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范文之大学语文观感作文

作文范文之大学语文观感作文

大学语文观感作文【篇一:大学语文作文】人生就要有勇气在我整整20年的人生中,总是觉得我的生活中缺少点儿什么。

就像是个人偶一样,我总是在按部就班地过着日子,出生,上幼儿园,上小学,再到初中,继而是高中,然后是大学,一切都是这么理所应当,都是这么顺其自然。

每天的生活大体都是一样的,学校和家,两点一线。

曾经的我,没有看清自己的心,在父母的理念中活着,我总是他们认为的那样,不会让他们失望。

我的生活的确是安逸了许多,但是这让我感受不到生命的那种冲动,那种激情。

我总是想要做点什么来改变一下我的人生轨迹,但似乎,又是这么地无能为力。

所以,我迷茫着,踌躇着,却依然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过了我的20年。

或许,我一直以来缺少的,便是改变自己、改变生活的勇气。

总是在还没有开始时,就设想其中的种种困难与阻隔,列举源源不断的问题与不可行性,然后自我放弃,自我否决了。

妈妈曾经说过我,总是习惯性地把事情想得复杂。

原来,不是这件事情是困难的,而是我自己把它变得不可能了。

人,总是要在实践中成长的,都不迈出实践的第一步,又如何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完这段旅程,走到终点,走向希望?如果现在就觉得希望无力,又怎么扛得起未来?本可以依旧选择如行星不变轨迹般预料之中的生活,但是我却在自己整20岁的今天做了对我自己来说,有着巨大意义的选择,不论是在价值层面上,抑或是在精神层面上。

那就是选择出国学习第二专业。

在价值层面上来看,去国外走走看看,不仅是对我个人独立能力的培养与考验,也是提升自我价值的好机会。

去接受国外教育与文化的熏陶,必定是有利无害,我的眼界,我的视野,我的思维深度和角度,也都会得到提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精神层面上来看,这意味着我放弃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而是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新面貌。

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异国他乡,接触不同的人种,面对别样的风情,都是对我20年来的人生的一种颠覆与挑战。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该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了安逸。

选择困难的专业去尝试,才不会让自己有遗憾,才不会在我另一个20年以后,会想到现在时,依然后悔此时的自己没有放手一搏而再次失去了改变自己的机会。

我现在相信,人生没有那么多的不可能,不要自己先把自己吓住了,就不敢向前走了。

只有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

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我们的一生其实是如此短暂,今天不奋斗,今天不拼搏,难道一定要等到我们年老了,再无力奔跑的时候,才去感受风的速度,才去体会天的广阔吗?我想,那时的心境应该已经无法承受这种速度与激情了吧!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得到希望。

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给自己勇气,才有可能不断前行,才会看到希望!我认为的大学作为一个大三学生,我也是切身体会过了中国的大学教育,对之不禁感慨万千。

纵观我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写过的不少有关教育的文章,其中的许多理念都是很先进的。

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在渐渐偏离那些优秀的成果,与目标背道而驰。

我认为的大学有四大。

首先,要做通才教育。

本科生的教育不应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大学生正是处于热情澎湃的年纪,这一时期,我们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水平均处于极高水平,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大好阶段。

这时候,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小范围里,而应该打破这些束缚,给我们自己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拓宽我们的成长方向,为我们将来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早地把自己锁在单一空间里,对我们的成长不利,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其次,要有有容乃大的气魄。

大学是思想和知识的殿堂,文明从这里繁荣。

因此,大学必须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要让不一样的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一定不能给学生和学者过大的压力与过度的压制,一意孤行地要求所有人都统一一个论调。

这不是在做素质教育,而是把教育当成了产业生产线,只能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毫无个性可言,更没有了创新力与活力,进而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国际市场上彻底失去竞争力。

然后,要研究大学问。

大学里的学习与研究不能依然像高中那样,为考试而学习,为高考而学习。

更不能有“为金钱而学习”这种功利的想法和目的。

以这样的思想作为指导,我们不可能去潜心研究高深学问,更不可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我们作为社会的人,为生计的确无可厚非,但这绝不能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是最终目的。

当做学问这样的事情被套上功利的外衣,它将不再是做学问了,我们也很难做出成就。

最后,要砥砺德行。

不论我们的学问有多大,不管我们的成就有多高,我们依然都是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而存在的,我们总是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我们的人格上的。

只有拥有健康思想、优秀品德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圈子里很好地生活下去,否则,就会遭受他人的排挤和唾弃,在孤独寂寞中消磨了意志,如行尸走肉般游荡在世界上,没有意义可言了。

