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复习重点

国际金融复习重点

国际金融复习重点1. 狭义外汇(通常所说的外汇):指用外币表示的能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工具(不包括外汇资产)。

强调能直接用于国际结算。

以下各项不能算作外汇:黄金,外币有价证券,外币现钞。

因此,只有在国外的银行存款以及可以索取存款的外币票据、外币凭证(如汇票、支票、本票、电汇凭证)才是狭义的外汇。

2.外汇的作用:1)作为国际结算的计价手段和支付工具,便利了国际结算。

2)通过国际汇兑可以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使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流通成为可能。

3)便利了国际间资金供求的调剂,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4)外汇储备为国际储备,起着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

5)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发展。

3. 汇率:又叫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指两国货币之间的汇兑比率。

汇率是买卖外汇的价格。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汇率制度制约着汇率水平的变动。

4.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指以1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即用本币表示外币价格。

5.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

即用外币表示本币的价格。

6. 简单计算远期汇率的方法:无论是什么标价法,也无论有没有说明远期是升水还是贴水,只要远期汇水前小后大,则即期汇率和远期汇水相加,否则即相减。

即期汇率远期汇水远期汇率小/大+小/大=小/大小/大-大/小=小/大7. 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1)相对通货膨胀率。

如果一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他国,外国商品显得相对便宜,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币汇率贬值;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高于他国,预计该国货币还会进一步贬值,纷纷抛出该国货币,该国货币汇率。

一国货币对内贬值(通胀)往往会导致对外贬值(汇率下降)。

2)国际收支状况:顺差,本币升值;逆差,本币贬值。

3)利率差异(与其他国家相比)。

利率水平高于他国,资本流入增加,资本流出减少,本币升值。

反之,本币汇率下跌。

4)经济增长差异。

从短期来看,经济高增长,进口增加,本币贬值。

从长期来看,经济高增长,投资收益率较高,外资流入,本币升值(劳动生产率提高,出口增加,本币升值)5)汇率政策(有人为因素)。

为了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往往低估本币汇率。

为了鼓励资本输出,增强本币信心,提高本币的国际地位,往往高估本币汇率。

6)外汇投机活动。

投机者预计某币将升值,买进该币;投机者预计某币将贬值,抛出该币7)心理预期因素。

盲目跟风,与股市类似。

预期A币将涨,买入A币,升势难以遏制。

反之,跌势难以遏制。

8)政治因素。

政权更跌、战争、某领导人的身体状况、某领导人辞职等因素都会影响汇率。

9)资本流动。

8.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1)汇率变动对有形贸易的影响。

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2)汇率变动对无形贸易及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从价格角度来看与有形贸易的情况相似;本币贬值,出口增加,与贸易有关的从属费用收入增加。

3)汇率变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1、短期资本。

预期某国货币汇率将贬值,抛出其货币及金融资产,短期资本流出。

2、直接投资。

在预计本币汇率长期趋势稳定的情况下:本币贬值,同样数额的外币可兑换更多的本币,可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力)外资流入增加。

3、对外债务。

本币贬值,不利于本国还债。

4)汇率变动对国内生产的影响。

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内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5)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

1、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物价上涨。

2. 本币贬值,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原材料、中间品本币价格上涨,物价上涨。

6)汇率变动对国内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影响。

1、本币贬值,出口增加,出口部门利润增加,出口部门发展较快,流入出口部门的资源增加。

2、本币贬值,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上涨,进口替代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进口替代品部门的利润增加,其发展较快,资源流入增加。

7)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小国货币的汇率变动无足轻重(因为其贸易额小),对世界经济影响不大。

以下是对大国而言。

1、汇率不稳定,不利成本和收益核算,不利对外贸易的发展、不利跨国投资的发展。

2、汇率不稳定,通过金融交易以对资产保值或投机,易引起国际金融形势动荡。

3、汇率不稳定,对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影响较大,不断贬值的储备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所占份额减少。

