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秦思2011-2-24 22:50:3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科索沃战争是继海湾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历史根源和内外背景,认真总结战争的战略特点,正确评估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科索沃战争的基本情况1999年北京时间3月25日至6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制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持续78天的侵略战争,开创了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科索沃战争的由来科索沃问题由危机演变为战争,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复杂的内外背景。
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由科索沃地位引发的历史积怨和民族矛盾由来已久。
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人占90%,其余为塞族和黑山族。
14世纪之前,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在该地区推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居民被迫离科北迁,阿族人逐渐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体民族。
两次世界大战中,科索沃几易其主,但最终回归南联盟。
数百年间科索沃地位的变迁,使塞阿两族在谁是科主体民族和科归属等问题上形成尖锐矛盾,并结下了深深的历史积怨。
二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持续已久。
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族极端分子多次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
1968年,阿族制造大规模骚乱,并第一次公开喊出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口号。
1981年,阿族暴力冲击政府机关,南被迫在科实行长达20个月的紧急状态。
原南联邦解体后,阿族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
1991年10月,科索沃阿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并于次年5月秘密选出了自己的总统。
1994年阿族还成立了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到1998年7月该组织已发展到2万余人,一度控制了科索沃近1/3的领土,导致科索沃危机不断升级。
需要指出的是,阿族分裂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除外部因素外,南在民族政策上的某些失误,也是阿民族分裂势力加以利用和不断策划民族分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
三是美等西方国家拔掉南联盟这颗钉子蓄谋已久。
两极格局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把南联盟看作在欧洲彻底铲除共产主义和实施东扩战略的主要障碍。
尽管科索沃问题纯属南联盟内政,但美等西方国家却以阻止南进行“种族清洗”为由,竭力推动科索沃问题国际化,借机干涉南联盟内政。
1998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推动联合国通过决议,压南做出单方面让步。
1998年10月,北约国家大兵压境,以武力威胁逼其接受了具有“城下之盟”性质的“霍一米协议”。
1999年1月16日,北约又借口南塞警察部队杀害拉察克村的45名阿族人(后经芬兰等国际法医小组证实死者都是在战斗中被打死的)而扬言对南动武。
朗布依埃和巴黎和谈期间,美等北约国家逼南签署有损南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朗布依埃协议”,遭到南的断然拒绝,北约遂以此为借口对南大打出手。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将这场战争强加给南联盟,除有在科索沃问题上逼南就范的直接目的外,还有许多深层次的战略考虑。
美国的意图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需要:一是推行全球霸权的需要;二是“制南弱俄”、消化“冷战成果”的需要;三是“以乱治欧”,争夺欧安事务主导权的需要;四是推出北约新战略的需要;五是实验高新武器装备的需要。
欧洲国家甘愿登上美国的战车,既有维护与美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一面,也有维护各自战略利益的需要。
英国想借重“英美特殊关系”重振其日渐衰落的大国地位,增强对欧洲事务的影响。
法国欲通过参战,削弱美对北约的领导地位,争夺对欧安事务的主导权。
德国在战后首次直接参战,除去国内需要之外,急欲摆脱战败国阴影也是重要考虑之一。
(二)科索沃问题的前景科索沃战争已结束一年,但该地区局势一直动荡不定,和平进程面临诸多难题:一是化解阿、塞两族的矛盾难。
南军撤出科索沃后,阿族非法武装针对塞族的暴力事件不断,致使科索沃20多万非阿族人中近18万人被迫逃离科索沃。
二是全面解除“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难。
“科解”的5 000人虽被改编为“护卫团”并交出了部分武器,但受北约偏袒,仍保留了大量骨干分子和精良装备。
三是返乡难民安置难。
尽管滞留在境外的阿族难民陆续返科,但由于国际社会提供的人道主义物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致使约50万返科难民的住房、电力供应和医疗服务难以保障。
同时,“科解”不断制造恐怖事件,造成大批塞族居民背井离乡,形成新的难民潮。
四是临时特派团开展工作难。
由于组建仓促、警力不足、派驻人员到位率低,加之“科解”的干扰,特派团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五是经济重建难。
受战争的影响,科1999年农业产量同比下降65%,小麦产量只能满足30%居民的需要,电力供应仅能保障2/3居民的日常生活。
于1999年7月底举行的首次科索沃国际授援大会上,国际金融机构仅确定了科索沃重建急需的5.6亿美元,且允诺的经援迟迟未能完全到位,致使许多重建项目停滞不前。
科经济全面复兴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今后,科索沃局势可能呈现“不战不和、难分难合”的局面,科索沃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科索沃战争的战略特点(一)战争动因中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因素的作用上升科索沃战争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两大因素的影响更显突出。
意识形态因素。
