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延平区第一批电子档案遗址解说词

延平区第一批电子档案遗址解说词

延平区十二处革命遗址解说词前言:延平,地处福建北部闽江上游“三江汇合处”,扼闽北交通咽喉,为当时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1927年延平第一个党组织的成立到1949年延平解放,延平历经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入延作战,建立了红色政权,开辟了延平新苏区。

抗日战争时期,延平作为东南前线的大后方,积极接纳各方人员,火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迁至延平,由此成为闽浙赣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历经22年的艰苦斗争,延平留下了许多红色印记,至今发现的就有32处革命遗址,此次精选12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革命遗址作简单介绍。

一、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与国民党十九路军谈判旧址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与国民党十九路军谈判旧址——位于延平区王台镇政府东南方向八角楼。

八角楼原名“魁星阁”,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冬,是一座三层木质建筑,因其楼台四面八角翘首云霄,后人称其为“八角楼”。

1933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进驻王台,将八角楼设为东方军首长开会的场所。

东方军入闽后连战连捷,有力的消灭了国民党19路军的有生力量,迫使十九路军谋求“联共反蒋抗日”的新道路。

9月23日,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在王台八角楼内与19路军代表陈公培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等事项进行了谈判,双方达成临时停战协定。

这次谈判史称“王台谈判”。

王台谈判加速了十九路军联共反蒋抗日的进程,推动了“福建事变”的发生,对于巩固苏区根据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突破封锁线赢得良机。

该遗址被南平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党史研究室分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

目前,八角楼内还保留有红军标语。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南平溪口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南平溪口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延平区王台镇上溪口村,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三十年的两进式合院建筑,是延平区现保存最好的一处苏维埃旧址。

1933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东方军入延后,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同时,还派出工作队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如在王台建立了临时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南平溪口革命委员会。

在革命委员会的主持和配合下,东方军深入各村大力开展轰轰烈烈的扩红筹粮、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激发了群众参加红军的热忱,全镇先后有173人参加了红军。

当时的王台镇成为延平县域革命活动的中心所在地,延平苏区成为当时中央苏区闽赣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遗址被延平区、南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东方军野战医院旧址东方军野战医院旧址——位于延平区王台镇王台村仙庵岭下黄氏祠堂内。

黄氏祠堂建于明万历十七年间,是一座清代两进式合院建筑。

1933年,东方军入闽作战时值盛夏,阴雨连绵,8、9月间,东方军围攻延平、顺昌期间,由于长途跋涉、连续作战及天气炎热缘故,伤病员较多。

9月18日,东方军司令部下达指令要求东方军卫生部在王台开设野战医院,要求各部伤病员由沙溪口运往王台接受治疗。

为后续作战提供了保障。

四、闽赣省委常委会议旧址闽赣省委常委会议旧址——位于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珠宝庵。

珠宝庵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为木质结构,该旧址基本保有原来的面貌。

1935年3月,闽赣省委机关、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闽赣省军区武装部队在宁化、建宁和江西边界游击活动一段时期后,为了甩掉敌人的追击,队伍往南平王台方向一带移动,沿途打土豪筹款、袭击敌人交通线。

在王台驻扎期间,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在溪后村的珠宝庵内召开了闽赣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向闽南挺进,以及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等事宜。

五、东方军司令部西芹旧址东方军司令部西芹旧址——位于延平区西芹镇前溪路131号玉封庙。

1933年9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司令部从三千八百坎移驻西芹,彭德怀司令员指挥部队加紧佯攻延平城,集中力量歼灭水口、沙县方向来援之敌。

9月18日,东方军在西芹司令部发出指令:十九路军毛维寿部18日似由芹山向西芹前进以策应谭部之企图。

司令部命令红三军团第四、第五师主力速即赶至西芹和沙溪口,伺机阻击沙县方向援敌。

(这段内容来源于电报,可以不用解说,用电报图片来展示说明)9月18日上午8时许,红军第十三团在西芹中坪村洋头自然村西南面的芹山与援敌三六六团遭遇并展开激烈战斗。

此次战斗,共缴获敌步枪800余支,自动步枪8支,机关枪6挺,军旗一面,捕获敌官兵1000余人,毙伤敌200余人,创造了我军在运动战中以一个团歼灭敌一个团的辉煌战例。

六、中共南沙尤支部旧址中共南沙尤支部旧址——位于延平区塔前镇菖上村下场自然村24号余家祖厝。

1939年底,中共闽江工委安排中共地下党员余维新在家乡小学任教,以教员的公开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余维新在家乡菖蒲洋宣传革命道理,发展余大高、余兴斌、余兴周、余桂攀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22日在余兴周家建立中共南沙尤支部,余维新任支部书记。

