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 教学组织形式》课件

《 教学组织形式》课件


(三)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 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进步,知识和教育普及,特别是印刷技术进步,随着学生规模 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旧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 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种 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可以同时对一大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 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系统地传授知识。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就是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最早出现于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和天主教 会设立的耶稣会学院。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实践中 大量使用班级授课制,并总结前人的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班级授课的理论。后来,又经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等 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定型。西欧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各国教育规 模的扩大,班级授课制得以逐步推广。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 制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1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对世界 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班 级授课制又存在不少缺陷, 。到19 世纪70年代,班级授课制开始受到 批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道 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一些适应学 生个体差异的新教学组织形式诞生 了。20世纪中期后,教学组织形式 出现了个性化教学、分组教学、设 计教学、个别辅导教学等多样化的 组织形式。
直线层级型结构:教师或学生通过一中间层级对学生进行教学活 学生——教师——学生(比如设计教学法,学

生先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指导,最后学生完成)
教师——辅助教师——学生(如导师制)
矩阵型结构:两个以上的教师和不同数目的学生组合而成
班级授课制(多名教师各负责不同的科目对一 个班级或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 特点:第一,按单元组织学习,各单元的学习目标明 确,学习内容具体,并配以小步子的自学教材。第二 ,每单元学习结束后,经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 元。第三,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㈦分组教学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 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制。其中包括能力分组、作 业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
小队协同制(由多名教师及教辅人员协同负责 一小队的教学)等。
秧田型、马蹄型、方型、圆型、弧形、模块型
课堂教学
课外教学
现场教学
课外作业
同质分组、异质分组
一师独包制(包班制)
班级授课制
小队协同制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与其他事物一样,在教育史上,教学组
织形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从产生 学校到现在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大致 可以划分以下3个阶段。 (一)个别教学的出现
(二)群体教学 群体教学又称“班组教学”,是初级的集 体教学形式。在欧洲中世纪末期至文艺复 兴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在我国宋、元、明、 清各代的官学和书院的教学活动中,也存 在群体教学的形式。 它仅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施教的一种形式。 基本特征是:教师向一群(几十名)学生 授课,但不是固定的班级,学生彼此年龄 和程度各不相同,学习进度、修业年限也 不一样;由数名教师分工负责班组的教学 工作,一般由一个教师主讲,若干名教师 辅助讲授;主要由教师个别地给每个学生 讲授、指导,同时班组学生也共同进行某 些学习活动,如朗读、讨论等;学校有修 业计划和具体安排的章程,但没有统一规 范的教学制度,学生入学、肄业、毕业, 都不固定
• 分组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便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差异组织教学 ,因材施教,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准 备和学习要求。其弊端在于:不同水平学生间的 相互交流难以达成,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 生之间缺少预期的对话及效果。
㈧特朗普制
• 由美国教育家劳伊德. 特朗普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它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试 图兼容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的优点。首先 进行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然后开展小组课,研究讨论 大班课上的教学材料,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组;最 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在教学时间上 ,它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具 体分配比例为:大班上课占40%,小组研究占20%, 个人自学占40%。
•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 能力、合作能力。 也便于充分发挥优秀师资的力量, 提高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㈨开放课堂
• 开放课堂又称开放教学。在这种教学组织 形式中,教师不再分科地、按照教材组织 教学、传授知识,而是注重为学生创造学 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 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个别教 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小班教学、大班教 学、合班教学)
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
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 级授课等)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 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的组合方式看,教学组织形式有 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个别教学,即个别学 生与教师相互作用,教师在同一时间只是 教授个别学生;二为集体教学,即学生以 集体的形式与教师相互作用,教师在同一 时间里教授多个学生。这种集体教学形式 又可以划分为多种具体形式,主要有:一 是班级教学,即把学生按年龄或程度编成 固定的班级,教师在同一时间,使用统一 的教材,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 式;二是分组教学,即把学生按能力或作 业分成不同的组,教师面向全组学生进行 教学;三是合班教学,即把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班级合并起来,教师在同一时间里对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合成的学生集体进 行教学。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从总体上说,班级授课制适应了现代 社会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体现了 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 其主要优点是: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 人才,促进教育普及;
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教 师的工作效率;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3.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
四、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㈠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 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个体只与学生 个体发生联系;学生年龄不一,文化 程度参差不齐;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缺乏计划性。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 慢、效率低。当然,个别教学在适应 个别差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古代,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学校
的教学组织形式普遍采用个别教学。这种 教学组织形式只能适应初级形式的教育任 务,也是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个体手工生产 方式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映。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别教学之后
萌芽了教师同时对学生授课的班组教学形 式(如我国宋代以后出现的书院教学讲学 形式,欧洲中世纪学校出现的所谓“个 别—小组教学制”。但没有修业年限和课 程进度的严格规定。班组教学形式的出现, 为后来班级教学形式的正式确立奠定了基
㈩协同教学
• 协同教学20世纪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在美国 流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称为“分化教学人 员”,是由具有互补性教学技能的两上或两个以 上的教师形成灵活的小组,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 需要,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来规划并实施 一个组的教学。
(三)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定义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是将学生 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 由教师把握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 内容和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表进 行分科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目前学校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内外最通 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属于集体教学的范畴,与个 别教学相比,它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统一。三 是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四是实施 分科教学,相对于古代原始的个别教学 是一大进步。
(一)个别教学
孔子教学
朱熹教学
个别教学新进展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教学在欧美各 国重新受到重视,并被赋予新的特点:第 一,加强了教学的系统性,设计了相应的 学习内容,如程序教材。第二,学生可以 自定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 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像设 备、多媒体设备等。此外,现代的个别教 学也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集体教学形式 。
分类标准
组织结构
空间结构 教学场所 学生特质 师资配备
类型
具体组织形式
直线型结构:单个教师和不同数目的学生组合而成
教师——个别学生(个别教学) 教师——全班学生(包班制) 教师——多班学生(合班上课、复式教学)
教师隐含——学生自主型(如开放教学,自动 性教学)
教师——部分学生(分组教学)
教师——个别学生——全班学生(如导生制)
•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较好地照顾到个别差异,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 了过高要求;教学没有固定班级组织,学生之间缺乏 相互作用,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 及能力的养成;学习时间打破了课时限制,随意性强 ,难以保障教学活动的效率;特别是否定了教师的主 导作用,难以确保教学活动的质量。
4、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功能的实现 路径: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 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 的基本保证。
第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 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直接 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 规模的大小。
三、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类型
教学单位的规模和师生交往的程度是划分 教学组织形式时通常参照的两项指标。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 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
(三)对概念的进一步解读
1、教学组织形式的构成要素。包 括教师和学生;教学时间单位和教 学空间单位;教学方法、手段等。
2、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样态的形成 机制:特殊的师生互动 。
3、教学组织形式物质环境的构成 条件:特殊的时空安排 。
相关主题