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离婚率与收入关联度的调查
关于于中国离婚率
与收入关联度的调查
南昌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112班
学号;7101011064
张赛
关于中国离婚率与收入关联度的调查
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也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
就家庭婚姻方面来说,最近出现了“裸婚”、“闪婚”、“闪离”等新词汇,这显然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背道而驰,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婚姻怎么了?我们的爱情怎么了?当然,离婚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鉴于离婚给个人、家庭、社会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我们决定就离婚率的升高与收入之间的关联度切入调查,希望能够总结出某种规律供未婚男女参考,以达到降低离婚概率的目的。
调查问题:
本次调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那就是研究中国日益升高的离婚率与人们收入有无直接关系。
研究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基本仍处于高稳定状态,但是,离婚率及离婚绝对数字均呈逐年平缓上升趋势。
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至2003年,中国的离婚率除了1980、1981年和2002年略有下滑外,基本呈上升趋势:从1978年4.8%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到2003年的16.4%,25年间离婚率上升了11.6%。
从离婚的绝对数据来看,25年间上升幅度更为明显。
1978年至2003年间,除了1983年、1998年和2002年略有下降外(未计入以下对比数之
内),其余每年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4万、2.2万、4.8万、3.9万、3.6万、0.4万、4.8万、7.6万、7.3万、9.8万、4.7万、3万、2万、6万、7.2万、7.4万、7.7万、6.6万、1.1万、1.1万、3.7万、15.4万;其绝对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9%、6.9%、14.1%、10%、8.6%、0.9%、10.5%、15%、12.5%、15%、6.2%、3.8%、2.4%、7.1%、7.9%、7.5%、7.3%、5.8%、0.9%、0.9%、3.1%和13.1%。
变化尤为明显的是:2003年我国离婚总量已经达到133.1万对,与1978年离婚总量28.5万对相比,25年后的离婚绝对值增长了104.6万对,其增长率高达367%。
(见示意图表2)1978年至2003年,其间出现了五个离婚绝对数字快速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是:1980年第二部《婚姻法》颁布施行,1981年较1980年离婚绝对数字上升了4.8万对,1年间离婚增长率高达14.1%;第2个高峰是:1990年较1985年离婚绝对数字上升了34.2万对,5年间离婚增长率高达74.7%;第3个高峰是1997年较1992年离婚绝对数字上升了34.9万对,5年间离婚增长率高达40.1%;第4个高峰是: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颁布,2001年较2000年离婚绝对数字上升了3.7万对,1年间离婚增长率高达3.1%;第5个高峰是: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颁布施行,较2002年离婚绝对数字上
升了15.4万对,1年间离婚增长率高达13.1%。
(田岚《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离婚率与离婚方式探析》比较法研究2004年11月25日)
一系列的数据与现实使得未婚男女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还未步入婚姻殿堂的他们已经开始担忧自己是否今后会加入离婚大军中的一员。
人们对结婚这个字眼产生了恐惧心理,怎样从经济方面分析离婚问题,从单方面切入,使得离婚率能有所降低,保证婚姻的成功度,成为了此次研究最大的意义。
离婚危害:
毋庸置疑,离婚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离婚心理是具有很大心理危害性的一种不健康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对于巩固家庭、稳定社会、教养子女、个人身心等都是具有害处的。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夫妻离异,殃及子女
(二)反目成仇,纠纷纷呈
(三)酿造痛苦,诱发心病
(四)家庭不安,社会遭殃
(孟令涛《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吉林大学2009年10月1日)
总之,离婚心理的危害是很大的。
离婚心理的危害主要作用于当事者,但也常会祸及他人,危害社会。
因而,其危
害的范围是很大的,也是不可低估的。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性,才会自觉地增强对离婚心理的心理免疫,从而以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婚姻心理,促进家庭的和谐、文明和幸福。
此次调查,我参考大量资料,本着客观的角度,深入调查影响中国离婚率的因素,并着重分析离婚率与收入的关联度情况,目的是给更多人以参考,审慎结婚,避免更多人加入离婚大军的行列当中。
中国离婚率的概况:
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
一向崇尚“家和万事兴”的古老中国,正遭遇婚姻动荡的冲击。
日前公布的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
“中国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
国外媒体甚至创造新词“我一代”,分析这个曾号称世界婚姻最稳定的国家离婚率走高的原因。
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36—50岁年龄段是婚姻平稳期,50岁以上人群离婚率上扬。
“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环境变化对婚姻家庭发起的挑战,‘新离婚时代’来临。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一筠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婚姻从前30年的超稳定型阶段,进入后30年尤其是
近年来的动荡时期。
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持续上升,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
去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的同时,196万多对夫妇劳燕分飞。
目前,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状况:
数据资料:
(张义博《市场化改革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社会阶层视角的分析》世界经济2004年3月10日)
中国离婚率与收入关联度的调查
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相应改善。
各种社会福利增多,家用电器的普及,一胎化政策的普遍推行,从而减轻了夫妇抚育子女在体力上的劳作,闲暇时
间增多,文娱精神生活的内容也得以拓展,部分夫妻间长期被忽视、压抑的感情需求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
一方面,缺乏爱情基础的、凑合了多年的低质婚姻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另一方面,部分夫妇由于性格爱好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精神追求不协调,也导致双方的感情距离拉大,以至最终发展到离异。
可以得到结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离婚是呈正比发展趋势的。
趋于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许多离婚当事人慎重地解除“维持会”式的婚姻,是历史发展进步的表现。
注:建国及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GDP水平的变化:
1978年379;179年417;1980年460;1981年489;1982年526;1983年582;1984年695;1985年855;1986年956;1987年1103;1988年1355;1989年1512;1990年1634;1991年1879;1992年2287;1993年2939;1994年3923;1995年4854;1996年5576;1997年6054;1998年6307;1999年6547;2000年7078。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
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日益增高的离婚率与经济发展情况是成正相关的。
中国离婚的主力军为中高阶层收入的人们。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有了新的追求,而此时,工作,其他社交占用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夫妻之间交流的减少,外界诱惑的增加使得夫妻们不满足婚姻现状,愈加开放的思想使人们对婚姻有了更加高层次的追求,于是离婚率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而上升,这是一个从时间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
从社会阶层角度来讲,中低收入的人们占社会比例最大,中低收入者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相对较低,使得他们对婚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婚姻状况较稳定。
而对于社会顶尖收入的人们来讲,婚姻往往与家族,企业,政治挂钩,对于他们来讲,离婚的代价相对较大,于是他们愿意维系现有的婚姻,这使得他们的婚姻状况也相对稳定。
解决方法:
1、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门当户对”。
婚前,双方应了解对方的性格,家庭,财产状况,感情历史,个人爱好等因素,是否与自己相对吻合。
2、婚后,夫妻双方应相敬如宾,互相尊重,相互了解,再给对方足够空间的同时,加强交流与了解,及时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避免积少成多。
3、当感情出现问题时,双方应正视并积极沟通过交流,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夫妻双方应使对方更了解自己的工作,交际圈等,
充分融入彼此的生活,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防止外来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