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财政收入概论

第六章 财政收入概论


二、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但相对于GDP的 增长而言则表现为阶段性特征 。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
财政收入增长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 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个人所得税4837亿 元,比上年增加888亿元,增长22.5%。车辆购置税 1792亿元,比上年增加628亿元,增长54%。国内消 费税6072亿元,比上年增加1310亿元,增长27.5% .
公债收入
公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依据信用原则, 有偿、灵活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公债的特性:


有偿发行,必须还本付息; 发行灵活,发行规模和时间可灵活确定; 依据信用原则,政府必须按事先约定好的条件还本付息、 按期归还。 认购自愿,不必被迫购买。
其它收入
事业收入、 规费收入、 罚没收入、 国家资源管理收入、 公产收入、捐赠收入等。 ◆公共收费 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 或提供服务,以有偿交换来取得收入的形式称为公共收费。 其特征是缴费者通过履行缴费义务,以取得政府所赋 予的权利,享受相应的服务和利益。 ◆公共收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事业收入。如交通部门收取的养路费、环保部门 收取的排污费、学校收取的学杂费、委托代培费等。 ◇二是规费收入,包括公安、民政、卫生、司法、工商、 专利等部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取的手续费、工本费、诉 讼费、化验费、商标注册费、登记费、市场管理费、专利 费等。
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传统分类: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等; 现代产业分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
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60%以上,提供的
收费与税收的区别
(1)税收具有非直接偿还性,而费具有直接偿还性; (2)征收主体不同: 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各级税务机关和海关,而费的收 取主体有的是政府部门,有的是事业单位; (3)收入的稳定性不同: 税收具有稳定性,收费则具有灵活性; (4)收入的使用不同: 税收收入由国家预算统一安排,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 资、物资储备、文教、行政、国防等支出,而费一般有着 专门的用途,专款专用。


财政收入规模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2010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不含土地出 让金)占GDP比重约为26%,低于世界平均约40%的水平。 据国土资源部数据,2010年国内土地出让金总额达2.7万亿元,同比增 幅达70.4%。土地收入作为地方政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未包含在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若纳入此类政府基金收入,2010年政府总收入 将超过10万亿元。目前,中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远超30%,接近 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人均政府财政收入约合1100多美元,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人均财政收 入的7%左右。
2006年
比重
国家
37.3
哥伦比亚
35.1
玻利维亚
39.1
秘鲁
38.1
巴西
40.0
马来西亚
30.7
泰国
29.4
越南
27.8
印度
年份 比重
2005年 32.0
2006年 50.9
2005年 18.7
2004年 35.8
2003年 26.1
2006年 22.0
2003年 24.1
2005年 21.9
世界各国财政收入占GNP比重
第四,税收与公债收入并重的阶段。20 世纪来凯恩斯主义迅速发展,各国纷纷运用 政府信用发行公债,公债逐步成为重要的公 共收入形式,至此公债不在是消极的弥补财 政赤字的形式,而成为调节经济稳定的重要 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开始进入税收、公 债并重的公共收入阶段。
财政收入的原则
一是满足公共需求的原则。 二是公平、效率兼顾原则。 三是分配与调节兼顾的原则。将收入调 节有机的融入分配关系。
国有 集体 个体
19.3 17.3 1.9 6.1 0.9 5.5 77.7 71.1
其他
1985
1995
工业总产值构成 70 60 50 40 30 20 10 0
64.9
33.9
36.6 32.1 12.9 1.9 16.6 1.2
国有
集体 1985
个体 1995
其他
中国所有制性质税收收入及构成
“五五”时期
其他 0.7 企业收入 44.1
其他 8.1 企业亏损补贴 3. 2 教育费附加收 入 1.2
“九五”时期
各项税收 49.2
各项税收 93.9 企业收入 各项税收 其他 各项税收 教育费附加收入 企业亏损补贴 其他
图7-5“九五”时期和“五五”时期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对比图 (%)
2009年税收总量结构图
一定时期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占GNP比重 100% 当期GNP
资料

