺乏的,一是信心不足,二是方法不当。
[错因分析]否定失当,“不能”与“不足”“不当”构成双重否定,去掉“不足”“不当”。
例6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长只有严于律己,树立正面形象,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才能避免孩子今后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错因分析]此处属否定失当。
此句中“避免孩子今后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避免”与“不会”构成双重否定,造成了前后语意不合逻辑。
故应该删去“不会”。
3.否定失当否定失当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
导致此类语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误用了否定副词,二是不理解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了一重否定。
如: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分析:句中滥用否定词造成了语意混乱。
“防止金融危机发生”才符合事理,句中加入否定词“不要”反而导致了语病,可把“不要”删掉。
否定失当要抓住句子中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如“禁止”“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以防”“防止”“劝阻”“阻止”等。
例7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