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及PU
肌肉骨骼疾病(吲哚美辛、布洛芬) 冠心病(阿司匹林)
Fosslien E. Ann Clin Lab Sci 1998
NSAIDs导致溃疡的机理
花生四烯酸
环氧合酶
抑制COX-1活性→细胞保护性PGs
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
4.易感因素
身心因素:应激 遗传因素:O型血、家族史 吸烟
H. pylori
感染
正常胃黏膜
急性胃炎 慢 性 胃 炎
2.十二指肠液反流
吸烟 胃肠激素 胃手术
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下降 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 碱性十二指肠内容物 反流至胃 ↓ 胆汁反流性胃炎
十二指肠胃反流
3.免疫因素
A型萎缩性胃炎
壁细胞抗体:破坏壁细胞
内因子抗体:阻止维生素B12吸收
恶 性 贫 血
贲门 胃小弯 胃角
胃底 胃大弯 胃体
十二指肠
胃长期、反复、节律性、周期性、
可被进食或抑酸药物缓解
其他症状:腹胀、反酸、嗳气等
体
征
缓解期:无明显体征 发作期:上腹部压痛
腹痛的特点
部位:中上腹、剑突下、可放射 性质:隐痛、钝痛、胀痛、灼痛 节律性
Duodenal ulcer
Gastric ulcer
四、病
理
好发部位:DU(球部前壁),GU(胃角、胃窦) 数目:单发、多发(对吻)、复合 大小
DU:0.2~1.5cm(巨大溃疡>2.0cm) GU:0.5~2.5cm(巨大溃疡>3.0cm)
形状:圆形、类圆、线形、不规则形 深度:穿透性溃疡
4.理化因素
年龄 饮食:速度、不节、温度、咀嚼、酒、浓茶、 咖啡、吸烟、辛辣食物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慢性胃炎发生机制
各 理化 种 Hp 致 病 胆汁反流 免疫 因 其他 素
黏膜 粘液 屏障 功能 破坏
H+ 逆流
黏膜充血水肿 (急性炎症炎性 细胞浸润)
肠化生 (肠腺增多)
DU:餐后2~4h(饥饿痛、夜间痛) GU:餐后1/2~1h (餐后痛)
治疗:抑酸剂
慢性胃炎
胃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发病率高
成人:~100% 有症状者:36%~74%
病因:Hp感染 临床表现:症状多样,非特异性
反酸、嗳气、腹痛、腹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2. 十二指肠液反流 3. 免疫因素 4. 理化因素
5. 其他
1.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
Z-E S
正常 >15 BAO/MAO >0.6 >1000 个 mmol/h mmol/h ng/L
PCM
BAO MAO GAS
10×108 3 35 <150
2.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 Hp
Science 2005, 310 (5745): 34
Hp与消化性溃疡
胃炎、消化性溃疡
Gastritis & Peptic ulcer
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杜奕奇
学时安排及重点内容
学时: 2学时 急性胃炎(15’) 慢性胃炎(25’)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 40’) 重点内容 急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 PU的腹痛节律、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特殊类 型溃疡、并发症、PPI的作用及用法、根除Hp经 典方案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Cox-2抑制剂 复合维生素、叶酸、硒制剂 中药:胃复春、胃萎灵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SD
胃炎、消化性溃疡
Gastritis & Peptic ulcer
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杜奕奇
一、流行病学
总体发病率:10% 性别:男:女=2~5:1
部位:DU:GU=
3:1
胃黏液层 黏液颗粒
上皮细胞
胃 黏 膜 屏 障
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学说
b
正常
溃疡
O 防御性因子
黏膜屏障 黏液、碳酸氢盐 黏膜血流 前列腺素(PG)
A 攻击性因子
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幽门螺杆菌 NSAIDs 自由基 炎症
DU的发病机制
胃酸分泌增多
壁细胞总数增多 壁细胞敏感性增强 反馈机制缺陷:pH↓→Gastrin↓→H+↓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餐后及夜间H+↑ 胃排空加快:酸负荷↑
Cox-2 抑制剂
COX-1
保护性 前列腺素 血栓素
COX-2
致炎性 前列腺素 血栓素
胃黏膜保护 血小板聚集
红肿热痛 血管扩张
门脉高压性胃炎
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引起胃底静脉曲 张,不能及时清除代谢产物,引起胃黏膜 渗血及糜烂
普通光
NBI
急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纳差
黑便、脱水 诊断:胃镜发现糜烂及出血灶
祛除病因
