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浒传》读书笔记3000字

《水浒传》读书笔记3000字

《水浒传》读书笔记3000字【第1篇】《水浒传》读书笔记3000字中国的政治体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的覆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

在这几千年中,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期盼的是明君贤相,如果不幸遇到昏庸暴君,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灾难,人们处于一个没有明君贤相、官场腐败丛生的时代,往往就会期盼英雄的出现,期盼救世主的到来。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和它描写的反抗精神,展示出的英雄主义情结有很大关系,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它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

追溯《水浒传》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正值南宋,政治腐败,常年战乱,百姓常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加上高俅等奸臣当道,百姓更是受压迫得苦不堪言,最终激起并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暴动。

书中所写的大背景就遵循了这样的历史规律,书中的108个“梁山好汉”,几乎都是被各种原因逼上的梁山,不得不起义造反,在每个人物的身上都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英雄主义情结。

那什么是英雄主义?现在的英雄主义是指人所具有的不甘落后,不愿平庸无闻地生活和工作,希望对全世界做出瞩目贡献的一种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

还有的解释是成全小我,坚韧不拔中又无形中折服一群人的品质。

如果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

不过当我看完了全书,却认为《水浒传》中的“108好汉”并不都存在“真正”的英雄主义,先不说其中有些人的行为和手段让人十分不齿,更有些所谓的“梁山好汉”根本担不起英雄二字。

或许这里面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或许是因为农民阶级起义的局限性,但不能否认书中的很多价值观都不能为现在的人所接受。

在书中,第一个让我觉得存在伪英雄主义的便是书中的主角,同时也是坐梁山头把交椅的宋江。

在书中他为了扩大梁山的势力,招揽人才,使了很多让我觉得很下作的手段。

更不说他自始自终把自己怀有的私人目的,强行加于别人身上,最终也落得了个悲剧结局。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有不少人是被奸臣、贼人或腐败官场给逼上梁山的,比如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这三个人中鲁智深和武松也是我最喜欢和佩服的人物之一,鲁智深和武松可以担得起真正的英雄主义,他们同样都忌恶如仇。

鲁智深有“倒拔垂杨柳”之神力,这一点就有古往今来英雄的特点,他身上还存有侠义之气,路见不平帮助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同时也十分有兄弟义气,不止一次地救林冲于危难之中,充满了英雄豪气,即使有时行事不拘小节,但也无损他的人格魅力。

在书中最终大彻大悟的也只有他,一般只有高僧才能够做到“坐化”,鲁智深的结局便是坐化于庙中,这让他的英雄形象还多了一丝令人尊敬的神圣感。

而武松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与老虎相斗都不落下风,他和鲁智深一样,都痛恨官场的腐败和不平之事。

怒杀潘金莲、西门庆,后来血溅鸳鸯楼都显示出了他的血性,后来随众人一同征讨方腊,在被砍掉一臂的情况下,依然活捉了方腊,大大显示出了其英勇无畏的精神。

而他最终却选择到六合寺出家,理由是自己已少了一臂,已是个废人,但是我却觉得武松应是看透了黑暗世道,也不想再被俗世牵绊,他最终活到八十岁,寿终正寝,也算是个好结局。

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最终都是皈依了佛门,也许他们经历了一番跌宕之后最渴望的是平静的内心,远离杀戮的平静。

这比较符合英雄在我心中形象,那就是既能轰轰烈烈、快意恩仇,搅弄一番风云,又能回归本心和平淡。

而我们再细数那些梁山好汉中被宋江、吴用等用计“赚”上山的人,最典型的就有玉麒麟卢俊义、霹雳火秦明、美髯公朱仝、扑天雕李应。

宋江是怎么用计把这几个人逼上山的呢?卢俊义,绰号“玉麒麟”,武艺高强,棍棒天下无双,江湖人称“河北三绝”,祖居北京大名府,原本是河北大名府富商、大财主、员外。

按他本人的话说:“卢某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

这卢俊义有这么显赫的身份,生活富足,肯定是不想上梁山的,宋江看招他不来,便派吴用装扮成一个算命先生跑到北京大名府前,有意让卢俊义撞上,并给卢俊义算了一卦。

吴用胡诌卢俊义有血光之灾,必须到东南一千里的地方去避祸,才能化解。

实际上就是想骗他到梁山附近,然后把他劫上山。

不仅如此,吴用还有意骗卢俊义自己在墙上题了暗合“卢俊义反“的藏头诗一首:“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

”之后卢俊义路上途经梁山,果然被劫上了山,宋江等人把他扣在山上,为了断卢俊义的后路,又偷偷找到他的管家李固,让李固去告卢俊义与官府勾结,卢俊义就此下了大牢。

这些都在梁山的意料之中,再后来他们在卢俊义流放的路上顺势救下他,卢俊义也就没办法只好随他们上山了。

从设计陷阱到卢俊义不得不上山,宋江等人的计谋环环相扣,虽然说不上恶毒,但却不光明,卢俊义和他们本无仇怨,却遭到他们这样设计,这根本是小人做派,这样的行为岂是正大光明的英雄作为。

