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医学案例版第六章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社会医学案例版第六章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健康是一种平衡
健 康 亚 健 康
抵抗因素 致病因素
疾 病
死亡
第一节 概
述
一、几个基本概念 (一)行为(behavior) ——是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反应 先天性定型行为:先天性的,不需要通过学习获 得 反射行为:对外界刺激的自动反应 本能行为:
—— 个体保存行为:如摄食行为,防御行为等 —— 种族保存行为:包括性行为、抚幼行为等
五、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 (一)吸烟 1.吸烟对身体的危害 2.吸烟会成瘾 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兴奋剂 3.吸烟的社会影响 4.吸烟的预防
1990年美国,33%的死亡归因于吸烟 现在活在世界上的人中,5亿人可能最终死 于吸烟。 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吸烟者超过3亿, 其中大多数是男性。 估计: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吸烟。 估计:到21世纪中叶,因吸烟死亡人数将 达到1亿,占总死亡人数的34%。 这些人中有一半是在35~69岁之间就死去的。
美国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7项健康习惯:
每天睡足8小时 每天都吃好早餐 不吸烟 不饮酒或有节制的少量饮酒 每天进行规律性的体育锻炼 极少或不在两餐之间进食 减肥时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0%
有这7项健康习惯的成人的心身健康水平、 患病率、死亡率、伤残率均较没有这些习 惯的成人好,期望寿命也长11年。
(二)危害健康行为 1.不良生活方式(习惯性行为) 指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 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 酗酒、缺乏体育锻炼、高盐、高脂饮食、不良进食习 惯等。 2.致病行为模式(A、C型行为) 指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 其核心表现为不耐烦和敌意。 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 均显著地高于非A型行为者。 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肿瘤发生有关行为模式,其核 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 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结肠癌、恶性黑色素瘤 的发生率高出其他人三倍左右。
行为、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 医学技术水平提高
生活水平提高 寿命延长
疾病模式改变
感染性疾病 急性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生活方式相关疾病
吸烟
恶性肿瘤
不合理饮食 肥胖与超重
心脑血管 系统疾病
高血压
缺乏运动 心理紧张
糖尿病
遗传因素
一、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趋势 1.胚胎时期:父母吸烟、喝酒:畸形和先天 性疾病; 2.出生后:家庭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 3.婴幼儿时期:喂养不当、饮食不卫生:营 养性贫血、佝偻病; 4.儿童少年时期:饮食、起居不合理:脊柱 弯曲、龋齿、砂眼; 5.青少年:朋友的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直 接影响; 6.老年期:生活方式不健康: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
(二)生活放纵造成机体的衰竭 1.色情网络成瘾 2.网络交际成瘾 3.网络强迫行为 4.信息收集成瘾 5.游戏成瘾 危害 1.对心身健康的损害 2.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三)享受型生活方式“废用”性的机 体退化 (四)生活中的失慎与失范导致直接的 伤亡 (五)生活压力导致的机体受损 (六)挑战生理极限的心理、生理代价
二、健康相关生活方式 (一)促进健康行为 1.基本健康行为 合理营养 平衡膳食 积极锻炼 适量睡眠 积极的休息 2.预警行为 使用安全带 溺水、车祸、火灾发生后的自救 3.保健行为 定期体格检查 预防接种 发现患病后及时就医 咨询 遵从医嘱 配合治疗 积极康复 4.避开环境危害 污染的环境 减轻环境污染 紧张生活事件 5.戒除不良嗜好 吸烟 酗酒 滥用药物
第六章 行为、生活方式 与健康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 研究行为、生活方式的健康意义 行为、生活方式的特点与类型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与原则
WHO顾问认为: 疾病控制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控制 传染病传播,方法是消灭病原体,通过改进环 境、水源卫生去解决;第二阶段为个人卫生阶 段,通过预防接种各种疫苗和保健手段,预防 疾病发生。第三阶段是通过改变人的不良行为, 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习惯,来预防现代疾 病的发生。 健康行为是保证身心健康,预防现代疾病关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缺血性心脏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
食欲不振
各种肿瘤,如肺癌、 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等
(二)酗酒 1.酒精对身体的影响 2.酗酒的预防 国外法律措施: (1)强制实行允许饮酒的最小年龄规定 (2)通过高税高价,以经济手段控制酒精总消 费 (3)限制高度酒、鼓励低度酒的生产和销售 (4)谨慎发放酿酒、贩酒、销售酒的公司营业 执照 (5)加强对汽车驾驶人员的酒精监测,严惩酒 后驾车、酗酒闹事等违法行为
吸烟对健康的影响
对被动吸烟者
新生儿、 婴幼儿
对吸烟者
胎儿
学龄儿童
成人
慢性支气管炎 呼吸功能障碍
流产、 早产、 死产、 低出生体重
新生儿死亡、 肺炎、喘息 样支气管炎
反复呼吸系统 感染、哮喘 缺血性 心脏病
肺癌、 副鼻窦癌
吸烟对健康的影响
对被动吸烟者
急性影响
对吸烟者