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NASID 慢性感染灶
防治十二指肠胃反流
促胃肠动力药:吗叮啉5~10 mg,3/日 结合、中和胆汁:铝碳酸镁0.5,3 /日 铋剂、硫糖铝、铝碳酸镁、瑞巴派特 ……
保护胃黏膜
根除Hp
RBC
根除Hp
推荐四联10d方案:PPI+铋剂+2种抗生素
六、诊断
浅表性
黏膜红斑(点、片状、条索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班 黏膜病变顶部脐样糜烂(<1 cm) 多发、呈半球状、条索状 黏膜呈颗粒状 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壁细小
糜烂性
萎缩性
Hp感染的检测
快速尿素酶试验
病理切片染色 培养 黏膜涂片革兰氏染色 基因方法: PCR等
Warren & Marshall
1979年注意到胃内细菌
1982年成功分离Hp
Hp感染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 癌
Hp相关性胃炎
H. pylori与慢性胃炎的病原关系已确立
H. pylori +患者基本上均表现有胃窦胃炎 根除H. pylori使胃炎得到缓解 动物、人体实验口服H. pylori可引起胃炎的病变
壁细胞膜受体
兴奋性受体: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
抑制性受体:生长抑素、前列腺素
乙酰胆碱 胃泌素 组胺
→ H+
泌酸相关指标
PCM:壁细胞总体 BAO:基础泌酸量 MAO:胃泌素刺激后的最大泌酸量 Gastrin:胃泌素(促胃液素)
正常 GU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DU
20×108 7 50 正常或偏高
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减弱
碳酸氢盐分泌减少 PGE合成减少 黏膜血流障碍
GU的发病机制
胃酸及蛋白酶正常
胃黏膜防御减弱
PGE合成减少 黏液细胞不成熟 炎症反应严重:慢性胃炎 黏膜血流下降:胃角
胃运动功能障碍
排空延缓 胆汁反流
GU及DU发病机制的区别
H+ H+ Pepsin H+ Pepsin GMB H+ Pepsin GMB
Hp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感染率高 根除Hp后溃疡很少复发 根除Hp后并发症减少
Hp感染是消化性 溃疡的重要病因
3. 药 物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有效的镇痛及抗炎药物 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每年超过10亿张处方 非处方用药(OTC) 每年消耗20亿美元以上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2年11月,上海
三、慢性胃炎的部位分类
胃窦炎:多由Hp感染引起
胃体炎:多与自身免疫有关
全胃炎:可由Hp感染扩展而来
胃内的5个活检部位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2年11月,上海
四、慢性胃炎的病理分类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萎缩(胃窦)
隆起型: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 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
浅 表 性 胃 炎
平 坦 型
隆 起 型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2年11月,上海
慢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
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下血管显露;可伴有黏
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中性粒细胞
萎缩(胃体)
单个核细胞
肠 化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2年11月,上海
1.炎症
慢性炎症:以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浸润为主 炎症活动: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可形成小凹 脓肿
中 性 粒 细 胞
淋 巴 滤 泡
慢性炎症
炎症活动
2. 化生(metaplasia)
肠化:胃腺体被肠腺(杯状细胞)代替
概
念
胃炎:胃黏膜的炎症,分为急性、慢性和特殊类 消化性溃疡:即溃疡病,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引起自 身消化,导致上消化道黏膜缺损深及黏膜下层,包 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表现为慢性上腹痛
糜 烂
溃 疡
胃炎的分类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
腐蚀性胃炎
感染性胃炎 嗜酸细胞性胃炎 Menetrier病
饮食:饮酒、咖啡、辛辣、高盐
三、发病机制
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和(或)攻击 因子增强
防御因子 攻击因子
•胃黏液-HCO3 -屏障 •胃黏膜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