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摘要:从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我国汽车市场认为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而且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市场空前活跃,汽车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日新月异、动态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以保证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汽车产业WTO 节能环保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正文: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现状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从两个角度来说,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

宏观上,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厂商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得竞争进一步激烈;微观上,企业面临不得不降价的处境,处在亏损的边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就一直在下调,这是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竞争,优化中国市场。

在2004年底,中国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下调到了8.9。

2006年7月1日,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到25。

这都是为了履行WTO的义务。

同时,中国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近百家汽车企业的混乱局面,所以国家降低关税,就会下降国外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使得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售价就会相对较高,使得其不得不退出市场,达到优化市场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中国,搞起了合资,本质上就是以技术换市场。

这里面有大众,标致,丰田,奔驰,宝马等公司。

根据2000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97属于合资企业,而20多家国内企业仅仅占到了3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在2004年11月22日,东风标致实施降价补偿的销售策略,引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轩然大波。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

好多的厂商也都不得不推出降价的策略,这无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幸。

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汽车的亏损面达到了16之多。

除此之外,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先后推出了关税下调预期,取消进口配额、实施《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口车自动许可登记办法,整车特征办法,落地征税政策,允许外商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等政策,这无疑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1 实现国内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尽管在兼并、重组的方式上,汽车产业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在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兼并、重组这一点上看法一致,普遍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

在进入WTO之际,利用过渡保护期尽快统筹规划,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中要坚持以下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世界跨国汽车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有利于加强规模经济;·有利于汽车产业内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合理升级。

2 融入世界汽车产业整合浪潮.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入WTO,减少了进入国际大循环的障碍,增大了融入全球化体系的可能性,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一直为高关税等保护措施拒之门外的许多跨国汽车公司,将会随着我国加入WTO,争相涌入我国汽车市场,寻觅台作伙伴和发展空间。

为了争先和争取主动,它们定会在项目投资、技术转让、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变得更为灵活机动。

这也必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在开发、生产、售后服务、管理等领域与国际接轨,我国汽车产业应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与汽车跨国集团建立战略联盟。

3 在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绿色理念已带来了新一轮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契机。

仅以电动车为例,1999年全世界生产了l20万辆电动车,2000年已达700万辆,预计2010年产量将达l000万辆,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l/6。

有的专家甚至认为,燃料电池汽车的出现将使世界汽车企业重排座次。

在新一轮汽车产业的发展中,我们重新处于新的起跑线上,应抓住机遇,集中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以绿色理念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力争在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4 在市场能力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这个市场是潜在的,等待着去开拓和利用。

现在国内比较关注的是技术和资本市场,而对市场能力有所忽略。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市场能力是指市场营销、开拓、占有及发展的能力。

谁掌握了市场能力谁就真正掌握了最大的资源,尤其对中国而言。

在某种意义上讲,市场比技术、资本更重要,依托市场可以组织整合其它生产要素,一旦掌握了市场优势,具有其它生产优势的跨国汽车公司就会找上门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汽车市场,而中国汽车企业在把握这个市场能力方面占有天时地利。

中国汽车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汽车市场能力研究机构,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世界跨国汽车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敷之地。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了随着各国政府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法规的颁布,使汽车产业面临严峻的压力。

于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在国际汽车业达成了逐步的共识,也是汽车业重要的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北美形势的变化,使国际油价达到最近两年的新高。

这使我们感到国际汽车工业转型日益紧迫。

我们也可以看到多个国家将发展动力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制定国家政策,专项规划鼓励汽车的发展,加快推进电动汽车的商业化示范和产业化发展。

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各大汽车公司都将电动汽车作用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制定了技术方案和市场推广计划,同时积极培育和整合产业链,不断向市场推出电动汽车产品,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新热点。

根据各大汽车公司发布的产品计划,明后两年我们认为还可能会在电动汽车上市会有一个集中的高潮。

将有更多电动汽车新车型投放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电动汽车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应对能源环境和气侯挑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也是中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因素。

另外,新能源汽车也是中国汽车发展的重要框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汽车第一大生产国,或者是第一大重要消费市场。

但是在核心技术掌握、知名品牌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与国外知名企业的重大差距,应该说我们的产业还是大而不强。

我感觉这个在业界还是有共识的,因此,汽车产业应由前一个时期以追求产销规模为重点,逐步转变到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中心的新阶段,应该把加快推动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对于今年3、4月份以来,应该说我们的汽车产销量丰富,有一定的回落。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研究认为,当前汽车市场下滑,除了部分受油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外,更大的因素是汽车消费的理性回归。

从长远看,中国还处于汽车普及的初级阶段,所以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这个趋势还是依然存在的。

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汽车消费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汽车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没有改变,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汽车产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将持续创新的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从而转化到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经济等方面的新期望。

未来五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人们对汽车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截至2010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802万辆,但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58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国汽车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超过15辆的省市有北京、天津、浙江、广东和上海,中西部地区汽车市场才刚起步。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未来汽车消费不仅是首次购车,还会逐步向首次购车、更新购车双重需求转变。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一方面不断严格油耗标准和节油法规,积极发展和应用汽车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另一方面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研发、产业化。

各主要汽车生产国采取强化技术壁垒,加大对全球汽车市场资源的争夺,对汽车后发展国家形成巨大压力,“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汽车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攻坚时期。

中国汽车产业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坚定不移推动传统燃油汽车节能减排,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

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为建成世界汽车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焦媛媛,范静燕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及产业升级[ J ]【2】贾新兴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 J ] 北京汽车2005年【3】杨瑞海21世纪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八大趋势[ J ] 上海汽车2002年【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叶东晖宣国良加入WTO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J ] 发展研究2001年【6】胡树华汪秀婷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发展战略重点选择[ J ]上海汽车2001年【7】张国方李江天我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研究[ J ] 2001年【8】窦佳从动态比较优势看中国汽车发展[ D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