慢性影响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功能障碍 血压上升 心率加快 末梢血管收缩 循环障碍
(三)吸毒 1.吸毒对国家、社会的危害 2.吸毒对家庭的危害 3.吸毒对个人健康的危害 4.吸毒的预防
(四)性乱 1.性乱的原因 2.性乱的危害 3.预防性紊乱行为的措施 4.防止性病的传播 5.性传播疾病的治疗
(五)不健康饮食行为
不健康饮食行为
进食 过多
营养过剩 热量过剩 导致 各类慢性 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 冠心病
3.不良疾病行为 疾病行为指个体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 复全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 不良行为表现形式有:疑病 恐惧 讳疾 忌医 不及时就医 不遵从医嘱 迷信 自 暴自弃 4.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吸毒可直接产生成瘾的行为,导致吸毒者 身体的极度衰竭,静脉注射毒品,还可能感 染乙型肝炎和艾滋病; 混乱的性行为可能导致意外怀孕,性传播 疾病和艾滋病。
二、研究行为、生活方式的健康意义 人类行为基本特征: 遗传性 获得性 适应性 能动性 社会性 有的行为对人的健康有利,促进人的健康 有的行为却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导致疾 病
对健康行为的判别: 1.个体或团体行为取向能有益于他人、自身 的健康 2.个体行为表现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如起居、 个体健康等 3.外显的表现行为和内在思维动机的协调一 致 4.个体行为表现出容忍和适应 5.学习和工作上的创造力表现
消费水平
通过媒体了解所处社会
合理的标准 有利于社会的 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 消费结构 社会交往网络
恩格尔系数
宗教活动
有利于个人的 全面发展, 有利于健康
消费观念
业余爱好和创作 参与或观看文艺、 体育、旅游活动
生活方式: 1.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 消费水平:反映物质生活资料消费数量的标志, 其衡量的指标主要是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支出水 平。 消费结构:指在生活性消费中,各种消费支出所 占的比例,其衡量的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是恩格尔 系数。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家庭中食品支出占总支 出的比例。 消费观念:人们对待物质消费的认识和态度,是 消费方式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消费水平和消 费结构的形成包含了消费观念的影响。
三、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一)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 1.潜伏期长 2.特异性差 3.协同作用强 4.变易性大 5.广泛存在
(二)不良生活方式的产生的原因 1.生活目的、需要和动机产生的错位 2.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 3.社会巨变引起的生活方式变化 4.无知者无畏 5.人格缺陷
四、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途径 (一)生活观念导致的“病从口入” 1.“不干不净,吃了不长病” 2.“生吃蟹子活吃虾,半生不熟吃蚂蚱” 3.“大腹便便,富贵富态”
2.精神生活方式 ①通过媒体获取信息,了解自己所处的社 会。 ②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 ③建立和保持社会交往网络。 ④参与宗教活动,获得心理慰籍。 ⑤从事业余爱好和创作。 ⑥参与或观看文艺、体育、旅游活动等。 影响精神生活方式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社会文化观念、个人价值观念。
3.闲暇生活方式: 任何度过闲暇时间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主要涉及到精神生活。 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学习、锻炼、获取 信息,参与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社会交往, 也利用闲暇时间休息和消遣。 闲暇生活方式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第一,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 第二,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特 别是是否有利于健康
三、行为、生活方式的特点与类型 (一)人类行为的特点 1.人类行为的目的性 2.人的行为受需要、动机、情感、 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 3.人的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差异性 4.人的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生活方式的类型 1.美国学者米切尔: 第一,需要驱动类: ①活命型生活方式 ②维持型生活方式 第二,外向类: ①归属型生活方式 ②奋斗型生活方式 ③成功型生活方式 第三,内向型: ①我行我素型生活方式 ②体验型生活方式 ③社会自觉意识型生活方式: 第四,外向与内向混合类:综合型生活方式
健康行为必须满足:
五条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且第一条是必备的 ①行为表现必须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 健康,即行为必须具备有利性。 ②行为表现必须规律有衡,如定期定量运动,即 行为必须具有规律性; ③行为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 身行为,如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环境条件选择运动 项目,即行为必须具有与环境的和谐性; ④行为必须与内在心理状态一致,不强迫自己做 自己认为没有价值或者不重要的事情,即行为必 须具有一致性; ⑤行为的强度有理性的控制,即行为必须有适宜 性。
习得行为: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 社会化过程获得的
不良行为
环境变化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