再细想宋江等人为什么一定要拉卢俊义入伙,我认为是看上了他的显赫身份和财富,有这样一个人到了梁山既可使梁山的名头更响亮,又能带来很多财富,加上卢俊义武艺高强,更是梁山所需要的。

再说一说霹雳火秦明,秦明不仅是被梁山给逼上了山,还被梁山害得家破人亡。

这一段是我觉得宋江等人做得最没有道义的事情之一。

在花荣反了之后,时任兵马统制的秦明去清风寨平叛被擒,兵马统制在当时可是一个高级别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分军区司令。

宋江等人下跪劝他归顺,秦明都并没有同意,反而说:“秦明生是大宋人,死为大宋鬼。

朝廷教我做到兵马总管,兼受统制使官职,又不曾亏了秦明。

我如何肯做强人,背反朝廷!你们众位要杀时,便杀了我,休想我随顺你们。

此时的秦明,态度非常坚决,宁死也不肯反叛。

众好汉见劝不动他,口头上答应送他回去,却又留他吃晚饭,趁机灌醉了他,就在他醉酒之际,宋江安排众人去穿上秦明的衣甲,冒充秦明,带着人马来到青州城外,把当地数百人家的居民们杀了个精光!把房屋都放火烧做白地一片,尸体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记其数。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不能理解,这就是所谓好汉英雄行径吗?这说白了其实就是杀人放火的事。

为了赚秦明上山,不惜伤害普通百姓,还说什么替天行道,这种行为在我看来就是令人发指的强盗行径。

接下来梁山众人成功栽赃陷害了秦明,秦明第二天下山回青州,青州知府在城楼上向他喝道:“……你如今指望赚开城门取老小。

你的妻子,今早已都杀了。

你若不信,与你头看。

”秦明家破人亡,又无从可去,事已至此宋江也就顺利拉了秦明下水。

秦明这个人倒也奇怪,被害得老婆孩子一家人都没了,最后却又归顺,还娶了花荣的妹子,这从他说自己“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不过三天而已。

在我心里这秦明看到又可以娶个老婆就不管全家被杀的仇了,也算不得什么英雄了。

还有两个人美髯公朱仝和扑天雕李应,都是被赚上了山。

朱仝曾经义释宋江晁盖,后来又义释雷横,最后被刺配沧州,好不容易得到赏识被派去照顾小衙内,可小衙内却被吴用李逵等人骗走杀掉,不得已又只能上山。

小衙内只是个无辜的小孩,却被无辜牺牲,哪有英雄会乱杀妇女儿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特别是伤害儿童一向都被视作没有人性的表现,就算他们是为了大局而赚人上山,但也可以想其他办法啊,何必用这么残忍的方式,简直不能称作英雄之举。

而李应被赚上山,用的是赚卢俊义、秦明上山相似的法子,在三打祝家庄时被萧让、戴宗等假扮官捉拿押解,途中被林冲等解救,吴用派人去将李家烧成白地,又将其家人接上山,李应不得已也只有落草了。

梁山上的许多人最初都不是自愿山上的,越是家境优越,官职级别越高的,越是不可能自愿做土匪。

这也侧面表现出了梁山众人是有派别的,一部分人便是身份本来就尊贵的人,他们是不愿意当土匪的,一部分是身份地位本来就不高,或者本来就是土匪山贼的人,这两拨人刚好为后来的招安做了铺垫,前者越多,梁山中支持招安的热便越多。

作为《水浒传》中心人物的宋江,他的英雄主义是“忠”“孝”“义”。

只不过他的“忠”是忠于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而不是忠于普通老百姓为首的人民大众。

在儒家的思想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孝”的三步和最高境界。

而宋江他展现的是一种虚伪的、自私的、狭隘的“孝”道。

宋江一没有体现他的家庭责任观;二虽然宋江建立了他的“梁山”,但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上的英雄们,他们的“暴力革命”和“暴力的生活方式”严重扰乱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他们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无疑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正常生活。

他们的“仁道”只是对自己的仁道,而不是对天下老百姓的仁道。

从“义”的层面来看,宋江试图用“天下是一家,四海皆兄弟”的理念来招揽和维系梁山的英雄们的人际关系。

然而,宋江的“义”最终是以“不义”而告终。

所以我认为宋江身上有着伪英雄主义。

纵观全文,梁山众人在山上时所做的也无非是打家劫舍,也没见他们“替天行道”多少次,每次劫完之后也没见他们如何救济穷困苦难的百姓,都让他们“大碗喝酒,大碗吃肉”了。

要说他们真正对南宋的百姓做了些什么那也是在招安之后,去剿灭各方匪首的时候,且不说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再整天躲在梁山上,能够重新回到朝廷之中,能够过上安定的日子,毕竟当土匪也并不是什么光彩事,要不然宋江也不会打出“替天行道”来美化梁山。

虽然他们去剿匪的目的不见得纯粹为国为民,但这好歹也真是为百姓做了点实事,这时才有了点英雄的感觉,做了点英雄该做的事情。

英雄并不好当,真正的“英雄主义”在每个人心理都会有不同的定义,但我相信相同的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奉献牺牲一定远多于得到。

【第2篇】《水浒传》读书笔记3000字《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

《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

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

一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当他们一旦造反后,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象李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

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他们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

与此相反,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