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13T17:34:59.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吕艳秋[导读] 合并咳嗽肺炎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微生物制剂及蒙脱石制剂治疗; ②预后:经上述处理患者均痊愈,疗程3-7d。
吕艳秋(黑龙江省嫩江县中医院 161400)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236-0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及治疗。
方法通过询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指导小儿腹泻病的治疗。
大便常规有脓球、血球的考虑为细菌感染,予先锋霉素或者青霉素先于经验性治疗,待大便培养指导用药;无脓球血球则根据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则予先锋霉素或者青霉素经验性治疗;如无脓球、血球,血常规正常,则予思密达保护粘膜肠道益生菌等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口服,及退热,止吐对症支持治疗,如有脱水则予补充液体治疗。
合并咳嗽肺炎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微生物制剂及蒙脱石制剂治疗。
结果经上述治疗患者均痊愈,疗程3-7d。
结论细菌感染性腹泻应予敏感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腹泻及病毒感染性腹泻以去除致病因素外予微生物制剂及蒙脱石制剂治疗为主。
【关键词】小儿腹泻病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是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研究对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本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300例小儿腹泻病
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300例病例中,≤1岁170例, 1-2岁110例, 2-5岁18例, ≥5岁2例。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符合腹泻病的诊断标准,经过详细询问病史(饮食,大便性状,次数,伴随症状:发热,呕吐,腹痛,腹痛部位,特点,是否哭闹,是否有合并症如肺炎等) ,体检(皮肤弹性,眼眶是否凹陷,心肺,腹部) ,辅助检查(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药敏,轮状病毒检测,血清电解质,等) 。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发热134例,腹痛哭吵168例,呕吐196例,呕吐发热112例,呕吐腹痛哭吵136例,发热呕吐腹痛96例。
轻度脱水112例,中度脱水10例,无重度脱水。
并发肺炎110例。
2.2 大便常规性状:稀水样,260例。
糊状38例,脓血便2例。
脓球阴性276例,脓球+/hp20例, + +/hp4例,血球+/hp4例。
2.3 轮状病毒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轮状病毒得到196例阳性病例。
2.3 大便培养阳性4例,其中沙门氏菌2例,致病性大肠杆菌2例。
2.4 治疗及预后①治疗上,有脓球,血球的考虑为细菌感染,予先锋霉素或者青霉素先于经验性治疗,待大便培养结果出来后根据治疗情况考虑是否换药,如果疗效佳或者所用药物属于敏感药物,则不换,如疗效欠佳则换成敏感药物。
无脓球血球则根据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则予先锋霉素或者青霉素经验性治疗,抗生素治疗3-6d。
如无脓球,血球,血常规正常,则予思密达保护粘膜肠道益生菌等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口服,及退热,止吐对症支持治疗,如有脱水则予补充液体治疗。
合并咳嗽肺炎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微生物制剂及蒙脱石制剂治疗; ②预后:经上述处理患者均痊愈,疗程3-7d。
3 讨论
由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肠道功能不健全,胃酸和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类相对较少,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较成人低,胃肠道分泌型IgA也较低,对感染的预防能力差,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和损害而腹泻[1]。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中以轮状病毒感染较多,其腹泻可以伴有呕吐,发热,脱水,大便稀水样,或者蛋花汤样,疾病呈自限性,病程约一周左右。
以6月-2岁的婴幼儿多见,季节性明显,晚秋及冬季为高发季节,其次,小婴儿肺炎也容易并发腹泻,原因考虑如下: ①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②引起肺炎的病原菌本身能引起腹泻; ③痰液中含有刺激胃肠粘膜的因子; ④抗生素本身对肠道的刺激,其中以肠道菌群失调为主要原因[2]。
治疗以故肺炎合并的腹泻病治疗以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微生物制剂及蒙脱石制剂治疗即可。
再次肠道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在也比较多,治疗上予抗G-菌的青霉素类及先锋霉素类药物(如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3-5d。
非感染因素多见于饮食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及气候因素所致腹泻,腹泻多较轻,治疗以去除致病因素外予微生物制剂及蒙脱石制剂治疗为主。
参考文献
[1]宁寿葆.现代实用儿科学,2004,12: 550.
[2]徐莉,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51例临床观察.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8(1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