2003-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从32605亿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长到77608亿 元,占GDP比重从24%上升到约3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 的2006年数据计算,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 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30个发展中 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其中,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 平均水平为25.4%,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9.5%,发展中 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1.3%。 通过国际比较表明,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仅低 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瓦格纳的公共收入理论,他认为“以 权力为中心的经营就是财政” 国家契约论认为:“国家提供服务以 保护个人,其报酬就是税收,相应地,个 人得到国家的服务,税收就是他支付的价 格”。 萨谬尔森则提出了“收入再分配”观 点,他认为:“政府课税是对社会产品和 劳务的再分配”。 斯蒂格利茨则把它概括为一种委托-代 理关系,即纳税人将税款交给政府,由政 府集中提供公共品。
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
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
70 60 50 40 32.6 30 21.9 20 12.1 10 0 工业 农业 1985 商业 交通运输业 1995 建筑 其他 4.4 5.8 7.2 6.5 3.6 0.4 2 59.6
欧元区
全部OECD国家
44.7
37.6
45.6
38.1
46.3
39.3
44.9
38.0
45.4
38.9
45.5
38.9
44.9
38.5
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国家
南非
斯洛伐克
波兰
捷克
保加利亚
伊朗
阿根廷
智利
年份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4年
2004年
第六章 财政收入概论
第一节 财政收入理论 第二节 财政收入:分类、演绎与政策原则
第三节 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
第一节 财政收入理论 什么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也称公共收入(public revenue), 即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措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经过长期探索,它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基 础、收入分类方式、经济作用及宏观管理体系。
第三节 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
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收入结构
财政收入的规模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财政收入作为政 府履行职能、实施调节的物质基础,它既 是依靠政府公权获得的货币收入,也是一 种分配行为,可以发挥资源配置、公平分 配与促进经济稳定的作用。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财政收入来源的总 量。 绝对量: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各级政府财政总收入、预算内 财政收入、预算内和预算外财政总收入 相对量:
非税(收费)收入
世界各国的非税收入
财政收入所有制构成
1978年,国有企业上缴的收入占全部财政收 入的87%; 1995年占71.1%。 改革开放: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大于国 有经济的发展速度,在GDP以及工业总产值中所 占比重提高,所提供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则相对 缓慢。
财政收入构成 100 80 60 40 20 0
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经济管理水 平)


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先扣除、后分配)
政府的职能范围
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
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虚增”)
财政收入结构及分析
财政收入宏观结构及判断p199
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
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
1、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及规律 2、财政收入的产业构成及规律 3、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及规律 4、财政收入的征集级次构成及规律
有关财政收入的学说
第一 财政收入源泉论 第二 财政收入依据理论 第三 财政收入增长理论
马克思:财政收入机制的“CVM”理论 M-----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对生产利润课征所得税) C-----间接税基 V-----个人所得税税基
马歇尔:一国国民收入是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其不但是私 人利益的源泉也是公共利益的源泉。
财政收入的演进
第一,公产收入阶段。封建社会早期,领地经 济占主要地位,国家收入以官有土地(领地)收 入为主。 第二,特权收入阶段。进入封建社会后,君主 特权日益扩张,国库需求不断扩大,仅有的官产 收入显然难以满足其基本需求,国家开始将收入 拓宽到依靠君主特权收入。
第三,赋税收入阶段。资本主义初期,民 主宪政日渐萌芽,官产逐渐私有,随着民主政 治的成熟,国家费用逐渐转为公共费用,公民 普遍以税收形式担负公共支出,财政收入开始 进入以收入作为主体的阶段。实行计划经济的 国家,通过实行国有化,使国有企业利润占财政 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则开始进入企业收入为主 的阶段。例如我国在1978年前企业利润要占到 财政收入的50%以上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