这是当时南平县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为后来南沙尤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渡江遗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渡江遗址--位于延平区樟湖镇码头与该镇溪口村之间的闽江南岸河畔。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诸省推进。

先遣队于7月6日晚从江西瑞金出发,7月29日顺利占领樟湖坂后,于当晚趁夜渡过闽江,并迅速向闽江北岸古田境内的黄田、水口方向进军,继续执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务。

红七军团顺利渡过闽江后,红九军团仍以樟湖坂为中心,继续策应红七军团的行动。

红九军团完成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的任务后,带着缴获的大批炸药、食盐及其他物资返回瑞金苏区。

八、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成立旧址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成立旧址纪念碑---位于延平区夏道镇澄源村上溪自然村。

1949年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从南平县南山镇村尾村的桃坪驻地移至上溪村。

为统一闽浙赣省委所属各游击武装的指挥领导,迎接配合解放大军南下,闽浙赣省委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将所属各游击武装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

2月3日,闽浙赣省委在驻地上溪召开会议,根据中央军委和华东军区批示,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

随后又将原属闽东北地委领导的闽浙赣游击纵队大部与闽浙边地委领导的闽浙边游击纵队一部份集中编组成3个支队和1个教导队,作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的直属队,于3月6日从上溪营地开拔北上江西与二野部队会合,迎接解放大军南下。

九、中共闽浙赣省委扩党练干会议旧址中共闽浙赣省委扩党练干会议旧址——位于延平区南山镇明洋村杜嵩岭自然村李氏祠堂。

1948年4月下旬,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杜嵩岭自然村李氏祠堂召开了扩党练干会议,参会的有曾镜冰、左丰美、王一平、黄国璋、陈贵芳、苏华、黄扆禹等。

会议总结了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了今后的斗争方针,通过了《发动农民扩党练干的决议》(简称“五一”决议),提出坚决发动农民斗争,开展扩党练干群众性游击战争的两大任务。

会后,各地党组织根据各地斗争实际,广泛发动群众,使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出现了新局面。

该旧址被延平区、南平市人民政府分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中共闽浙赣省委闽江地下航线纪念碑中共闽浙赣省委闽江地下航线纪念碑--位于延平区南山镇吉溪村公园内。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沟通福州与闽北的交通联系,中共福建省委派省委委员苏华在闽江流域建立起了一条水上秘密交通航线。

1948年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迁至今延平区南山镇,随着省委指挥系统的逐步北移,省委与各特委和各游击区之间来往日趋频繁。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共闽轮公司党支部成员以自己驾驶的船只为交通工具,以工作为掩护,利用船只经常停泊于岳溪、茶洋、葫芦山、吉溪等有利条件,顺利完成省委交给的干部来往接送,情报传递,武器弹药、生活用品、书刊文件运送等水上各项交通运输任务,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遗址被福建省党史研究室、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党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十一、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纪念碑--位于延平区南山镇村尾村。

1948年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由福建省闽侯县尚干迁至现延平区南山镇的东门村。

此后又在该镇的明洋、岩溪、坑口、桃坪、夏道的上溪自然村等地驻扎。

在此期间中共闽浙赣省委领导闽浙赣边区人民恢复发展了南(平)古(田)(建)瓯等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了爱国游击战争和扩党练干,除恶分粮,组建贫农团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各项革命活动。

1949年1月,在上溪村开展了著名的“上溪整编”,成立了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并于同年2月由此率领纵队主力北上江西,迎接配合南下大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二、新四军南平留守处旧址纪念碑新四军南平留守处旧址纪念碑--位于延平区梅山街道文宣社区的市妇幼保健院住院部一侧。

新四军南平留守处的前身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1938年2月在福州建立,是新四军在后方城市设立的公开的军务机关。

1939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福州,新四军福州办事处于6月搬到南平,驻扎在城区梅山寺所后巷2号盐仓坪民房。

因当时国民党当局限定,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更名为新四军南平留守处。

1939年8月,中共闽江工委曾在留守处秘密组织党员和进步青年,举办党的理论学习班,为培养、发展福建党组织的骨干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福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新四军南平留守处不仅是新四军的办事机关,而且是党在闽北乃至闽西北、闽东北、闽南地区开展城镇工作的联络点。

结束语:时光荏苒,硝烟弥漫的年代虽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以史为鉴知兴替,追忆革命历史丰碑,传承高尚革新精神,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和创造的伟大事迹,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上述延平区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必将为教育后人,激励全区人民不断开拓进取,谱写美好幸福的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