北约发动对南战争的借口和目的本身都具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
北约公开宣称的理由是“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真正目的之一则是改变南联盟国家的政治性质,摧垮欧洲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堡垒”。
“克林顿主义”和“布莱尔主义”的理论核心即是以“明显的道义上的正当理由”对“不听话的国家”动用武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索沃战争是一场意识形态之战。
那种认为“高技术时代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地缘政治因素。
北约对南战争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对主要对手俄罗斯进行“预防性遏制”。
从美国讲,还意在推行其以“确保世界领导地位”为核心的全球战略,实验以“防区外干预”为核心的北约新战略,确立以“人权高于主权”、“北约高于安理会”为核心的“科索沃模式”,实践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所宣示的“夺取欧亚大陆控制权”的战略企图,建立美国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
此外,国际安全机制和国际法准则遭到破坏、国际社会制止战争的力量较弱、南联盟缺少能给敌以重创的“杀手锏”,亦是未能遏制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经济因素是北约发动战争的重要依恃,更是美国推动战争的重要动力。
(二) 战争进程充满多个领域的综合对抗多种对抗中,军事、政治、经济领域的对抗尤为激烈。
军事上的对抗。
既有兵力兵器的“硬对抗”,又有战略战术的“软对抗”。
北约在“硬对抗”中给南造成惨重损失,并最终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根本原因是拥有兵力兵器的压倒性优势;南军虽英勇顽强,但始终被动挨打,“硬件”落后使然。
北约预计72小时的战争打了78天,问题主要出在战略判断错误上,在“软对抗”中陷入被动;南军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令强敌迟迟不能得手,靠的是战略判断正确,战术运用灵活,充分利用了本土作战的优势。
政治上的对抗。
政治战贯穿始终,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要影响。
北约开动舆论工具,极力把南联盟“妖魔化”,导致南在国际社会“得道寡助”。
北约广泛开展心理战,制造思想混乱和心理恐惧,对分化南内部起到一定作用。
南联盟长时间抗击世界最强大的军事联盟的高技术打击,并最终迫使北约作出一定让步,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充分发挥了反侵略战争的政治优势。
北约迟迟不敢作出发动地面进攻的决策,重要原因之一是害怕联盟政治分裂、害怕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失分。
北约空袭南联盟后政治上陷入严重被动,对于北约最终走上政治解决道路,所起的作用亦十分明显。
国际社会的外交斡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经济上的对抗。
北约始终将南联盟的经济设施作为打击目标,特别是在迟迟不能迫南就范的情况下,把打击重点转向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其“点穴”式精确打击给南经济造成的破坏比夷为平地的大面积狂轰滥炸要严重得多。
北约还对南实施了经济封锁和石油禁运。
南最终作出实质性妥协,并非军事力量失去抵抗能力,主要是经济濒于崩溃、生存面临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战争是现代条件下的一场经济战。
(三)科索沃战争勾画出现代局部战争的新形态首先,战争具有典型的高技术性质。
北约使用的兵器几乎全部是新近研制或改进的高技术武器,具有高精度、远毁伤、高效费比等优势。
北约实施的是多国部队、多个军兵种、多种兵器紧密协同的一体化联合行动,进行的是空地海天磁五维作战。
战争具有前所未有的非接触性,没有短兵相接,没有前后方界限。
战争具有突出的信息战性质,信息争夺贯穿战争始终。
其次,战争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
首先是力量不对称。
一方是包括主要发达国家的强大军事联盟,而另一方是国小力弱且孤立无援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是技术不对称。
一方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另一方多数武器装备起码要落后20年。
三是行动不对称。
一方始终进攻而无需防御,另一方始终防御而无力进攻。
四是动员不对称。
一方进行的仅仅是场有限战争,只需局部动员,而对另一方来说则是一场全面战争,需动员举国之力迎敌抗战。
五是损失不对称。
一方几乎是“零死亡”,而另一方付出惨重代价。
一方仅耗费685亿美元,而另一方则蒙受2 000多亿美元的巨大损失。
其三,战争具有突出的空袭战性质。
空袭成为最基本的作战方式。
进攻一方无需再攻城掠地,仅靠空袭即达到主要目的。
北约之所以热衷于空袭战,主要是因为:可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空中优势,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军事行动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可避免因打地面战而陷入游击战泥潭难以自拔。
三科索沃战争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科索沃战争是世纪之交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跨世纪的国际战略形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深入研究科索沃战争后的总体国际战略形势,洞察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一)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但向多极过渡的大趋势并未逆转世界在向多极化过渡中,由于大国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尚未形成,美国霸气十足、建立单极世界的势头有新的发展。
科索沃战争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必然对多极化进程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但科索沃战争同时表明,美欲建立单极世界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世界多极化不仅符合时代的潮流,也是多数国家的愿望,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难以得逞,当今世界不是单极世界也不是多极世界,而是向多极过渡的世界。
在过渡时期,单极与多极、称霸与反霸的斗争成为世界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