大学,应该是我们塑造自己、提升自我的最好场所,也是我们这一生中各方面技能达到巅峰的时期。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四年里认真学习,广泛涉猎,拓宽我们的知识层面,让我们沐浴在学问的长河里,孜孜不倦地汲取其中的盐分,来滋养我们的心灵。

只有这样,才不枉我们的青春,才无憾我们的人生!我认为的大学就是这样的,我认为的大学生活就该这样度过。

只有奋斗的人,才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

【篇二:自考大学语文作文范例】【题型】作文题【题干】在汉语中,与“独”有关的成语很多,例如“一枝独秀”、“独当一面”、“特立独行”、“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独断专行”、“独善其身”、“独木难支”。

请在以上成语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一枝独秀》我们常以“花团锦簇”、“遍地开花”形容花的美丽,似乎花朵与我们一样属于“群居动物”,其实也有标新立异的花的,譬如那株“冰雪佳人”说其冰雪,并非“傲霜斗雪”,而是“狂放不羁”,不与他人为伍;称其佳人,是与其匹配的,绽放笑容的红玫瑰能不美吗?其实乍看它,也挺纳闷的。

高高的花梗,一圈圈绕着花梗盘旋而上的枝叶,密得很,可在顶部只有它茕茕孑立,独占鳌头,是一位孤傲的女王,一名高高在上的贵妇,尽享风光。

瞧瞧它周围的团团“西洋杜鹃”,比它矮多了,却很是亲密,一朵挨着一朵,形似手足兄弟。

一朵朵粉色的五瓣花儿,招引来了许多蜜蜂。

即使美丽,也只是一群“世俗之辈”。

看看它身边的株株“黄花菜”,仍高不过它,但尤为茂盛,叶子向四周垂落,像瀑布,又像绿色的蓬蓬裙,姿态万千,却贯穿生出了一颗颗狗尾巴草,纵使有型,也只是一名凡夫俗子。

唯有“一枝独秀”的玫瑰,是超然脱俗的象征,她长得很高,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魅力,而是不愿与平凡人一样,她要看见外面的世界,她的叶子很多,深绿的颜色展现着她顽强的意志力,很扎手,不是孤立的意图,而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她零立枝头层层叠叠的花瓣包裹着她细细密密的心。

红色的花瓣虽抵挡不了风雨,有了些褶皱,但她本着一份坚强、勇敢的执着。

难怪他皱着眉的花草对其“俯首称臣”。

玫瑰花都能恪守着自己的本分,高贵而不庸俗,典雅而不失雍容,一枝独秀,是名副其实的君子。

连娇小的花都这样了,何况是我们造物主-----人呢?(一)掌握这些成语的内涵意思。

1,“一枝独秀”:一枝独秀就是其他花没有开放,只有这一只枝开着。

比喻枝高一筹,优势明显。

有独领风骚、独占鳌头、无出其右、鹤立鸡群、超群绝伦等的意思。

作文写作两个角度:(1)“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特立独行,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不人云亦云,不追随大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2,“独当一面”: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的意思。

3,“特立独行”:独来独往,怪,我行我素,独树一帜。

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

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不人云亦云,不追随大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4。

“独辟蹊径”:辟:开辟。

蹊径:小路。

自己开辟一条路。

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

别出心裁、匠心独具、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意思。

5,“独具匠心”:巧妙的心思。

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

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

有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巧夺天工、别具一格的意思。

6,“独断专行”:按个人意思办事。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形容作风不民主。

有独断独行、刚愎自用、专横跋扈的意思。

作文写作角度:可写批判这种独断专行的工作态度;7,“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

原意是指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作文写作角度:可写成加强个人的修养,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

8,“独木难支”: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

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有孤掌难鸣、回天乏术的意思。

作文写作角度:可写成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二)选择一个或者两个,至多不超过三个成语写作。

(三)最好写成夹叙夹议夹抒情的议论文(四)注意论点论据论证【解析】【篇三:大学语文作文范文.doc】1、学会照镜子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

人们梳洗打扮,总要对着它调查研究一番。

镜子,也可以算是一种认识工具吧。

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惟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

镜子的功用,就在于帮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实地瞧见自己。

正因为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人们才推而广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见以正己的方法,也喻为照镜子。

这种加引号的照镜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镜子难得多了。

惟其难,就有人会照,有人不会照。

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我国古代,像这样会照镜子的不乏其人。

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便是一个。

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

由此他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

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的政策,并比较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

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

而只要会照镜子,做到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就能成为一个比较地聪明一些的人,能干一些的人,就能做出一定的成就和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