9. 制约汇率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1.一国对外开放程度。

一国的对外依存度越高,汇率变化的影响越大,反之越小。

2.一国商品生产的多样化程度。

汇率变化对生产单一产品的国家影响较大,而对生产多样化商品的国家影响较小。

3.一国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程度。

一国的金融市场越开放,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越密切,汇率变化影响越大。

4.货币的兑换性。

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越高,在国际支付中使用越频繁,影响越大。

10.外汇倾销。

通过贬值刺激出口时,若货币对外贬值幅度大于对内贬值幅度,就构成外汇倾销。

本币对内贬值程度=1-货币购买力=1-100|物价指数。

11.购买力平价说1. 一价定律: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一致的,否则商品套购活动就会发生,直到其价格差异的消除。

Pi=e pi*上式中:Pi 表示本国物价;Pi*表示外国物价;e 表示直接标价的汇率。

2.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思路和观点。

理论基础:一价定律和货币数量论。

基本思路: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却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可以在货币发行国购买一定量的商品,但不同国家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是不同的。

基本观点: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是两国纸币所代表的购买力。

汇率是两国物价对比,即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

3. 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形式。

1)绝对购买力平价。

前提条件:①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

②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同。

ai、bi表示权数,i为可贸易商品种类这样计算出来的汇率应表示为:一单位B币=若干单位A币。

2)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避开了一价定律的严格假设,从动态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与变动,认为汇率的变动由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决定,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变动率之比。

e0:旧的汇率,e1:新的汇率,PA、PB为基期的价格指数,PA*、PB*为当期的价格指数,A为标价货币、B为标准货币4. 购买力平价论的检验。

在实证研究中,一般只有在高通胀时期购买力平价才能成立。

而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汇率分析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是:1)在短期内,高于或低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经常发生,并且偏离幅度较大。

2)从长期看,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购买力平价成立。

3)汇率变动非常剧烈,远超过相对通胀率。

上述结论说明购买力平价论并不能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5.对购买力平价论的评价。

贡献:1)购买力平价论从货币的基本功能出发,利用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对汇率水平与物价水平,以及汇率变动与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的关系作了描述,它成为经济学家和政府部门计算均衡汇率的常用方法。

2)购买力平价论较为合理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她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局限:1)购买力平价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

2)购买力平价在计量检验中存在很大的技术上的困难。

12. 利率平价论:从金融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认为: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会引起资金在两国间的流动(套利),以获取利差收益。

而资金的流动会引起不同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汇率变动。

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利率平价论的基本形式:抛补套利与非抛补套利抛补利率平价f 表示远期汇率;e表示即期汇率(均为直接标价) ;i和i*分别表示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

公式的经济含义:两国货币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近似地等于两国利率之差。

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远期汇率必将贴水,即本币远期将贬值。

否则,恰好相反。

非抛补利率平价公式的经济含义: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近似地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在非抛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本币将来会贬值。

对利率平价说的评价:1)它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

2)它具有特别的实践价值。

3)它以资本自由流动为前提,且忽略了套利的成本。

13. 国际收支(广义)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 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全部对外经济交易,包括:商品、劳务买卖,物物的交换,金融资产交易,商品、劳务单方面转移,金融资产单方面转移。

2.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

3. 国际收支是对国际经济交易系统的货币记录。

4. 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外经济交易的变动值。

5. 国际收支是一个事后的概念,是对已发生事实的记录。

14.经常账户:记录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转移。

包括4个子项目: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

15.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转移,引起居民对非居民的债权增加(债务减少)或债权减少(债务增加)的变化。

贷方记录资产的净减少或负债的净增加,借方记录资产的净增加或负债的净减少。

包括两个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

16.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和原因:周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收入性失衡、货币性失衡、偶发性失衡、冲击性失衡。

1)周期性失衡。

一国经济发展一般呈现周期性波动,由于国际间各国所处阶段的不同,会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2)结构性失衡。

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源于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水平、产业竞争力等方面。

世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的时期,一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会丧失,必须随之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否则将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失衡。

3)收入性失衡。

一国经济经过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后,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导致进口需求的膨胀,国际收支从而可能导致收入性失衡,产生逆差。

4)货币性失衡。

由货币政策导致的相对价值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

一般地,一国通货膨胀将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减少或逆差扩大,一国通货紧缩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

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如果一国货币发行量过多,该国的物价与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将导致经常项目逆差。

反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必然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从而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

货币性失衡主要是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

5)偶发性失衡。

一些偶发性的因素也会导致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政局动荡、战争、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